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
[摘要]高等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教育現代化的進程,關系到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質量,牽連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高等教育發展大計應以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為根本,而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內容中又應以師德建設為重。因此,需要加強和提升高校師德建設,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江西某高校的調查結果,高校師德建設的總體情況表現良好,但是在愛崗敬業、育人愛生、嚴謹治學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從建立健全教育、評價、激勵機制入手,提高高校教師師德水平。
[關鍵詞]高校教師 師德建設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28-02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現代化不僅是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先導。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為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賴于教育的現代化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及,“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當前,正是我國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緊要階段,其成敗關系到我國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能否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乃至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在教師,在于教師素質的提升上。教師素質,師德為先。師德興,則教師強;教師強,則教育旺。因此,需努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應將師德建設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高等教育位于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同時,凝聚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增強了全社會的科研力量,是生產新科技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引領、輻射的作用。故高校師德建設不僅關系到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成敗,也關系到整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成敗,進而影響教育現代化進程。當前,高校師德的主流是積極高尚的,但是部分教師存在師德失范的行為,這有損于教師整體的職業形象。基于此,圍繞高校師德建設的問題,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江西某高校師德建設現狀進行了調查,并以此推及我高高校師德建設狀況,針對高校教師出現的師德失范行為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高校師德建設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將師德建設作為工作的重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文件的出臺,為各高校積極探索師德建設的有效路徑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相關文件的指導和各高校的努力下,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主流是積極、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30.43%的教師對“師德師風情況總體表現良好”這一描述表示非常符合,60.86%的教師對此情況表示比較符合。從學生反饋情況看,24.06%和57.65%的學生對“師德師風情況總體表現良好”這一描述分別表示非常符合以及比較符合。高校師德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在調查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發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師德建設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愛崗敬業精神有所弱化
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的基礎和核心,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高校教師應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事業的發展建設中,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為己任。要用一種嚴肅的、端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恪盡職守地做好本職工作。高校教師具有良好愛崗敬業的精神,才能干一行愛一行,力求專心致志做好這一行。調查結果顯示,11.59%的教師對于現在從事的工作的滿意狀態反映一般,8.55%的學生反映“教師的工作態度并不端正”這一描述是比較符合的。對于“教師上課時經常接聽手機”這一情況,5.17%和10.34%的學生分別表示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至于“教師上課時并不投入”這一現象,4.17%和10.14%的學生分別表示非常符合與比較符合。6.36%和7.95%的學生反映“教師在校外兼職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這一現象是非常符合與比較符合的。18.09%和6.56%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案會經常更新”這種情況是比較不符合與非常不符合的。以上數據反映,部分教師備課不充分,教案沒有時常更新,缺乏新意;上課不認真,在工作崗位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甚至將教學工作視為副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社會兼職上。這表明,部分高校教師還沒有真正融入到本職工作中,并沒有形成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得過且過,對教學等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心態浮躁,不安心本職工作,不能腳踏實地”[1]。
(二)育人愛生意識比較淡薄
