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法律英語的用詞和句法的角度分析了法律英語的句法特點,并結合筆者在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學習中接觸到的實例,對法律英語文本翻譯中的創造性問題予以探討和分析,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創造性。
【關鍵詞】法律英語 句法特點 翻譯 創造性
一、引言
法律英語是一種專業英語, 即具有法律專業技術特征的英語。跟科技英語、醫用英語、商業英語、金融英語一樣, 同屬應用語言學范疇。法律英語不僅僅是簡單的法律與英語的結合,它是個單個的概念,而不是組合概念,因此,我們不能把法律英語簡單的看作是法律,法律英語還是英語,不是法律。具有說服力的法律語言是法律工作者必修的心理技能。然而,語言具有說服力的同時又保持簡潔這很難實現。通過文本轉換,文本的創造和共同創造能夠體現豐富的元語言以及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知識。本文將重點討論部分具有說服力的有效的法律語言,強調具有句法規則的話語的重要性。當然句法創新同樣會考慮到文本的簡潔、簡明、清晰、誠懇、詞序以及句子長度。本文從法律英語文本的句法特點的分析出發,并結合實例,對法律文本翻譯中的創造性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旨在給涉外律師以及法律文本翻譯工作者提供支持,幫助他們避免誤解及惶惑。
二、法律英語的句法特征
法律英語文本分析的第一步是分析句子成分的順序(比如主謂賓)以及詞序,比如副詞的位置都會導致文本的進一步建構。它們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與句子中其它成分的關系都會影響到句子表達的重點。Diller &Kornelius通過“分割法”來強調句子中補語的重要作用。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句子結構,(例如題元角色分配,主句和從句的分布以及非謂語結構),翻譯者能夠主動創造出法律文本,但如果這樣可能會影響最終裁決。翻譯者必須高度重視通過不同修辭手法體現的文體效果而產生的與句法規范和慣例的偏差。法律英語文本作為專門用途的語言文本,不僅大量地使用長句、否定句和被動句,而且在句型和時態使用方面大多采用陳述句以及shall 結構, 從而形成了法律英語文本一些不同于文學作品的獨特的句法特點。
1.長句的使用
法律英語在句子結構上的一大特征是長句結構的大量使用,這就給讀者快速和準確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為了規避歧義,立法者傾向于將與一個問題相關的所有信息都囊括于一個完整的句子里,因此, 長句的廣泛使用是英語法律文本的突出特點,無論文字表述還是意思理解都較復雜,更毋庸說翻譯。在正式的法律法規和文本中,立法者一般對中心詞有較多限定,有可能出現多重從句,而導致謂語動詞在整個句子中位置靠后。這樣的復合句看似復雜,且修飾限定成分過多,但其中卻有著非常嚴密的邏輯關系。常見的長句有并列式和插入式兩種:并列式是通過and,but,or,so等連詞,將多個平行結構串聯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而插入式一般是通過從句的形式,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呈現多種層次,其邏輯結構比并列式復雜。在法律英語文本中,一個句子可能既存在并列式,同時也包含插入式,所以法律英語文本中句子的形式就較“長”,在理解和翻譯的時候難度很大。據統計,在法律文本中,句子的平均長度約兩百個單詞以上,而科技句子的平均長度則只有不到三十個單詞。一般來說,長句是立法起草和其他英語書面寫作的一個共同特點。這是由于完整的長句所包含的信息大、邏輯層次分明、表述具體無歧義, 可以準確界定相關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排除被曲解或誤解的可能性,這些都是短句無法達到的效果:“這些長句中的定語對各種詞性的術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精確的界定,而狀語界定了履行權利和義務的條件、方式、地點和時間等”。
例:Where a foreigner, enterprise applies for trademark registration in China,the matter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any agreement concluded between the country to which the applicant belong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or any international treaty to which both countries are parties ,or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譯:外國人或者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商標注冊的,應當按其所屬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辦理, 或者按對等原則辦理。 例句中除在句首使用了由Where引導的狀語分句,句中還有由介詞to + 關系代詞which 引導的兩個關系分句, 增加了該句子的復雜性,從而達到了表述嚴謹的效果。
2.否定句和被動句的使用
否定句也是法律英語文本中的常用句式, 其中最常見的形式為:“Thou(主語) shall not”。這種句式在法律英語合同中大量存在, 用以通過禁止條款來確權;除使用否定詞之外,其他的法律文本,例如刑法條款,常用“Everyone who does X is guilty of Y”的模式表達否定;在法律文本中之所以大量出現否定句,有時也是立法者在擬定法律文件時出于謹慎的需要。他們盡量規避使用語氣較強或過于直接的論調,特別是通過使用雙重否定來留有余地。例如:通常使用“This is not unexpected”,而非“This is expected”。這也在客觀上增加了閱讀語翻譯的難度,法律文本的翻譯要求更為專業化。
此外,法律英語文本的句子中大量地使用被動句,這也是由法律文書的客觀性所決定的。
例:A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gainst which preventive or enforcement action has been taken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may be suspended from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s and privileges of membership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up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The exercise of these rights and privileges may be restor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譯:聯合國會員國,業經安全理事會對其采取防止或執行行動者,大會經安全理事會之建議,得停止其會員權利及特權之行使。此項權利及特權之行使,得由安全理事會恢復之。從例句分析,在法律英語中不僅可以將漢語中帶有“被、讓、由”等表被動意義的詞的句子表述為被動句,而且還可以大量地將漢語中的主動句變為被動句,這構成了法律英語句型結構的又一大特色。除此之外,為了凸顯法律文本的客觀公正性,法律英語句式盡量規避第一、二、三人稱主語,而較多的通過被動和名詞化成分進行表述,并且二者經常同時使用:通過使用被動語態,將邏輯賓語提升為形式主語,可以隱藏行為的實施者,提高句式的權威性,增強狀態的穩定性,有時也會長句式出現,體現其繁雜性。
