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霏
摘 要:東海爭端主要是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土主權歸屬爭議。伴隨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進,美國已成為影響中日東海爭端解決的關鍵因素。美國的介入是加劇東海爭端的導火索。應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需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妥善應對。合理解決東海爭端,中國應正確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及時評估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亞洲政策對中日東海爭端的影響。
關鍵詞:美國;亞太再平衡;中日東海爭端
中圖分類號:D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17)02-0107-06
東海爭端以中日兩國間的海域劃界、油氣資源開發及釣魚島主權歸屬爭議最為突出。在美國“重返亞太”前,中日東海爭端尚在低調可控的范圍內。伴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進,中日東海爭端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劇,態勢逐漸升級,成為影響中日關系最深層次的問題。無論是歷史根源還是現實表現,在中日東海爭端中,美國作為始作俑者,是影響中日東海爭端的關鍵因素。
一、亞太再平衡戰略下美國對中日東海爭端的政策
(一)強化美日同盟,聯合牽制中國
隨著經濟的崛起,中國已被美國視為對其全球霸主地位的挑戰者。美國頻繁利用中日矛盾加劇釣魚島爭端。據此,美國既可強化美日同盟體系,又可借海洋問題遏制中國崛起。在釣魚島爭端中,美國更強調美日軍事同盟的威懾能力,借制止沖突之名來掌控地區局勢。為有效牽制中國,美國有意將美日同盟與中日東海爭端聯系起來,使之成為涉及中日關系大局的敏感問題。
美國一方面表示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不持特定立場,另一方面為日本在軍事行動上提供便利。美國通過《美日安保條約》構建美日軍事同盟體系,使日本無法脫離其亞太戰略。2010年,在美國提議“中美日釣魚島對話”后,美日舉行以釣魚島為目標、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大規模聯合演習,旨在威懾中國。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多次表示:美國非常重視保護日本國民的義務,釣魚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美國201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指出:美國雖對釣魚島主權的最終歸屬不持立場,但承認日本對該島嶼的行政管轄權,并重申《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規定的美國對日本的安全承諾。為此,美國國防部批準向日本出售數億美元的武器裝備,為日本升級導彈防御系統。美國國防部認為這項軍售將提升日本的防御能力,有助于美國實現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目標。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釣魚島問題明確表示“完全不會做出讓步”。美國前國務卿克里回應稱:“美國迄今一直表明的基于《美日安保條約》的立場今后也不會有絲毫改變。”隨后,美日舉行會談,再次確認釣魚島是《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
(二)加劇海洋爭端,鞏固主導地位
布熱津斯基認為,辨明冷戰后歐亞大陸關鍵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并為它們提供保護,是美國全球地緣戰略的重要方面[1]。日本顯然是國際事務中的一個主要大國。隨著國力的相對衰退,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復蘇,開始重新重視武裝力量的建設,謀求在亞太發揮更大軍事作用。美國原則上支持日本發揮作用,以便節省開支。因此,自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以來,美國通過加劇中日東海爭端,使日本無法擺脫對其依賴,鞏固自身在東亞的主導地位。美國的對日政策,既取決于日本自身行為的性質,又受周邊國家對日本行為的反應影響。日本想要在中日東海爭端中實現自身利益,就不得不依靠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美國利用“模糊”性干預,激化中日東海爭端,使日本無法也不敢背離美國的政策。
就中日東海爭端,美國前國務卿克里表示,美國會保護日本“在包括中國稱擁有主權的島嶼上不受任何攻擊”,這被解讀為美國對中日島爭的強硬表態。然而美國國防部塞尼宣稱:在中日釣魚島問題上,美國一貫不持特定立場,不參與釣魚島主權問題的爭奪。這一系列舉措看似矛盾,實則是美國在中美日三國游戲中的基本規則。一方面,美日同盟要減輕美國的戰略負擔,防止中國排他性地主導亞太事務。另一方面,美國要借中日東海爭端,使日本按照美國意圖行事,以鞏固美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指出:“美國的最大憂慮是中日關系走向難以預測。”[2]這意味著無論中日關系是緩解還是緊張,美國都會無可避免地介入其中。只有通過加劇東海爭端直接作用于中日關系,日本才能無法脫離美國的掌控,美國才能實現和維護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美國在中日東海爭端中的表態和行為,充分驗證了這項基本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越強大,美國平衡中國的壓力就越大,跟美國的利害關系也越大。