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蓮
[摘 要] 在教學策略上,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加強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以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準確自如地運用語言。對話式教學強調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主體,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對話式高中英語課本劇教學可以讓學生真正以教學主體的身份參與課堂,與課文文本、教師、同學之間展開多元對話,在編演劇本的輕松環境中實踐語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關鍵詞] 對話式教學;課本劇;策略
外語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活”就是要把抽象的英語語言文字轉化成具象的有聲有色的交際工具,學習者可以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把教材中的學習內容應用于實際。“動”是指要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動感的肢體語言和言語交際活動,更有效地去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由此,英語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活動和開展多元對話的過程。這對傳統的以應付高考為目的的灌輸式高中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以對話式教學為特征的英語課本劇教學,在某種意義上真正滿足了這種需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編劇本,通過角色分工和小組合作把故事的情節生動形象地表演出來,進而建設一種“充滿洋味”的課堂文化。
一、對話式教學內涵與特征
(一)對話式教學的內涵
對話式教學是在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逐漸興起的一種教學新理念和新方式。最早由被稱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提出。他極力提倡“對話式教學”,批判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認為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最主要任務是聽教師講,把教師講授的內容儲存起來,是一種“銀行儲蓄式”教育。弗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該是對話式的,教學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1] 在“對話式教學”中,師生雙方共為教學主體,師生進行平等、民主、積極、真實的相互交流,反映了弗萊雷的“解放教育觀”。
(二)對話的實質
弗萊雷認為,作為人類現象的對話,由行動和思維兩個基本要素構成。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關聯,不能截然分開。對話是一種對世界進行改造的創造行為,說話是所有人的權利,而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特權。說話是人們對世界“表態”、發表“意見”,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種行為表現,任何人都沒有只對他人說話而剝奪他人說話的權利。[2] 對話,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它的產生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弗萊雷認為,對話的產生需要以下基礎和條件:(1)平等;(2)愛;(3)謙恭;(4)信任。具備了這些條件,對話才是一種雙方的平行關系,被壓迫者只有奪回和擁有話語權,才能平等地展開對話。[3] 由此,對于教師而言,如果不愛生活、不愛世界、不愛學生,師生之間的對話就難以進行。如果教師缺少一定的謙恭之心,而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學生,學生就沒有和教師一樣的平等話語權,師生之間就會缺少彼此的信任,對話就不能平等地進行。
(三)對話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對話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對話是平行的雙向交流;(2)對話的關鍵是提問;(3)對話需要合作。弗萊雷認為,在教學中,師生間需要對話,對話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
首先,教學中的師生對話是師生間的雙向交流。這種對話是平行、民主、平等、真實和積極的交流,是一種交互活動。師生雙方互為教學主體,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參與交流,為了共同的目標進行互動、共同成長。
其次,對話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提問則是使對話富有成效的關鍵。教師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問題的提出者,是學生思維的啟發者。弗萊雷認為師生對話的目的是形成批判意識、培養批判性思維。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符合一些要求:提出的問題能夠激起思考;提出的問題要能激勵學生;通過提問,學生不僅會回答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對答案提出疑問。[4]
再次,教學中的對話需要師生之間的合作。在對話式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對話雙方都是教學的主體,共同去揭示、改造世界。這個過程是師生雙方合作的過程,是師生雙向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教學過程是生成的而不是預制的。對話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教育的人文關懷,從奴化的教育走向自主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功能是平等、自主、包容、共享、多元、創新。
二、對話式教學理論在高中英語課本劇教學中的體現
(一)課本劇體現了“對話式教學”的教學理念——師生主體
英語課本劇,是立足于教材,結合英語教學的課堂內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集“教、學、編、演”為一體的教學活動。它突出了英語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突出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理解、編排和表演劇本。開展英語課本劇教學對于巧用教材、活化課堂、激發興趣、創設語境、提升語用、緊密關系都有潛在的優勢。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表達能力,能夠就某一主題用英語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親自去感知和體驗語言。英語課本劇的解讀、編排和表演過程正是師生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互為教學主體,共同改造課本,完成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對話式教學”中師生都是主體的教學理念。
(二)課本劇凸顯了“對話式教學”的價值核心——人文關懷
