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湘江 張立榮 李洋 王永雙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女大學生健身快走對膝關節本體感覺的影響①
榮湘江 張立榮 李洋 王永雙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目的 探究女大學生快走運動后對膝關節本體感覺的影響。方法 快走運動在跑臺上以6 km/h進行,本體感覺采用XSENS三維本體感覺測試系統進行本體感覺測試,測試角度為15°、30°、60°。結果 右利手的女大學生在快走運動后,右側三個角度的本體感覺誤差數值在15 min內基本同運動前一致,左側則沒有相同現象。結論 右利手的女大學生來在快走運動結束后的15 min內,其右側膝關節在三個角度上本體感覺均恢復到運動前水平,且關節活動角度越大,恢復時間越短。但左側膝關節三個角度上的本體感覺恢復程度相比右側而言恢復較慢。
女大學生 快走 本體感覺 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快走的行列里。根據《美國體力活動(成人)》指南中的定義,將大于或等于4.8 km/h的行走歸為健身走[1]。其中12 min健身快走逐漸成為一個衡量人心肺功能的指標,尤其對于不適宜大強度大運動量的老年人來說。經常進行健身走鍛煉可以有效鍛煉人體的心肺功能,消耗多余的脂肪,增加人體血漿中的脂肪蛋白含量以及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進而改善對心血管的整體功能。但是也有很多人盲目運動,不循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進而導致各種損傷,健身快走運動中膝關節損傷發生居較多。該研究從膝關節本體感覺入手,探究女大學生快走運動后對膝關節本體感覺的影響,為制定合理的快走運動提供一定參考。
選取北京市某體育院校在校女大學生21名進行健身快走測試,所有受試者均為右利手。在運動前,運動后0 min、3 min、5 min、10 min、15 min共6個時間點進行膝關節本體感覺測試。健身快走以及膝關節本體感覺測試均在室內進行。健身快走運動在美國BIODEX生產的步態分析儀上進行,跑臺速度設置為6 km/h,快走距離為1.2 km,其中0.2 km是加速距離。本體感覺測試采用主動定位主動復位的方式,運用X-SENS三維本體感覺測試系統分別對右側、左側膝關節進行15°、30°、60°的本體感覺測試。統計方法運用Excel建立數據庫,SPSS 20.0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2.1 一般資料
21名女大學生的年齡為(21.67±1.56)歲,身高為(168.70±4.92)cm,體重為(59.90±9.09)kg。
2.2 研究結果
2.2.1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球形檢測結果顯示,右側膝關節30°、60°以及左側膝關節15°本體感覺角度誤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測量數據之間存在相關性,不滿足球形條件,需要進行多變量方差分析或者自由度的校正后再分析。該文采用Greenhouse-Geiser的校正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右側膝關節15°和左側膝關節30°、60°本體感覺角度誤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測量數據之間不存在相關性,符合Huynh-Feldt條件,可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處理。
右側和左側膝關節的測試中,三個角度上均無時間效應,即在6個時間點上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也無分組效應,即右側和左側膝關節在每個測試角度上各個時間點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同時時間和分組的交互效應也不存在。
2.2.2 不同時間點的兩兩比較
右側15°、30°在運動后0 min與運動后10 min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時間點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左側15°在運動前與運動后3 min有顯著差異,其余各時間點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本體感覺的比較中,數值越小,表明膝關節本體感覺越好。
右側膝關節在運動前的三個角度上的數值分別大于左側膝關節相應角度的數值,表明左側膝關節的本體感覺要好于右側。運動后0 min,右側膝關節誤差數值較運動前均有升高,膝關節的本體感覺下降,且角度越小,下降越明顯。運動后3 min,相比運動后0 min,15°和60°的誤差數值減小,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回升,30°時數值繼續增大,本體感覺繼續下降。運動后5 min相比運動后3 min,15°時數值變大,本體感覺下降,30°和60°的數值則是變小,本體感覺回升,且60°時本體感覺好于運動前。運動后10 min相比運動后5 min,15°和30°時數值下降,本體感覺回升且好于運動前, 60°時數值上升,但仍低于運動前,本體感覺好于運動前。運動后15 min相比運動后10 min,15°時數值雖然變大,但與運動前基本一致。 30°的數值變大,本體感覺下降,但其在運動后5 min時就已恢復到運動前水平。60°的數值變小,本體感覺上升,但其在運動后3 min時就恢復到運動前水平。
左側膝關節在三個角度上不同時間點的變化類似。具體數據如表1。

表1 右側和左側在三個測試角度上各個時間點的兩兩比較
而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承受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幾率也越大,肌腱越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也就越快。據統計,人體平躺時,膝關節幾乎不承重。站立和走路的時候,膝關節要負重自身體重的1~2倍,跑步時則要負重3~4倍。而快走是介于走路和跑步之間,即膝關節大約要負重自身體重的2~3倍。長期過度運動就會導致膝關節較早出現問題,功能提前退化。根據實測體力活動分級,慢走屬低強度運動,快走屬中等強度運動,而慢跑屬高強度運動。而本體感覺作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膝關節感知功能的指標,對于評價膝關節功能有重要意義。本體感覺是指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能判斷出身體所在位置的信息,它為人體動作控制提供重要的信息反饋[2]。其感知信息主要依賴于分布在韌帶、肌腱、關節軟骨等機械感受器的反饋。
該研究的結果表明,右利手的女大學生來在快走運動結束后的15 min內,其右側膝關節在三個角度上本體感覺均恢復到運動前水平,且關節活動角度越大,恢復時間越短。但左側膝關節三個角度上的本體感覺恢復程度相比右側而言恢復較慢。這可能是由于右利手的人其右側肢體承擔了主要的運動,相應的神經肌肉系統更為發達。在進行快走運動時,相應神經對于肌肉的控制力較強,膝關節內的本體感受器較為活躍,能夠準確感知肢體的變化。在快走運動結束后,神經和肌肉的相互協調促使本體感覺能力積極恢復。而左側肢體的神經和肌肉之間的協調程度相對較低。運動時以及運動后其神經肌肉的調節程度較低,故而在15 min內膝關節的本體感覺沒有恢復到運動前水平。
長期進行適宜運動量的快走運動,可使心臟的重量和體積增大,心肌纖維及其所包含的收縮蛋白和肌紅蛋白增多,從而增加了細胞中線粒體數量,為心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毛細血管內細胞中微飲小泡以及血管腔面微絨毛結構增多,容積和表面積增大,使得心肌細胞最大氧氣彌散距離減小,從而保證了心肌組織的氧氣和能源物質的供應[3]。此外,這種生理變化還可使血管壁的彈性增強,搏動有力,促進血液流動。故而,快走是一個對提高心肺功能非常有效的運動。 但受限于客觀條件,該研究所設計的運動量較小,沒有進行較大負荷的運動量,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在其承受范圍內。即便如此,受試者在堅持完運動后,仍感覺疲憊。這可能是運動后15 min和運動前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顯著性的原因。
[1]莫有斌,雷有為.健步快走對老年人體質的影響[J].搏擊(體育論壇),2011,3(3):33-34.
[2]錢京京,李春治.人體本體感覺的研究及其進展[J].中外醫療, 2011,30(18):188.
[3]王瑋.健身走運動對大學生心肺功能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5):129-130.
G8
:A
:2095-2813(2017)02(c)-006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6.066
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編號:285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