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體認與順應:民主黨派成員身份認同實證研究

2017-04-14 13:15:11戴潔王磊
統一戰線學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身份認同

戴潔+王磊

摘 要:利用對W市民主黨派成員的問卷調查數據和深度訪談材料,筆者以民主黨派成員對自我身份的理解、順應和建構為獨特視角,將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的規范分析與以經驗事實為基礎的實證分析進行有機結合,揭示了民主黨派成員的主觀預期與情境選擇、自我體認與公眾評價,以及多黨合作制度設計與行為實踐之間存在的差異和張力。研究發現,民主黨派成員對黨派身份的確認、對所歸屬組織的認知與社會公眾對其的認知存在較大差距;民主黨派成員在加入民主黨派前后對伴隨身份而來的情感體驗,以及以黨派身份行事的行為模式有不同的認識。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優化民主黨派內部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逐步提高民主黨派領導班子專職化水平、創新政治引導和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發揮民主黨派在政治社會化中的積極作用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民主黨派;身份認同;參政黨

中圖分類號:D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17)02-0089-12

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是當代中國政治體系中一種特殊的結構存在。盡管在某些迷信“價值理性”的人看來,這種存在并沒按所謂普世的學術話語去建構,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中國近七十年的有效實踐及其中蘊含的“經驗理性”本身就具有不容小覷的研究價值。如果沉耽于實用主義的思維定式,會忽視對中國參政黨問題進行科學、實證、精細的研究。尤其是對民主黨派成員的主觀心理狀態,或是基于制度設計而進行的應然想象,或是基于群體印象而做出的個體假設,對其中個體的價值、態度、動機、行為和評價所知甚少。因此,亟待通過一些實證性的探索研究去認知這一群體。其中,民主黨派成員對黨派身份的確認、對所歸屬組織的認知、對伴隨身份而來的情感體驗,以及以黨派身份行事的行為模式,構成理解這一群體身份認同的關鍵。對民主黨派成員身份認同的探討,包含他們如何處理“身份蘊含的價值取向”、與其所對應的客觀實在的“以身份行動實踐”之間的關系及隱含其中的張力。筆者的研究在兼顧量化數據和質性資料的基礎上,主要使用了以下三類材料[下文中出現的a、b、c標注,即其對應的數據或材料的來源。]:一是a類材料,采用PPS分層比例抽樣法,抽取400位民主黨派成員進行自填式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87份,有效率為96.7%;二是b類材料,采用偶遇抽樣法,抽取120位社會公眾展開面談式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為83.3%;三是c類材料,采用立意判斷抽樣法,對30位民主黨派成員進行深度訪談。

一、身份的體認:自我詮釋與公眾確認

社會身份認同的前提源自主體對身份獨特性的感知、體察和理解。在學者泰費爾和特納的社會比較研究中,身份的知悉和形成被歸納為經歷三個相繼發生的過程:其一,社會類化,即個體感知群體內和群體外的人物、事件、經歷有所差異,從而觀察到內群體和外群體的界線。其二,社會比較,即個體比較“所在群體”的“我們”與“外在群體”的“他們”在社會身份和地位間的距離,從而理解身份的位置。其三,社會區隔,個體在比較的基礎上,主動區分“我”群體和“他”群體,從而確認身份的獨特性[1]。民主黨派身份在不同時期的界定和定位,源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及其對民主黨派性質認識的歷史演變。作為法定的參政黨,因政黨規模有所限制、界別身份有所限定、政治代表性有所限閾,民主黨派與公眾的日常生活經驗難免存在隔閡。因此,民主黨派諸多成員多是因工作境遇、組織選擇,或是因親友關系的推薦而知悉民主黨派的存在及其加入路徑。他們最初的、模糊的身份感知多源于被動接受模式,而主動的身份體認常開端于其產生加入民主黨派的決定之后。

(一)身份的類化:群體的界線

對民主黨派的自我身份意識而言,或許沒有比獨特的政治身份及隨之帶來的榮譽感和參與感、權利和義務、社會理想和責任更加接近現實的答案。“剛開始加入黨派時的確比較茫然,但通過和其他黨派成員的接觸,慢慢體會到這是一種政治身份,感覺和普通群眾不一樣了,需要更多關心公共事務,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XJM[ 受訪者名字拼音首字母的縮寫,下文同。],MJ[ 受訪者所屬黨派簡稱的拼音首字母縮寫,下文同。])。c”