為此,美國在釣魚島爭端上的傳統立場是在主權爭端中不持立場,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支持中日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介入方式主要由過去高調和片面對華施壓,轉向兩面施壓、交替加壓的管控方式[3]。這體現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屢次訪美、頻提釣魚島問題,提議美國明確對“釣魚島的防衛義務”,但均未獲美國政府的公開反應。美國僅愿表明《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日本施政下的區域,并不希望寫入具體的島嶼名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甚至表示美日間最重要的領域當屬經濟,以免過度刺激中國。在中日東海爭端中,美國的政策明顯張力十足,使中日關系矛盾重重,既極大地牽制了中國,又有效鞏固了自身地位。
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日東海爭端的影響
(一)激化海上爭端,危害中國海洋安全環境
美國憑借強大的海權力量實質性介入中國的海洋問題,逐漸從“幕后”走上“臺前”,批評指責中國、偏袒支持日本,導致中日東海爭端日趨國際化,成為經久難消的海洋地緣熱點問題。實際上,美國正通過中日東海爭端,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加劇海洋問題的復雜化、多樣化和國際化,使中國無暇顧及其他,最終達到遏制中國快速發展的目標。為加緊激化中國海洋爭端,達到控制并主導亞太地區的目的,美國不斷強化同盟體系。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前主席霍華德·麥基翁稱:“我們應加強亞洲盟友的力量,讓他們在應對中國的強硬行為時扮演更加積極活躍的角色。”[4]東海就是美國聯合日本壓制中國的一大地緣板塊。其中釣魚島主權歸屬和專屬經濟區劃界是中日爭端的焦點。
對日本而言,日本的安全戰略是圍繞美日同盟展開的。日本國內右翼保守勢力將駐日美軍視為靠山,以美日同盟需要為借口,不斷挑戰軍事領域“禁區”,利用各種手段有計劃、按步驟地加緊對釣魚島主權的爭奪。一是引發“購島”風波。2012年1月,野田佳彥政府計劃完成對釣魚島附屬的一些無人島礁的命名工作,企圖將釣魚島列島的主權據為己有,公然侵犯中國領土主權。4月17日,日本宣稱正在推進“購島”計劃。9月11日,日本政府出資與“私人島主”簽訂“購買”合同,試圖將釣魚島爭端完全歸入國內議題范疇,不承認其主權歸屬存在任何爭議。二是突破“和平體系”。安倍晉三執政以后,繼續推進前任的錯誤政策,把重點轉向利用釣魚島問題突破國內的自我束縛,包括制定新的防衛計劃大綱,增強針對中國的軍事力量、軍費開支、軍事部署和軍事演練等。三是非法宣傳“主權”。2014年4月,日本外務省首次制作匯總日本對釣魚島所有權主張的手冊,并在外務省的主頁上公開。該手冊被翻譯成中文和英文等10國語言。12月,安倍晉三再次當選日本首相,惡化了中日東海爭端的形勢,加劇了中日矛盾。釣魚島爭端成為橫亙在中日兩國間和平合作的最大障礙,爭端事態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的支持使日本更加有恃無恐。2014年,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表示:“釣魚島在日本控制之下,一旦發生沖突,我們將做出軍事回應。”[5]美國的立場與政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日關系,使中日東海爭端復雜化,危害中國在東海的安全。
(二)打破地區均勢,擠壓中國海洋戰略空間
2011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有意強調“反介入”和“反拒止”的概念,暗指中國對美國的威脅。《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認為:“持久以來,中國作為地區強權的快速發展將會對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產生深遠的影響”,美國要“有效地阻止中國這個潛在對手達到它的目的”[6]。美國學者稱:“美國高層一直在撒謊,每次一提到美國對中國正在進行遏制時,他們總是反駁。但實際上,美國就是在對中國進行遏制和包圍。”[7]隨著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美國對自身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深感擔憂,認為必須采取相關措施,以維護自身在亞太地區的絕對優勢。
美國最初要實行的是鞏固聯盟體系,打破區域均勢,這是美國發揮亞太地區影響力的重要渠道。當前,中日東海爭端正面臨嚴峻考驗,呈現持續緊張、摩擦頻發的發展態勢;日本是美國的盟友,與中國在東海爭端中存在主權糾紛。因此,這為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擠壓中國海洋空間提供了不可錯過的機會。日本地位日益凸顯,逐漸成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核心支柱和重要盟友。在國內矛盾叢生、實力大不如前的條件下,美國通過“以日制華”的策略,對日本實行軍事上的松綁和戰略上的縱容,破壞東亞地區的安全穩定,導致中日東海問題逐漸復雜化。美國突出以海上爭議打破區域均勢為主要手段,加大美日同盟力度,成功利用各種“危機”,實現了“阻止日本離心”“惡化中國環境”等重要戰略目標。這從整體上封堵和擠壓了中國的海洋發展空間,壓縮了中國海軍實施近海防御的戰略縱深,嚴重阻礙了中國海軍發展遠洋作戰能力。
(三)強化軍事部署,侵犯中國海洋領土主權
從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謀篇布局來看,美國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與存在。這不僅為美國介入中日東海爭端提供了實力支撐,而且使日本借美國之勢調整政策,加劇了中國海洋問題的復雜化,嚴重侵犯了中國的海洋領土主權。