在“解放教育觀”的指導下,“對話式教學”是一種旨在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喚醒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欲望、塑造學生創新品格、開發學生創新潛能、形成學生創新能力和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人文關懷。[5] 輕松愉悅的環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習潛能。英語課本劇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具有安全感的語言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是學習的組織者、協調者、創造者。他們創作自己的劇本,表演自己的設想,在編演中尋找知識、創造意境、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表演是一種自由、自如的學習體驗,減少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敢開口表達的緊張與焦慮,舒緩了心理壓力,讓他們在表演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積極參與教學,使教學回歸到“以生為本”,實現教育的人文關懷。
(三)課本劇突出了“對話式教學”的基本特征——交流合作
英語學科的實踐性特征決定了英語教學的強交際性特點,但是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高中英語教學往往以“講授式教學”為主要表征,學生以應試為目的,以做題為手段,欠缺英語語言交際環境。英語課本劇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多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促進學生與劇本人物、與教師、與同伴之間的溝通和心靈交流。為了編演劇本,學生要細讀劇本,感知課文內容,理解語言文字,與劇本進行交流;還要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解讀劇本中人物的對話原意,展開想象,融進自己的情感和個性化語言,用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配合英語言語進行表演。在這個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語言”的交際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發揮想象、相互協調、培植情感,與劇本、教師、同伴開展多元對話與合作式交流,發揮創造才能,根據各自的英語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個性所長,互補有無,攻克難關,合作發展。
三、對話式高中英語課本劇教學的基本原則
英語課本劇是學生實踐英語知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學習自主性和審美情趣的載體。在英語課本劇的編演過程中,學生要用正確和恰當的語言改寫課文、為故事的發展構建合理的情節、設計動態的肢體語言和優美的舞臺背景,無處不體現學生的自主創造和對課文的獨特闡釋。課本劇教學由此具有“形式活潑新穎”“內容豐富時效”“表現多樣生動”等特點。[6] 因此,在進行高中英語課本劇教學時,要遵循過程性、自主性、多樣性、創新性等基本原則。
(一)過程性
英語課本劇教學強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語言、學習語言、使用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以認識和心理體驗課文劇本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內容為語言輸出對象,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得以表現,具有很強的過程性特征。在理解課文、用英語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真實具體的英語語境中檢驗其語言表達能力、情感展示能力和表演能力,是學生實踐和運用英語知識的很好途徑。因此,教師在英語劇本的教學設計上,要注意難度上的循序漸進;在教學實施上,注重表演內容的完整性和英語語言交際功能的達成程度,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驗,少糾結于個別語言詞匯的運用;在教學評價上,要以過程為導向,綜合考慮學生的不同英語水平和能力,以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二)自主性
課本劇編排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個體積極參與,具有學生參與教學的自主性特點。在進行課本劇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對課文劇本的理解,讓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要充分考慮和挖掘高中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對劇中人物的自我見解,獨辟蹊徑,建構個性化新劇本,展現個性,突出學生主體性。教師在學生遇到文本理解和編排困難時,給予適當幫助與指導,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一起理解課文、編排臺詞、參與課本劇的創作。
(三)多樣性
英語課本劇教學的自主性會造成不同學生、不同學習小組對課文理解和改編的多樣性。因此,教師充分認識高中學生思維方式從稚嫩逐漸走向成熟的特點,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對學生的不同理解方式和表現形式都要加以肯定和表揚,而不要求千篇一律。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多方位、多角度挖掘人物形象、賦予人物情感、復活人物生命,鼓勵多樣化編演課本劇,達到“以演促讀、以演促學”的學用結合的語言教學目的。
(四)創新性
英語課本劇來源于教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內容。在高中英語課本劇教學中,教師要不拘泥于教材,善于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選取和組織材料進行創新改編,增強課文的趣味性,讓一百個學生有一百個《百萬英鎊》劇本,一千個學生創造出一千個哈姆雷特。讓學生在他們自己創設的輕松語言環境中、在劇本表演過程中輕松地學習英語,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內在潛能,誘發創造欲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對話式教學”在高中英語課本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開展多元對話式閱讀,理解課文主題
“對話式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在英語課本劇教學中,學生和教師都是教學的主體,課文文本是客體。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元對話過程。
1.師本對話
教師在備課時,要與文本內容進行對話,把握文本中的語言和結構難點,解讀文本中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還要與文本作者展開對話,了解文本的寫作背景、作者的語言風格和寫作意圖。只有與文本開展了充分的對話,教師才能夠幫助學生疏通詞匯、分析語篇結構、把握文本精神,做到課堂上的游刃有余。
2.生本對話
在進行劇本編演之前,學生首先要解決語言困難、深刻理解文本、完成對文本的知識建構。高中學生一般都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書解決詞匯方面的障礙,可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搜尋、看課文注解、借閱相關小說等途徑了解作品的故事梗概、背景知識和作者寫作風格。
3.師生對話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對文本中生詞新句的掌握程度和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對文本中的重點詞匯進行疏通,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詞匯。教師還可以找出相關劇本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不同的角色活動,細細品味影片中的精華部分,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仿影片中的精彩對話及臺詞,學習掌握影片中的有用交際語言,為編演作好準備。