由表1可看出,民主黨派成員自我的身份界定,已然將“黨派群體”與“普通群眾”作了區分:作為黨派成員的“我們”有更強的政治和社會責任意識,有更多的權利和義務,被賦予更高的榮譽和聲望。

由表2可看出,同屬于政治組織的中共和民主黨派,在黨派成員的身份意識中,存在“參政和執政”“組織管理和紀律”“目標任務”“成員數量”等區別。其中“執政黨黨員”和“參政黨成員”是黨派成員意識中兩者身份的最重要區別。

盡管表1和表2的數據表明,黨派成員“內群體”對其身份的感知確有較強的“共同意識”,對“所在群體”即“我們”與群眾或中共即“他們”的區別有較明確的界線,然而表3的數據表明,來自社會公眾對黨派成員身份的外部認同顯得模糊而不確定,32.3%的受訪者認為這種身份“并無實質性含義”,僅有30.3%的受訪者肯定他們是一種政治身份和力量。

(二)身份的比較:群體的地位

感知到“所在群體”和“外在群體”的界線只是黨派成員身份體認的開端,這種體認還涉及對黨派成員“所在群體”身份地位的探索。通過探索“所在群體”在政治及社會結構體系中的位置,獲得集體性的身份標識。

表4中的數據表明,對自身在政治及社會結構體系中的位置,有83.3%的受訪民主黨派成員認為自身處在“中等或精英階層”。“盡管我們也很普通,但相對農村、城市中許多居民而言,我們仍然屬于精英群體,至少是中等及以上的階層。因為民主黨派在吸納成員時本身就有一定的條件要求和限制,這是我們這個群體的特色(QHY,MJ)。c”

表5的數據表明,社會公眾對民主黨派成員身份所居地位的外部投射,與這一群體內在的自我認知再次呈現較大差異。44.9%的公眾受訪者認為這一群體的構成來自“各個階層”,僅21.4%的受訪者肯定這一群體的“中等或精英階層”地位。

(三)身份的區隔:群體的形塑

群體分隔的界線使民主黨派成員對群體的邊界有所把握,群體位置高低的比較使其對群體的地位有所察覺。一旦他們主動歸靠于“所在群體”而與其他相對應的“他在群體”呈現出距離時,群體的形塑和身份的區隔就開始形成。

由表6可看出,58.9%的受訪者認為黨派身份具有一定特殊性。“作為一種政治身份,民主黨派在政治結構體系中有一定地位。若與中共相比,它的政治參與深度、廣度、效力、影響力自然較小;但與普通群眾相比,它的確擁有較多的政治實踐平臺和機會(LDR,MG)。c”與黨派成員“身份特殊性”的自我界定呈現一定反差的是,表7的數據表明,48%的受訪者認為民主黨派成員身份并不具有特殊的政治或社會意義,33.6%的受訪者“說不清楚”其意義。“民主黨派成員若在政治架構中不能發揮顯著功能,則其在社會公眾視野中身份的意義難免微弱(WJY,ZG)。c”

二、身份的歸屬:組織能力與資源分配

從日常經驗來看,民主黨派成員的身份體認需要在一定“場域”即黨派組織中實現,涉及對所屬政黨組織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個體對組織的一種依戀和忠誠,是認同組織價值目標,渴望成為組織成員,愿意為組織發展努力,并期待得到組織關懷的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表8數據可看出,64.2%的民主黨派成員選擇“對所屬政黨組織有非常強或較強的歸屬感”。這說明他們的成員身份歸屬是明晰而確定的。同時應注意,仍然有32.3%的民主黨派成員選擇“歸屬感一般”。盡管導致這一現象的現實原因可能很復雜,但仍需探究其中的影響因素。

表9中,“黨派成員對組織的歸屬感程度”為因變量,影響因變量的相關因素有“黨派組織的地位”“黨派向外獲取及向內提供資源的能力和權力”“政黨組織的架構及其管理”“黨派成員自身在黨內的職務和地位”等四個自變量。Pearson和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四個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程度很高。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自變量和因變量的相關性確實存在。深入地理解,“黨派組織的地位”“黨派向外獲取及向內提供資源的能力和權力”即外部的組織地位和權限能力;“政黨組織的架構及其管理”“黨派成員自身在黨內的職務地位”則涉及內部的組織管理和資源分配。由此可知,黨派成員對組織的身份歸屬與這兩類因素密切相關。

