□王亞磊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江蘇 鎮江 212013)
美麗校園的內涵與建設研究
□王亞磊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江蘇 鎮江 212013)
時下,大家都在熱議如何建設美麗中國,我認為建設美麗中國應從建設美麗校園開始。美麗校園內涵豐富,涉及布局美、環境美、心靈美、道德美、文化美、素質美;建設美麗校園,優化育人環境,是一項系統化、復雜化的工程,需要從科學規劃、隊伍建設、制度創新、培養模式、素質提升這五個方面著力打造,同時還要尋求政府、社會、企業的幫助和支持,全校師生共同努力,攜手打造美麗校園。
美麗;校園;內涵;建設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地方,大學校園是否美麗,是直接關系到高校育人環境優良與否和大學生幸福感、歸屬感強烈與否的大問題。目前學術界對美麗校園的的研究和論述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大部分研究和論述還處于校園環境美麗與否以及如何建設漂亮校園的階段,這里的美麗與漂亮幾乎可以劃等號。美麗校園需要有美的內涵,唯有如此,教育才不會迷失方向。
師生對規劃布局滿意的校園才是美麗校園,建成的校園一定要布局優美,錯落有致,既要有視覺上的美感,又要注重方便、舒適、實用,要充分考慮到師生的合理需要和訴求。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同志第一次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1]”;師生是大學校園的主體,校園是否美麗,他們最有發言權,美麗校園也一定是師生滿意的校園。
綠色、低碳、環保是優美校園環境的關鍵詞。基于我國當前環境和資源問題十分突出的現狀,建設綠色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校園是大學自身良好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
優美的校園環境,既要打造,又要注重管理和保護。因此,高校應該以品位高和質量好的高標準要求打造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優美校園環境。在美化優化校園環境過程中,“務必做到‘三高’,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一個創新和具有活力的管理機制是保持好優美大學校園環境的重要源泉。[2]”
教師的心靈美是美麗校園的題中應有之義。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心中最美的偶像。”沒有心靈美,外在美、語言美和行為美就失去了意義,只有建立在心靈美的基礎上,它們的積極作用才能做大程度的發揮,外在美、語言美和行為美都源于心靈美。
大學生心靈美是美麗校園的內在之美,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有一個美麗的心靈,同時有責任也有義務去發現美、感悟美、傳承美。發現、感悟身邊的人對自己的愛,激發同學們愛校、愛師、愛友的情感,同時把愛傳遞給身邊人。讓身邊人懂得愛的含義,發揚愛的精神。使同學明白,愛是交互的,是人們之間情感交流的紐帶,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也是建設合諧校園的基礎。
大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養是美麗校園的重要標志。當代大學生作為同時代青年們的優秀代表,他們的道德修養、情感狀況以及社會責任感通常能夠反映一個時代青年的整體道德風貌。美麗校園與一群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精神風貌的在校大學生群體息息相關,沒有一大批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師生的高校,絕不會是一個美麗校園。
美麗校園一定是高尚道德盛行的校園。
道德是社會成員普遍的行為準則和要求。所以,高校對道德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設一個有道德的校園,就是在建設美麗校園。在建設美麗校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十分注重充分釋放道德資源的正能量,積極打造一個道德處處綻放、爭做道德標兵、道德模范輩出的美麗校園。
美麗的校園文化是美麗校園內涵的重要表征。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實踐證明,它對素質教育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校園文化與素質教育關系密切,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同促進著高等教育不斷向前發展。建設美麗校園,建設內涵豐富的美麗校園,校園文化必須先行。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建設一個美麗的校園就需要塑造一種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心聚力、塑造學校良好形象、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抓手。
建設美麗校園需要校園文化這一重要載體。我們必須把建設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只有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才能建設好美麗的校園文化。“有的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運轉過程和方式入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就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聯結方式而建構起來的工作體制、管理規范和工作方式”。[3]
高素質的師生是美麗校園內涵的本質要求,培養出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要有高素質的老師,因此,擁有高素質的師生是美麗校園建設的客觀要求。
素質美是美麗校園最重要的價值取向。
素質的高低與幸福感息息相關,而幸福感又是一個美麗的大學生的最突出特征。
美麗校園最重要的價值取向是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大動因。素質也是可以相互傳遞和影響的,一個大學生良好的素質可以影響身邊的同學,只有實現高校學生整體素質的大幅度提高,才會最終建成美麗校園。
科學布局是構建美麗校園的基礎性工作,人類進入21世紀,對高校校內各種功能場所的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園規劃要保證兩個合理,其一功能分區合理,第二道路系統合理,同時還要滿足人性化的需要,著眼于學校的實際和師生的要求。
綠化、美化、凈化校園,打造生態園林型校園。建設好校園之后,還要對校園進行綠化、美化、凈化,著力打造生態、低碳園林型校園。
打造生態園林型校園的具體要求是,整體實施校園綠化,堅持無土不綠、無處不凈、無處不美的綠化思路,高標準嚴要求進行綠化;美化校園,要加強校園環境綜合整治,做到無處不美化、無處不美觀。
高校應該樹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師資隊伍建設理念。作為高校,在建設美麗校園的過程中,人才所發揮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將會更加凸顯。只有引進一大批優秀人才投入到學校美麗校園的建設洪流當中,美麗校園的建設才會速度更快、質量更高、成果更多。
高校應該不斷革新人才工作理念,大力實施人才興校、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理念。
“高等學校管理涉及五個基本要素:理念、制度、隊伍、資源、文化,其中制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要素;制度是高校組織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4]高等學校制度建設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學校制度的制定、制度的執行和制度的評估。
高校制度創新是美麗校園建設的基礎性保證。偉人鄧小平曾經說過,“少數人靠覺悟,多數人靠政策”,在這里,政策其實就是制度化的東西。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反腐新舉措,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些都凸顯了制度的重要性。社會如此,高校要實現美麗校園的建設目標,制度創新也必須加強。高校制度創新是美麗校園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因此,制度創新,勢在必行。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為美麗校園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高校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發展規劃,把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同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和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有效對接,以“科學發展、提升內涵、建設設一流”為主;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為重點;貫徹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學校實際發展本校特色,著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為建設美麗校園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競爭和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階段的實際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
多方協同、多途徑提高大學生素質,適應現代競爭的需要。大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高校的事情,家庭、社會、政府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相關各方應建立聯動機制,協同工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素質提升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大學生素質能夠盡快地提高起來。
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推動高校教育改革。“大學生綜合素質就其本質規定性而言,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及身心素質這五個方面。”[5]將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高校學生的素質,在這里是指綜合素質,我們提出建設美麗校園的觀點,并剖析了它的內涵和建設途徑,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人才培養上來,落實到培養高素質人才上來,這才是教育的本質規定性,美麗校園的建設,主要是為了服務于這個目標和歸宿。
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主要落腳點是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現代化就是人類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建設美麗校園的終極目的是最終實現高校大學生的現代化。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4.
[2]程勉中.現代大學管理體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3]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評述[J].求實,2006(5):83.
[4]劉獻君.論高等學校制度建設[J].學習參考,2010(4):32.
[5]馬文穎,李顯.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初探[J].教育研究,2006(4):100.
1004-7026(2017)17-0155-02
G648.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