4.生生對話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相對開始成熟,因其性格、經歷和已有知識儲備的不同,對文本的見解也會有所不同。不同的見解會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思考,找到對文本理解的不同突破點。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活動,解讀文本,闡釋角色。在這個小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的自我對話會讓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去思考文本中的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特征,在語言和主題上完成對文本的認知加工。
(二)搭建對話式合作平臺,改編教材劇本
課本劇表演不能全然照搬書本或一字不落地背書。對劇本的成功改編需要理解劇本,也就是說要理解課文中的每個人物的性格以及他們的語言風格,更要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切體會作者塑造該形象的目的,甚至還要洞察每一個故事情節中作者如此設置的意圖。為了能夠成功改編教材,學生必須準確把握課文主旨,深入理解文章大意,具備編演的知識儲備能力。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搭建對話式合作學習平臺,在文本解讀階段就成立學習小組,讓學生共同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合作中產生信任、磨合角色。
以新課標人教版必修3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閱讀課為例,學生可根據劇中的第一幕的第三場和第四場進行編演。教師可以按不同英語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由4—6名成員組成,成員必須是ABBC模式,即A優秀生,B中等生,C潛能生。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和個性特點選擇合適的表演角色。程度好的同學承擔較難的任務,程度弱的同學承擔較易的角色,讓每個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都有用武之地,發揮各自所長,互幫互助,相互學習。在改編劇本前,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人物,對其對話部分進行改編,提醒學生在改編時不要忘記加入旁白的臺詞和必要的舞臺說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要求每個小組分頭合作提供“The Million Pound Band Note”的劇本文稿,提醒學生積極準備各種道具,如飯館招牌、啤酒、食物、服裝、道具紙幣等,同時尤其要注意那些膽怯害羞和英語成績較弱的學生不被冷落,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在這個活動中盡量發揮出特長。
(三)共享對話式主體體驗,展示表演才能
高中英語新課標把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強調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主動實踐”。[7]英語課本劇教學讓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自主地去探究課文,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小組劇本表演。在“The Million Pound Band Note”的課本劇表演階段,課文經過學生加工進入表演,學生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課文的獨特體會與理解相結合,圍繞劇情的發展和表演的推進,學生的個性在動作、表情、對話中得到體現,英語水平也在表演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表演時根據表演場景的需要,對道具進行精心準備,如桌椅的擺放、造型如何布局、啤酒就以飲料來代替、百萬英鎊用精美的卡紙制作等等。還可以在飯店吃飯時配上優美的輕音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快速進入最佳表演狀態。因為每個小組的表演不同,各小組之間就有了比較,產生相互學習的愿望,共享對文本的不同解讀,在嘗試中學習,在實踐中探究。
(四)進行對話式效果評價,滲透批判意識
在編演英語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把課文內容揣摩透徹,通過閱讀、質疑和研討把握課文主旨,然后再改編課文劇本,設計舞臺背景和表演動作,用表演的形式把課文內容表現出來。整個編演過程是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主動參與過程和多元對話過程。因此,在評價課本劇的教學效果時,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各小組的“編、演”狀態和程度上,而要關注每個環節中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對學生參與編演中的情感、行為適時點評,進行積極評價。表演結束后,教師可對各個小組進行評獎與頒獎,評委可由各小組代表、教師和所有觀眾學生組成,用投票方式決定結果。評獎旨在鼓勵所有參與這一活動的學生,最后由評委學生代表選出“最佳表演獎”“最佳小組獎”,還可以設一等獎、二等獎、優秀獎等,對全體獲獎者給予一定的獎勵,獲獎者還需發表獲獎感言。活動結束后,在班級“英語角”欄內貼上學生表演的照片,并附上他們自己的感言,以此經常激勵學生繼續努力。這種讓學生自己參與的對話式評價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評價的模式。在評價對象上,更注重對學生參與過程中的“知、情、意”的評價;在評價形式上,更重視形成性的過程評價;在評價主體和方法上,教師和學生共為主體,重視多樣性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在合作中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
五、結語
對話式英語課本劇教學讓學生把抽象的英語語言文字轉化成形象的身體表情與課堂師生活動,讓平等、對話、民主成為課堂的關鍵詞,符合我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改革對教學理念、設計思路和教學目標提出的新要求。它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教材課文的深層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整體英語語言和文學素養,提升跨文化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內驅力。實施英語課本劇教學并非想象的那么困難和遙遠,只要教師能夠以對話的心態對待學生和課堂,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智慧與創造欲望,師生都可以從這種教學實踐中感受快樂、體驗成功,為高中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快樂新元素”,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語言、表現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動空間和展示平臺,提高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真正讓課堂成為學生跳動的舞臺。
參考文獻
[1][2]Freire Paulo.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ew York: Seabury Press,1970:97-107.
[3]劉天娥.試論弗萊雷的對話式教學及其現實意義[J].教育探索,2008,(03):140-141.
[4]黃志成,王俊.弗萊雷的“對話式教學”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01,(06):57-60.
[5]王紅菊.弗萊雷“對話式教學”的核心理念及實施策略[J].泰山學院學報,2004,(01):110-112.
[6]毛慧.從以內容為依托教學模式看課本劇在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2013,(12):152-154.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