韓愈在《師說》中提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是師德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教好書;但是又不能僅僅成為一名只懂得傳授知識的經師,更要努力成為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的人師,做好育人的工作。教育學生又要以仁愛之心為指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正如高爾基所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產生教育效能的必要條件,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了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學生會愿意親其師,信其道,乃至樂其道而行其道。調查顯示,5.8%、8.69%和5.8%的教師承認自己“對學生在課堂中的違紀現象會置之不理”這種情形是非常符合、比較符合和一般符合的。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上,4.17%和12.13%的學生表示非常符合與比較符合,19.48%的學生認為不好判斷。3.97%和10.74%的學生反映“學生找教師答疑時,教師不會耐心輔導”這一描述是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的。6.36%和21.87%的學生表示“教師經常與學生談心交流”這一描述是非常不符合和比較不符合的。這表明,部分教師認為傳授了專業知識就是完成了教育任務,在課堂上只顧埋頭教書,不管學生在課堂上的動向,對學生表現出來的違紀行為也不加以制止教育,進行正確引導。只滿足于課堂教學,與學生缺乏思想上的交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夠。在課堂之外,面對學生的困惑也不能很好地循循善誘。同時,6.96%和13.52%的學生認為“教師不能公正對待學生”這一描述是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的,21.87%的學生就這種情形表示不好判斷。5.71%和10.54%的學生認為“教師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這種情況是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的,16.3%的學生表示這一情形不好判斷。在愛生的表現上,部分教師沒有做到公正對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師生關系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
(三)嚴謹治學態度不夠端正
高校承擔著科學研究的任務,高校的科研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在人才培養和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突顯。科學研究是高校教師的重要職責,“與中小學教師相比,最能體現高校教師職責特點的莫過于高校教師的學術責任,高校教師職業在根本上是一個學術性職責”[2]。高校教師應當以嚴謹治學的態度對待自己從事的科研活動,就是要有進取意識,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積極從事科學研究活動;就是要秉持學術良知,恪守學術規范,尊重他人的學術成果。只有這樣,才能承擔起自身的學術責任。調查發現,7.24%和28.48%的教師認為“我積極從事科研活動”這一描述是比較不符合和一般符合的。4.34%和5.79%的教師對“教師只要上好課就行了,沒必要從事科研活動”這一問題的認識上表示非常同意與比較同意,還有21.03%的教師認為這個問題不好說。調查結果反映,部分教師在科學研究工作上缺乏進取意識,不熱心從事科學研究活動,對學術研究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夠。少部分教師甚至沒有認識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重教輕研,沒有認識到教學與研究就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兩者同時發力才能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思考
(一)強化觀念,完善教育機制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高校教師要表現師德行為,必須先具有師德觀念。而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必須從加強師德教育培訓入手。因為“職業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對教師施加有組織、有計劃、有影響的一種活動。它是使教師道德原則和規范內化為教師內在的職業品質的關鍵環節”[3]。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教育培訓,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校人事管理部門應制定科學的教育培訓計劃,定期開展師德培訓活動,將其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在教育內容上,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結合,以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培養優秀人才、傳承先進文化、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的崇高職業理想信念。在教育方式上,可通過開展培訓講座、報告會、座談會、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建立多渠道教育機制。
(二)制定標準,建立評價機制
師德評價是對教師職業行為是否遵循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評價,是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良好師德的形成需要科學完善和規范的評價制度作保障。師德評價體系中應包括評價指標、評價的主體、評價方式等內容。評價指標應具體而詳細,可操作性強,以便考核和評定教師師德行為。高校應當以國家相關文件中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的要求和高校師德建設的實際情況構建師德評價標準,形成師德建設的導向機制。在評價的主體上,應建立教師自身、管理者、同行、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機制,即把自我評價、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結合起來,使教師能夠從多渠道、多角度獲得信息,不斷發現自身的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師德素養。在評價方式上,要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期評價與不定期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有利于不斷推動高校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工作,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
(三)引導行為,加強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調控人們行為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師德建設的動力,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應在崗位津貼、績效獎金、職稱評聘等方面向這些師德高尚、取得顯著成績的教師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通過滿足廣大教師的物質需要來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但需注意,不能無限制地進行物質獎勵,長此以往,教師追求工作成果的動機可能會發生變化,凡事與經濟利益相掛鉤,帶有極強的功利性,這與物質獎勵設置的初衷是相悖的。“心理認同才是堅定意志內在的和決定的因素,與物質刺激相比,精神激勵更為重要。”[4]為此,高校應授予在師德上堪稱表率的教師“師德標兵”“師德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對其行為表現給予高度認可和肯定,大力宣揚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事跡,樹立先進典型,激勵廣大教師繼承高尚師德、弘揚優良師風。只有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才能持續有效地調動高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徐德鳳.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思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1-3.
[2]張莉.新時期高校教師師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08:9.
[3]錢煥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概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41.
[4]牛風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J].高校師德建設機制究,2011,32(01):12-1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