其一,外部的組織地位和權限能力。黨派成員對政黨組織的身份歸屬感首先源于對政黨組織外在地位和能力的預期。“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加入黨派已有十六年了,對黨派組織還是很認同的,但同時深感黨派的權力非常有限。舉我自己的例子,自去年十月份開始,我受組織安排到某區街道掛職,計劃今年十月到期,馬上面臨回學校,但教學工作早在九月開學前就已安排就緒,我十月回去直到年底都不能計算工作量。另外,另一個區的黨派區工委空缺兩名專職副主委,市里黨派組織有意選我去擔任,但存在跨區調動、事業編制轉公務員編制的難題,這些問題黨派組織都沒有權限、幫不上忙(LJS,MM)。c”在訪談中,黨派組織地位和能力較弱是一種共性的反映。“黨派組織更多是一個有著政治參與熱情,致力于公眾事務的人們互相交流、聚集的地方,我們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種奉獻,黨派組織能提供給我們的資源還是有限。當然,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成員的歸屬感(HCH,JS)。c”

其二,內部的組織管理和資源分配。現實情境中,組織的外在地位及其獲取資源的能力和權力并非影響成員歸屬感的全部動因,組織的內部架構、管理及政治資源在成員間的分配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由表10可看出,38.4%的受訪黨派成員沒有任何形式的參政平臺。表11的數據表明,年齡組與參政平臺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年齡越大,擁有參政平臺的比例越高。“組織內的政治資源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配集中的情況,有些表現突出的成員,能順理成章地既是政協委員,又是黨派主委以及各種其他政治頭銜,難免出現馬太效應。但還是要盡量控制在一定范圍,使黨派內的政治資源更均衡地分配,特別是向中青年成員有所傾斜,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整個黨派組織的活力(MHM,TM)。c”同時,組織內部管理能否為黨派成員提供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也影響成員的歸屬感。“我所在的市黨派組織機關,能夠較好地做到管理有序、信息溝通良好、活動組織能力較強。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領導班子的流動性不夠。這一屆班子已經8年了,不是說他們做得不好,但缺乏一定的流動性,管理思路會僵化或受局限(XJM,MJ)。c”

三、身份的情感:積極預期與情緒挫敗

黨派成員的身份認同涉及他們的情感體驗和表達。正如麥奇和史密斯等學者所指出的,群體情感是集體身份認同的一個核心環節[2]。黨派成員的情感體驗一旦被聚合,且被賦予指向性的解釋,即會對其身份認同產生強烈影響。

(一)積極的情感預期

對身份的積極預期會使黨派成員直接產生對“所在群體”的熱愛和對“外在群體”的冷漠,并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讓黨派成員在情感的共鳴中找到“共同體”的感覺。這種“共同體”的感覺經過組織紐帶的聯結,便會轉化為積極的集體性情感表達,告別昔日的政治無知或游離狀態,成為亞里士多德所贊賞的“活在公共空間中的人”,實現群體性、組織性的“同心同識”共同體。從表12可看出,黨派成員對加入民主黨派的初衷,43.4%的受訪者選擇“基于政治信仰或理想”,26.5%的受訪者選擇 “被民主黨派歷史或價值吸引”。兩者合計達到69.9%,這表明受訪的民主黨派成員在加入民主黨派時的確有對政治身份情感的積極期許。

表13的數據印證了黨派成員在加入黨派時的情感體驗。65.2%的受訪者懷著激動和憧憬的心情,期待過上“政治人”的生活。“以前很少關心政治和公共事務,只關心自己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原以為自己對政治是冷漠的,但加入民主黨派之后,卻漸漸找到感覺,發現原來關心公共領域中發生的事是美好的,能促進社會公正和進步,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每個人(GSW,ZG)。c”

(二)消極的情緒挫敗

情緒挫敗的原因很復雜,結果是成員無法在有組織的政治生活中體會到“共同體”的情感,產生諸如埋怨、沮喪、疏離、排斥等消極體驗和表達,削弱成員的黨派身份認同。從表14可看出,與加入黨派時的理想和初衷相比,隨著時間的推移,59.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預期與現實“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差距較大”。