3.時態的使用
法律英語文本通常在時態的使用上一方面大多采用一般現在時態, 用以闡述道理, 確立規范或規定權利、義務等;另一方面在表示“應當、必須”等義務或職責的法律規定時, 在第三人稱主語后使用shall 和be to 結構。
例:The parties shall perform their obligations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No party shall unilaterally modify or rescind the contract.
譯:當事人應當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 任何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從例句中我們看到分別用在第三人稱主語之后, 由shall 構成的謂語用來表示漢語的“應當 ”。
例:The parties shall perform their obligations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No party shall unilaterally modify or rescind the contract.
譯:當事人應當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 任何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我們看到分別用在第三人稱主語之后, 由shall 構成的謂語用來表示漢語的:“應當”。
例:In the case of a contract which, according to the laws o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o be form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 the assignment of the contract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approval of the authority which approved the contract , unless otherwise stipulated in the approved contract .
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國家批準成立的合同, 其權利和義務的轉讓, 應當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但是, 已批準的合同中另有約定的除外。這句話中既使用了is to 又使用了shall 構成的謂語,與前例相同,均用來表示漢語的“應當” 。這時shall 和be to 結構可以交替使用, 沒有區別
三、法律翻譯的創造性
幾千年來翻譯界一直為直譯與意譯孰優孰劣爭議不休,但在法律文本翻譯上,人們似乎更傾向于直譯的方法。但隨著翻譯理論的發展和翻譯工作者的不斷實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法律文本的直譯與意譯的相結合,尤其是法律文本翻譯中創造性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律翻譯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原文的增刪
由于法律所具有的嚴肅性和莊重性,每一個字都應在譯文中得到體現。但是,為了保證譯文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在對其翻譯時完全有自由而且有必要對原文進行增刪。
例: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The parties may conclude a contract in written,oral or other forms.
這句用了省略的方法。原文連續使用了三個“形式”,而譯文利用了英文中的復數形式用一個“forms”避免了重復,使句子更為簡潔。這種增刪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法律文本翻譯中的創造性。
2.詞形的變化
如果說在原文增刪上所發揮的創造力還是較小的話,那么在詞性變換上的創造力就要大得多了。因此,要保證譯文的通順與連貫,靈活地進行詞性轉換是必不可少的。
例:當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訂立合同。
The parties may conclude a contract through an ag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此句中把“委托”通過一個介詞“through ”來表達,言簡意賅,避免了不定式或從句等較復雜結構的出現,又不損害原句的意思。
四、結束語
在任何社會里,法律都是通過法令、法庭和執法者予以闡述、解釋和執行的。這些不同的法律程序需要語言來實現,換言之,為了規范和調節社會行為,在所有的法律門類中,無論法律文本是以口述還是書面的形式呈現,語言都扮演著媒介、程序和成果的角色總之,法律翻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證譯文能夠通順、地道,準確地傳遞。因此,無論是直譯,還是一些創造性的譯法,法律文本的翻譯都要同時從語言和法律兩個角度來考慮,做到法律的形可變而神不變,這才是法律文本翻譯的創造性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the Theory ofSyntax,
M.I.T. Press.
[2]Nord, C. (1991)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Am
sterdam-Atlanta.
[3]Sarcevic, S.(1997),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
lation, Dordrecht.
[4]盧敏.2008.英語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
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5]王道庚.2006.法律翻譯———理論與實踐[M].香港:香港
城市大學出版社.
[6]趙軍峰.2006.法律英語名詞化剖析及漢譯英策略[J].中
國科技翻譯(11)
作者簡介:張曉梅(1979——),女,新疆昌吉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特殊用途英語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