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安+蔡永偉+馬煥香
摘要:在氣象服務對象的分類中,農業對氣候條件的敏感度最高,屬于高敏感度行業,因此氣象在農業服務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濱州市開展的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現狀進行了分析,查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從實踐工作經歷出發,提出了搞好農業氣象服務要從培養專業的農業氣象服務人員、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打造特色氣象服務品牌等方面的服務對策。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 S1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6.058
1 基本情況
山東省是我國農業大省,農業發展在全省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濱州市是山東省的農業大市,同時又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全市轄91個鄉(鎮)、5133個村,全市農業人口314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83.3%。濱州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左右,平均降水量為564.8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632.0小時;風向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風力年平均風速2.7米/秒;年平均地面溫度14.7℃,最大凍土深度50厘米左右,光熱資源豐富,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目前雖然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局面,但氣象條件變化仍然是影響農作物產量、品質、收成的一個關鍵制約因素。因此氣象部門應如何堅持以人為本、以農為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氣象保障,這是每位氣象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2濱州市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現狀
農業氣象是氣象臺(站)基本任務之一,農業氣象觀測是農業氣象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氣象服務和研究工作的基礎,只有通過農業氣象觀測才能評價氣象條件與作物、牧草等的生長發育的關系和氣象條件對產量形成的作用,達到趨力避害、高產穩產的目的。及時為農業部門和農業生產單位提供農業氣象預報、農業氣象情報、農業氣象專題分析以及相關的農業氣候資料,并在實際工作中幫助相關單位正確利用這些信息,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
2.1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現狀分析
山東省現行的農業氣象業務分為省、市、縣三級布局。濱州市的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主要技術方法:采用統計方法為主,數理模型為輔;在實施中堅持以定性評價為主,以定量評估為輔。農業氣象服務主要產品有專用氣象服務產品,如長短期氣象預報、《森林火險預報》、《重要天氣服務快報》、《專題氣象服務》等;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如《農用天氣預報》、《土壤墑情簡報》、《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生態與農業氣象信息》、《病蟲害防治氣象預報》、《農業氣象月報》、《農業氣象專題服務》、《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專報》等。農業氣象情報以旬、月、周為單位;作物產量定量預報在作物收獲前1個月發布;其他服務根據農業生產進程和天氣特點不定期發布。服務的對象:以政府決策部門為主,生產部門為輔。為促進農業生產,減少氣象災害發生,濱州市氣象部門圍繞地方特色經濟發展,加大增強濱州市特色農業服務意識,建設符合濱州市特色農業氣象監測網,建立濱州市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流程,探討濱州市特色農業生長發育不同時期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積極探索濱州市特色農業周年氣象服務大綱,不斷提高濱州市特色農業的監測、預報和對各類氣象災害的風險抵御能力。
2.2當前濱州市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2.2.1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夠完善 站點偏少,監測項目單調,技術人員的監測和應用能力不夠,不能充分滿足農村氣象服務需求。
2.2.2為農服務的產品不多,針對性不夠強 濱州市農業產品豐富,特別是對名特優品種的生長發育全過程的氣候適應性和影響其生長發育的災害性天氣研究甚少,很難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產品。
2.2.3農氣服務人員技術水平較弱 目前的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較快,正在建設一批高效農業經濟板塊,逐步向高效、外向、生態、安全農業發展。這就要求農業氣象服務人員不僅要掌握作物的生長知識,還要掌握養殖、生態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對為農服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2.2.4天氣預報準確率不高 特別是災害性及關鍵農事季節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還不高,預報的精細化程度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農民的需要。
3服務策略
3.1 培養專業的農業氣象服務人員
氣象服務科研人員和服務人員要相對穩定,有利于工作經驗的積累。不同區域,氣候條件差異甚大,現有的服務模式不適應所有地區,甚至同一地區地形的差異也是對農業氣象服務者提出的一個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應量身定做農業氣象服務產品,成立專業服務小組,由農業專家、氣象專家,各級職能部門相互合作配合,建立一個從上到下完整的服務體系。
3.2 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農業氣象理論在不斷更新,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而唯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真正將業務工作與科研項目實現有機的統一,多加強相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的聯合,才能開發出更多的具有實際意義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為我國的“三農”工作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同時,要在糧食主產區、特色農業產業集中區建設農田小氣候觀測網,積累氣象與農作物生長之間關系的資料,不斷豐富農業氣象理論體系。
3.3繼續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
進一步做好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電子顯示屏及氣象預警大喇叭建設,不斷拓寬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3.4 積極打造特色氣象服務品牌
著力打造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品牌。未來幾年,濱州農業將按照“規模化、產業化、組織化、標準化”的要求,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綠色有機現代農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氣候條件是決定農產品能否高產、高效、優質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只有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農產品才能形成優質的名特優產品。這就要求氣象部門要加強與農業、林業等部門合作,建立優選作物新品種生長發育、產量形成與氣候條件關系以及各品種生育期最適宜、致害的農業氣象指標體系,除重點做好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干旱、洪澇、低溫陰雨、霜凍等災害的預警服務外,還應積極開展果品、蔬菜病蟲害氣象條件的關系研究。依托區域氣象觀測站、土壤水分觀測站和設施農業氣象觀測站建設,開展鄒平特產香椿、水杏和大棚蔬菜的全程系列化服務,制定專項服務方案,研究服務指標,為“一村一品”工程做好氣象服務。
3.5定期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
濱州市的惠民、陽信、無棣、沾化、鄒平、博興氣象局多處于縣城附近,由于城區的熱島效應,導致觀測到的溫度往往偏高,安置的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也都建在各鎮政府或辦事處附近,觀測資料與農田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農業氣象工作者根據天氣變化適時指導農民利用氣象信息和技術,進一步加強氣象科學普及工作,讓農民了解氣象,讓氣象走進農村,切實服務農民。
參考文獻
[1]馬鶴年.氣象服務學基礎[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2]潘進軍,段欲曉,馬曉青.北京市氣象服務特殊需求分析和對策[J].氣象軟科學,2009,(01).
[3]陳觀發,張俊芬,鄧永輝.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問題[J].北京農業,2013(10):185.
[4]趙娜.氣象為農業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措施[J].北京農業,2013(11):218-219.
[5]王琪珍,王承軍,范永強.萊蕪氣象為農服務工作調研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3,(22):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