美國將中日東海爭端作為介入亞太安全事務、遏制中國崛起的切入點,采取表面中立、實際支持日本的做法。一是控制戰略要點,強化在日本軍事基地的建設,直接影響中國的海洋領土主權。二是不斷加強與日本的傳統盟友關系,強化與日本在軍事領域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不斷擴大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存在;另一方面,不斷提升軍事實力,借美日聯合軍演等手段威懾中國,謀取更多的海洋戰略利益,激化中國的海洋領土主權糾紛。美國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修正案明確將釣魚島作為《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象。該法案強調,反對試圖通過“武力威懾和動武”來解決領土主權問題的舉動。這與冷戰結束后美國在中日東海爭端中的立場截然不同,意味著一旦中日因釣魚島主權發生直接軍事沖突時,美國可能會介入、干預。實際上,美國既希望通過支持、安撫日本,威懾中國;又不希望直接卷入東海爭端,危害自身利益。
不可否認,伴隨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展開,美國通過強化美日同盟,直接影響中日釣魚島爭端,使之更加敏感化、復雜化和擴大化。在中日東海爭端中,美國表面宣稱不持立場,實際卻或明或暗地支持日本,使釣魚島問題成為影響中日關系的重大問題,企圖借中日東海爭端遏制中國崛起,實現自身的戰略需求。
三、亞太再平衡戰略下中國應對中日東海爭端的對策
(一)宏觀方面的應對策略
1.在經濟方面,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切實擴大共同利益。任何一個國家在實施發展戰略時,都不能脫離自身的客觀條件。應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必須加快調整自身經濟結構,鞏固擴大中美共同利益。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強自身經濟實力建設的同時,中國應以利益契合點區分輕重緩急,優先考慮并切實推進中美之間可擴大共同利益的合作項目。中美不僅要繼續強化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傳統領域的合作,而且要積極尋求在網絡安全、全球治理等新領域的合作;不僅要減少在意識形態、人權等領域存在的矛盾、分歧,而且要減緩在海洋爭端、政治體制等方面的摩擦、沖突。要努力擴大中美共同利益與合作領域,采取有效措施管控危機,走出一條合作共贏而非零和對抗的新道路,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2.在外交方面,要加強睦鄰友好關系,妥善處理敏感問題。周邊是中國對外發展的基礎。維護中國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利于中國海洋爭端的解決。2013年,習近平首次對中國的新亞洲觀進行了明確的闡述,把亞太視為“命運共同體”。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地惠及周邊國家。對日本,中國應時刻保持警惕,通過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的多種溝通、交流渠道,抑制日本右翼勢力在東海爭端中的危險行徑;強化與美國的關系,抵消美日同盟對中國的消極影響。在加強睦鄰友好關系、維護穩定周邊環境的同時,中國應尊重和照顧中美間的重大利益和關切,以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為標準,妥善處理彼此間的敏感問題。
3.在軍事方面,要提升自身國防實力,發展新型軍事合作。中國應不斷加強自身實力建設,特別是在軍事力量方面,要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做好軍事斗爭準備。一是要加速海軍現代化、立體化建設,有效維護海洋安全。要適時進行海軍體制編制調整,增加戰略港口和海外駐泊補給點;延伸戰略防御縱深,拓展艦隊戰略職能;優先發展新型攻擊型核潛艇,加快航母建設,組建以航母為中心的海上機動作戰編隊,增強對爭議海域的制海權。二是要建立軍隊危機反應機制,確保海洋局勢穩定。軍隊危機反應機制要確保軍隊在危機發生時,能夠做出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維護海洋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中國應嚴密掌握海域周邊國家的動向,尤其是海軍活動情況,審慎處理海上多種復雜情況,力戒主動惹事,力避武裝沖突。三是要參與雙邊或多邊聯合軍演,增強海洋威懾力。面對紛繁復雜的海洋爭端,中國不但應參與與美國的聯合軍演,而且應更多地參與多邊甚至全球的聯合軍演。在提升自身國防實力的同時,中國應與美國發展新型而非單一失衡的軍事合作關系:既要強化國際制度的參與能力,也要逐步改善中國軍隊的國際形象,更要推進多邊軍事外交機制的建設。
(二)微觀方面的應對策略
1.掌握輿論主導權,堅定明確國家意志。隨著東海爭端的日趨激烈,社會民眾的保釣意識日益高漲,但其中不少人只是盲目追隨民族主義情緒,并不了解釣魚島在歷史和法理上的主權歸屬溯源。國際社會其他國家對釣魚島問題的了解程度更低。2012年9月,《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向世界宣傳論證了釣魚島屬于中國的系統證據,更好地維護了中國的東海權益。各類翔實的文獻資料對證明釣魚島主權屬我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在維護主權利益的外交過程中,應進一步收集和整理有關釣魚島的歷史資料和法理證據,讓國際社會的更多人通過嚴謹論證,認識到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在國際上爭取對中國有利的輿論環境,對日本施壓。在掌握輿論主導權的同時,堅定而明確的國家意志也是保障國土安全與解決領土主權爭端的核心要素[8]。在維護國家利益尤其是領海主權等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應堅持中國的立場與原則。