黨派成員履行內部職能的前提是對黨派工作安排的知情。表15的數據表明,81.5%的受訪者知曉履行內部職能的方式,說明民主黨派內部上傳下達的渠道較為暢通。但是有高達48.3%的受訪者“知曉、但不愿主動履職”,還有6.8%的受訪者“不知曉、也不愿主動履職”,從中可感受到部分黨派成員對其身份的某種疏離。但凡是民主黨派成員,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必然是其履行外部職能的重要形式。但是,表16的數據顯示,高達79.3%的受訪者“偶爾”或“幾乎不”主動履行外部職能。“有很多黨派成員源于各種原因處在相對失聯的狀態,一般聯系不上,聯系上了也會推脫,不參加組織活動。他們有些是因為工作很忙,有些是對組織生活不關心,還有些是因為對原來的期待落空的失望(ZHM,NG)。c”

四、身份的順應:情境理性與行動選擇

黨派成員身份認同既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承諾,即通過適當的行動順應環境與規則。作為行動的規范,政治規則自上而下地引導著黨派成員履行政治職責;作為行動的主體,黨派成員自下而上地根據情境理性做出行動選擇。

(一)行動的導引和意愿

加入政治性團體,意味著政治權力的介入及其對成員的支配性影響。在這種影響中,既有主導性話語系統的引導,也有對黨派成員政治行動本身的規范和限制。與之相對應,黨派成員則在依循政治導引的同時,能動地表達行動意愿。

表17的數據表明,高達52.4%的受訪者認為黨派成員最頻繁的政治參與活動是各類學習、會議和培訓。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表18中的數據顯示,41.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最不愿意參加的恰是此類活動。“其實,并不是說學習、會議、培訓不重要,無論是學習教育,還是能力培訓都很有意義。只是它們在黨派成員整體政治組織活動中的比例偏高。若能適當增多公益服務、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等活動,可以更好地實現黨派成員的政治和社會功能(XJW,MJ)。c”

表18還表明,在社會功能層面,黨派成員最愿意參與的行動是社會公益服務,選擇愿意參與這類活動的受訪者比例為47.7%;在政治功能層面,“掛職任職”是他們最期望參與的實踐,選擇愿意參與這一活動的受訪者占比21%。表19進一步表明,高達95.1%的受訪者希望有經由掛職參與政治實踐的機會,但事實上僅有2.9%的受訪者有過掛職經歷。因此,兩者之間存在差距和張力。

(二)行動的障礙和激勵

在黨派成員做出行動兌現身份承諾而達成身份認同的過程中,常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是消極的障礙和困難,即需要付出的行動成本;二是積極的激勵和成效,即預期獲得的行動收益。

表20表明,黨派成員在以政黨身份參與政治實踐的過程中,常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源自三個方面:一是“缺乏保障”,34%的受訪者認為在政治參與中缺乏制度保障、經費支持和領導重視;二是“權限有限”,29.2%的受訪者在政治參與中遇到監督權力弱、約束過多、代表性有限的問題;三是“能力不足”,36.8%的受訪者由于專業性或實踐經驗不足而在政治參與中感覺吃力。

從表21可看出,黨派成員參與政治實踐的激勵與四種因素相關。一是“黨內支持”,46.6%的受訪者認為“黨內組織建設”“黨內資源激勵”“黨內關系融洽”“黨員互相支持”是重要的激勵元素;二是“行動成效”,19.2%的受訪者在行動取得成效時會受到鼓舞;三是“社會認可”,19.4%的受訪者希望政治參與行動得到“組織、社會大眾、其他成員的認可”;四是“政策支持”,14.8%的受訪者在政策鼓勵、落實的情況下會增加政治參與。

(三)行動的沖突和選擇

正如阿馬蒂亞·森所所說:“在我們歸屬的不同的社會身份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決定何者更為優先,哪怕只是在下意識地這么做。”[3]黨派成員政治身份在行動實踐中可能遇到主體其他身份的挑戰。

表22表明,70.4%的受訪者期望其政黨身份和職業身份、黨派工作和本職工作間存在“兩者相互促進的關系”。然而當兩者發生沖突時,表23表明,77.5%的受訪者選擇為完成本職工作而置后黨派工作。“我是一名公務員,會選擇優先顧全本職工作,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工作中的表現才能給我帶來核心利益——譬如晉升,在公務員體系里,黨派沒有機會參與成員的職業發展,在單位用人等方面甚至沒有建議權;二是因為本職工作更難替代,而許多黨派工作可以互相替代,我會靈活安排參與黨派工作(SHL,JS)。c”

