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杰
(長安大學文傳學院陜西西安710064)
當代大學生媒介依賴研究
——以智能手機為例
□馬杰
(長安大學文傳學院陜西西安710064)
伴隨著無線通信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逐漸成為功能強大的“第五媒介”,當代大學生作為智能手機使用的一大主力,逐漸形成了這一媒介的依賴。本文從“媒介依賴”入手,分析了當代大學生手機依賴的表現、特點、原因和影響,最后提出了改變這一現狀的可行性建議。
大學生;媒介依賴;智能手機
隨著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應用軟件開發商將目光對準了這一群體,推出了印象筆記、有道詞典、課程表等高效好用的手機軟件,而使用軟件的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在手機上花費著越來越多的時間。
為了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系,發布個人動態、了解他人的近況,大學生每天都要使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它們的即時性、方便性滿足了大學生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及事務聯絡。
智能手機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輕松實現無線網絡接入,具有操作系統開放、功能強大、高人性化等特點,成為了大學生娛樂放松的便捷工具,使用智能手機聊天、看視頻、聽音樂、網上購物等已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查看消息、新聞,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刷微博、聊天,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他們充滿了喜怒哀樂,對任何資訊都顯得十分敏感,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日漸遲鈍和麻木。
大學生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通過它們來認識世界、感知自我,由此在心理上產生了對媒介的信任和好感。在重復的搜索和瀏覽中,大腦感知到刺激的閾值越來越高。
從眾是群體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模式,是指個人由于群體的壓力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大多數人的規范,它是一種尋求心理認同的過程。這一現象同樣存在于大學生的手機使用過程中。
當今的大學生是與中國的互聯網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接觸新事物方面往往具有更為強烈的動機,早已習慣了智能手機這一新媒介。為了與他人建立起聯系并以此來消解不安全感,大學生傾向于使用手機來了解外界信息,既形成技術依賴,又形成情感依賴。
在“人機一體”的當下,信息化、媒介化生活已經是人們的常態,而千差萬別的信息良莠不齊,極易對心理不夠成熟的大學生構成威脅。其次,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能力較弱,無法快速、準確地鑒別出健康、有用的信息,批判地認識和解讀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也不夠強。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是制約和指導社會活動的準則,但目前我國關于手機媒介及其相關產業的政策、法規并不完善,遇到具體問題時難以厘清各方的責任,生產運營商的經濟活動也缺乏安全限制。第二,加大對運營商的監控力度,督促運營商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作為手機通信、軟件利用及下載等業務的提供者,運營商在營造良好媒介環境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首先,手機已經是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伴侶,高校絕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粗暴辦法,而應該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去擴大手機在豐富課余生活、加強師生互動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其次,針對大學生對于手機媒介認識不夠全面的情況,高校應當開設必要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手機媒介的內容生產、傳播特點和規律等,由此提高大學生對信息的判斷和甄別能力,在手機使用中能夠牢牢把握主動權,真正發揮手機的積極意義。
首先,大學生應當樹立起正確的手機使用觀念,要做手機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在眾多的手機軟件中,不乏“我要當學霸”、“Forest”等旨在幫助學生擺脫手機依賴的有趣又實用的軟件,大學生可以通過下載這些軟件來約束自己。其次,大學生應當主動學習媒介素養相關知識,努力成為手機媒介的批判型受眾。
[1]王靖.三網融合時代下受眾的媒介依賴[J].企業文化(下半月),2011(5):282.
1004-7026(2017)20-0032-01
G20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0.022
馬杰(1989-),男,漢族,河南漯河人,長安大學文傳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