2.提高海上綜合實力,做好軍事斗爭準備。一是要加強海上執法部門的執法能力。當今世界,國家間在爭議海域通過海上執法部門進行較量,成為避免沖突升級的有效方式。在設備方面,應為漁政、海監增添更好更新的船舶和飛機等設備。目前,與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裝備相比,中國漁政和海監的裝備仍處于落后狀態。中國應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漁政、海監的裝備質量,以維護中國的海洋合法權益。在效能方面,海監進入釣魚島海域展開巡航任務的次數、時間應更多更久[3]201,國家海洋局應充分發揮海上維權執法的職能。東海防空識別區自劃設以來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和支持,但仍有少數國家借機大做文章,妄圖構筑包圍圈,遏制中國的發展。中國應繼續落實東海防空識別區,宣示中國應有的海洋權益。在日常的漁業及正常的海洋科學勘察方面,中國應提供必要措施加以保護,宣示主權屬我。二是要加強海軍軍事力量建設。盡管在歷次東海爭端中,中國都不會主動投入軍事沖突,但面對來自“海疆”的頻繁威脅,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十分必要。無論是維護釣魚島主權,還是應對其他突發事件,海軍力量都將起到威懾性作用。
3.切入戰略競爭手段,提升中國戰略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中日東海爭端存在的“沖突邊緣”狀態,將倒逼美日加強自我管控和相互管控。日本雖可能以高度緊張的狀態來強化其地位,但不敢直接引發沖突。最重要的是美國并不希望和中國發生正面對抗和直接沖突。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真實意圖是解構東亞一體化的進程。美國介入東亞事務,在中日之間打入楔子,造成中日安全問題,釣魚島是個有效的切入點。日本一直努力維護自身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不甘永遠做美國的附庸,企圖利用中國崛而未起的時機,通過海上優勢聯合周邊國家共同對抗“陸權中國”,引發與中國激烈的戰略性競爭。中國應在東海尋求與日美相對等的戰略安全博弈,提升中國的戰略地位,使美國認識到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防止日本走向極端右傾化。
4.建立安全互信機制,合理解決海洋爭端。針對東海爭端緊迫、復雜的狀況,中國政府有必要采取積極的戰略措施,避免因主權爭端激化造成地區安全局勢的失控。在維護東海爭端中的國家主權利益時,中國應把握“一個大局,兩個現實”。“一個大局”是指構建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大局。“兩個現實”是指美國因素和日本國內政治因素。美國方面雖然明確釣魚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但在具體的行動中模糊不定、相互矛盾;實際上,通過釣魚島問題在中日兩國“兩邊下注”,才是它的最大利益。日本國內政治方面,釣魚島爭端之所以日趨惡化,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安倍晉三上臺后的右傾主義。中國應采取針對性、務實性和靈活性的措施,整合國家相關危機應對機制,充分增強和展示中國保衛國土安全的能力與意志,在危機處理中堅持原則與實踐并行,適時開放對話磋商等多邊、雙邊渠道,努力克服政治障礙,構建安全互信機制,加強高層對話,強化公共外交,切實推進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
[2] Kurt M.Campbell.Principles of U.S.Eng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R].Washington D.C.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2010.
[3]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4)[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5.
[4] 美國議員:美國應加強亞洲盟友力量 遏制中國[EB/OL].(2013-10-31).http://www.chinanews.com/ gj/2013/10-31/5445589.shtml.
[5] James E.Sciutto.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 Work Delivers Remarks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B/OL].(2014-09-30).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news/2014/09/mil-140930- dod03.htm.
[6] 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EB/OL].(2012-01).http:// archive.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
[7] Stephen Harner.Time For Honesty And Change In Obama's Failed China Policy[EB/OL].(2014-08-12).
http://www.forbes.com/sites/stephenharner/2014/08/12/time-for-honesty-and-change-in-obamas- failed-china-policy/#68e53b4f7fdf.
[8] 沈海濤.釣魚島主權爭端與中國國家主權利益護持[G]//黃鳳志.東北亞地區政治與安全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