五、結論及引申

身份認同看似一種主觀體驗,實則是主體對客體的選擇性建構。在政治與社會生活領域,這種選擇往往可以作為評價某種制度設計是否有效的標尺。因此,僅停留在上述經驗事實和個別判斷的層面顯然不夠,還需挖掘其中隱藏的、普遍性的結論,將制度預設與主觀意愿進行比對,發現和檢視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有效成分,同時省察其中的不足和缺憾,使之日臻完善。

(一)參政黨視域:主觀預期與情境選擇的張力及紓解

研究初期,筆者對當前民主黨派成員尤其是中青年成員政治參與的動機與熱忱存在疑慮。推測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們會產生政治疏離感,或懷著功利性目的加入民主黨派。令人驚訝的是,相關數據和訪談記錄表明,64.2%(表8)的受訪者對黨派有非常強或較強的歸屬感。他們滿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而加入黨派,并期待在這個政治平臺上履行職責、發揮作用、實現價值。在他們身上,依然存續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濟世情懷。盡管相關分析表明,黨派成員的組織歸屬感與其自身在黨內的職務和地位有很高的相關性,但這種普遍的政治參與意愿和熱情仍然令人鼓舞。然而,59.3%(表14)的受訪者在加入黨派組織一段時間后,會感受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34%(表20)的受訪者認為“缺乏保障”,29.2%(表20)的受訪者感到“權限有限”,46.6%(表21)的受訪者期待得到“黨派支持”。這導致的結果是45.7%(表16)的受訪者“幾乎不”主動建言獻策,33.6%(表16)的受訪者僅“偶爾”為之;55.1%(表15)的受訪者“不想、不會”主動詢問黨派工作安排。這充分說明,當黨派成員的意愿、訴求和利益無法在組織中獲得積極回應時,內心往往產生挫敗感和消極行為。

盡管這里存在某種“圍城”效應,但其中反映出的一些問題仍值得參政黨有所思考。其一,在正式加入黨派前,是否要設置一定的考察期或預備期,對申請人進行全面的權利義務教育,以增強政黨意識,明確使命職責,培育政治理性,紓解后期可能出現的張力。其二,黨派組織內部政治資源的分配是否能更加均衡,以防止少數成員兼職過多,無法切實履職,另一些成員又缺乏政治參與渠道,產生被邊緣化的消極情緒。其三,黨派是否能建立并完善組織激勵機制,對成員在本職崗位或政治參與方面的成效給予適當褒獎,同時對成員的行動障礙和利益訴求能有所反饋和回應,力所能及地幫助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其四,黨派的組織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充分發揚民主,重大決策、重大問題應讓更多的普通成員參與討論,更廣泛地集中群體智慧,使每個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對組織的價值,提高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執政黨視域:制度設計與行為實踐的博弈及調適

中共作為執政黨,是多黨合作制度的領導者和創制者。在制度創設之初,各民主黨派已是中國政治舞臺上獨立的社會力量,其領袖人物及骨干成員多是經濟社會地位較高的知識分子和各界精英,是職業化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新中國成立后,中共繼續給予其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以保障他們能全身心地參與國是、咨政建言。改革開放后各民主黨派恢復活動,其后三十多年陸續加入民主黨派的成員除極少數是擔任人大、政府、政協和黨派機關專職領導的官員,絕大多數為業余的“社會活動家”,故而有所謂“雙崗建功”的要求:黨派成員既要在本職崗位上有所建樹,以體現其代表性;也要在政治協商、參政議政、黨派建設中有所作為,以體現其進步性。加之改革不斷深化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和職業壓力,相比執政黨完備的黨務體系和職業隊伍,民主黨派成員顯然承擔著額外的責任和義務。調查表明,盡管70.4%(表22)的受訪者期望“雙崗”相互促進,但有77.5%(表23)的受訪者選擇“為完成本職工作而置后黨派工作”。這恐怕與其本職工作的壓力不無關系。因此,對執政黨而言,順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做出政策調適,逐步提高民主黨派領導班子的專職化比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對省級、副省級城市民主黨派組織的領導班子成員,配置1正N副的專職領導(N為現有職數的50%)。其二,鑒于近年來人大、政協常委專職化的呼聲日益強烈,可在人大、政協專職常委的配置中增加民主黨派代表的比例。其三,為體現政黨在政治上的平等性,可參照國家層面的人事格局,對民主黨派地方組織在省、市、縣(區)人大、政府和政協領導班子中做出相應安排。

調查顯示,34%(表20)的受訪者認為在政治參與中“缺乏保障”,29.2%(表20)的受訪者認為在政治參與中“權限受限”;53.4%(表21)的受訪者認為“建議有反饋和成效”是對政治參與的有效激勵。由此可見,排除障礙和積極激勵能有效強化黨派成員的身份認同。因此,統戰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多黨合作的領導者——中共的作用至關重要。執政黨要尊重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地位,挖掘民主黨派成員的積極參與感和動力,與民主黨派成員肝膽相照、平等相待;要為黨派成員知情明政、建言獻策、民主監督創造條件,認真聽取黨派成員的情況反映和意見建議,切實做好采納、解釋、反饋工作。此外,調查反映了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高達52.4%的受訪者認為黨派成員最頻繁的政治參與活動是各類學習、會議和培訓(表17),這與執政黨和民主黨派各級組織加強對黨派成員的政治引導和思想教育有關;47.7%(表18)的受訪者最愿意參加的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只占到全部組織活動的10.8%(表17)。95.1%(表19)的受訪者希望能有機會通過“掛職”直接“參政”,但僅有2.9%(表19)的成員有“掛職”經歷。制度引導和預設與行為選擇之間的差異性,顯示政治參與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失衡。因此,執政黨在政策調適過程中,要多關注黨派成員尤其是普通成員的意愿;在思想教育過程中,不僅要組織理論學習,也可讓黨派成員通過參與支農、支教、扶貧和義診等公益活動,施展才能、服務群眾,實現價值、提升境界。“掛職”鍛煉不僅是培養黨外干部的手段,也是對黨派成員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民情、政情實踐性教育的重要課堂;不僅有利于提升參政議政能力,更有利于促進黨派成員理解、支持黨委政府工作。

(三)政治社會化:自我體認與外部評價的差異及彌合

此次調研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數據:盡管97%(表1)的受訪黨派成員的自我身份認同為政治和社會責任、義務及榮譽,但在受訪社會公眾中32.3%(表3)的人認為這種身份“無實質意義”。更顯著的反差是83.3%(表4)的受訪黨派成員的自我界定為精英或中間階層,但在受訪社會公眾中僅有21.4%(表5)的人認同這一點。這反映出當前的政治社會化水平和效度偏低。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中獲取政治知識和技能,并形成政治意識和觀點的過程。執政黨是政治社會化的“發動機”,在政治社會化領域有良好的傳統和優勢。統一思想、發動群眾、教育人民是獲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主客觀因素的變化導致整個政治社會化水平趨于下降、效度也在減弱。社會公眾對民主黨派的認同度低是其局部表現之一。

政治社會化需要執政黨的主導推進,但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也能擔負重要的補充媒介,可以通過民主黨派組織及其成員的參政履職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示范有序政治參與的程序、路徑與方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黨外知識分子已達8 900多萬,占知識分子總數的75%。這股重要的社會政治力量需要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共同引導和教育。因此,通過參與政治社會化的實踐,宣傳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成就,有利于提升民主黨派成員的自我體認,激勵政治參與的內在動力,有效彌合自我認同與外部評價的差距,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Tajfel,H.&Turner,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S.Worchel &W.G.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Chicago,Nelson-Hall,1986.

[2] Mackie M.D.& Smith R.E.From Prejudice to Intergroup Emotions Differentiated Reactions to Social Groups[M].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02.

[3] 阿馬蒂亞·森.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象[M].李風華,陳昌升,袁德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身份認同
試論中美體育電影中的身份認同
今傳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5:59
潛藏在《奧特曼》系列中的“文化霸權”傾向
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曲藝傳播與身份認同
大眾傳媒語境中商業主持的身份認同與價值取向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2:43:22
試論《永昌演義》作者李寶忠的身份認同和寫作立場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國黑人女性戲劇的文化批評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16:02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作與身份認同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27: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自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 欧美精品1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天堂成人| 亚洲h视频在线|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综合|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国产色网站|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99成人在线观看| 97狠狠操|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婷婷综合亚洲|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伊人色天堂|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色成人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产jizz|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一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玖玖视频| 国产视频入口|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