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錚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2)
我國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動因及路徑研究
□徐高錚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2)
2016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提出了2017是落實“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重要一年,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的一年,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環境從原有的需求側轉向供給側,作為金融體系的中堅力量,商業銀行的供給側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商業銀行如何適應供給側改革的大趨勢,實現自身業務的完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未來討論的重點。
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經濟新常態
2016年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744 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繼續呈現放緩趨勢,但隨著供給側改革逐步顯效,我國各行業業績逐步回暖。然而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嚴峻趨勢并未完全消除,2016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15 123億元,同上季末增長1.2%,不良貸款率達1.74%%。傳統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問題主要存在依賴規模擴張的攻擊模式、盈利模式單一、片面滿足客戶需求等問題。因此,商業銀行應主動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會,調整客戶類型、產品種類,加快銀行經營管理轉型,新增多類非金融性服務,構造新的金融生態圈。
相對于2010年以前的高速增長,我國GDP近年來增長速度逐漸放緩,2016年GDP增長速度已降至6.7%,然而,為了應對逐漸放緩的經濟發展速度,我國采取的激進的宏觀政策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單純的通過刺激需求端的經濟措施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自2008年以來,逐漸加強的資本約束壓縮的盈利空間,金融服務供給側與需求側的不匹配也給銀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問題,現有的發展模式已不再滿足經濟新常態對銀行的要求,需要進行一系列的銀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下是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1.1 人口紅利與制度紅利動力衰弱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被視為一個奇跡,而奇跡離不開中國的人口紅利和制度紅利,所謂人口紅利,指的便是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我國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保證了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對勞動力的高需求。制度紅利指的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導致交易成本在保護產權和執行條約方面占有較大的比重,從而我國在完善相應規章的時候會有效減少交易成本,從而使經濟得到有效發展。然而我國現階段已經出現了“劉易斯拐點”,同時在體制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也不大,導致以上兩種紅利的動力接近衰竭,銀行業傳統擴張模式帶來的優勢不復存在。
傳統擴張模式的終結一定程度上使得商業銀行的發展得到了約束,但這也一定程度上為銀行結構性調整上帶來了契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大多分布在制造業、商業服務業、批發銷售等行業,這些行業大多都是在供給側改革中需要重點調整、改革轉型的行業,這一定程度上給商業銀行調整不良貸款提供了契機,商業銀行可以在更多新興行業提供資金支持,減少自身信貸風險。
1.2 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遭遇沖擊
傳統商業銀行盈利特性來源于存貸利差,隨著眾多銀行激烈競爭,存在利差帶來的利潤慢慢弱化,其沖擊主要來源于存款來源、存款性質和存款利率。從存款來源來看,我國的儲蓄率長期呈現下降趨勢,2013年以來,我國國民儲蓄率降到了50%以下,我國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高儲蓄率將進一步降低,同時由于消費主導增長模式的原因,企業存款也在逐年減少。從存款性質來看,各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成本遠高于1年定期存款,而理財產品余額和個人存款余額的比例逐年身高,日益理財化的存款極大的積壓了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從存款利率來看,趨向于利率化的市場給予客戶更高的要價能力,銀行負債端的成本逐漸升高,而優質貸款客戶不接受以往的高利率貸款成本。資產負債大幅收窄了銀行的凈息差。2016年以來,商業銀行凈息差大幅收窄,歷史上首次降至2.5%以內,上半年凈息差僅為2.27%。
1.3 商業銀行現有職能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我國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擴張產能為推動力的經濟模式,而隨著以消費拉動需求的新經濟模式的興起,商業銀行并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2013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金融逐漸發展,用過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等新興手段,滿足了廣大客戶的需求,提升了用戶體驗;同時,互聯網金融產品比同期銀行存款高得多,吸引了更多普通居民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傳統商業銀行產品吸引力就稍顯不足。
2.1 改變金融資源的配置模式
在傳統商業銀行金融資源配置模式下,商業銀行更傾向于將資源分配給產能過剩、庫存過多的行業,然而在提出各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現階段,商業銀行應當積極調整資金的分配方式。同時商業銀行應當積極降低自身資金成本,主動適應利率市場化帶來的不良影響,提高利潤空間。同時商業銀行應嚴格把關信貸企業的資格審查,積極減少高污染、高能耗、供給過剩以及夕陽產業在信貸中的比例,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有效推動實體企業的“降成本”,使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于實體企業,改變以信貸為主的融資體系,積極推動“投貸聯動”,改變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建立多層次、綜合化的金融服務體系。
2.2 大力推廣金融創新,實現多方位發展
在供給側方面,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的需求,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創造銀行新供給。一方面要注重建設具有較高市場適應性的個性化金融產品,提升客戶對本行的認可度,完善產品研發機制。在產品定價方面,基礎化金融產品需要加速普惠式定價,在數量上獲得盈利。面對不同層次的客戶,要注重不同客戶的差異化定價,完成從單品定價到客戶關系靈活定價的轉型,
2.3 全面建設互聯網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應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對傳統金融業不足的地方加以補充。發揮自身擁有海量交易數據的優勢,將銀行發從人工服務轉變為數據指導的發展模式、完善客戶需求分析和應用評價機制。在傳統營業網點的基礎上,加速建設網上客戶端、移動應用端,通過完善供給側服務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2.4 改變經營管理模式,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商業銀行應當改變以往被動的經營管理模式,完成從被動風險規避到主動風險經營的風險策略的轉變,改變傳統商業銀行重視當期利潤,忽略風險滯后性的傳統理念,積極主動選擇經營對象,合理進行風險安排。通過主動研發新型金融產品,通過改變商業銀行的管理架構,從內部挖掘潛力,提升商業銀行面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應對的能力。對于銀行各個分支機構、業務條線,要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做好人才儲備工作,加速培養創新引領型、風險防控型、前沿研究型、政策執行型等年輕人才,建立完善高效的服務體系。加強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理念,提高資本運用效率
在風險防控方面,在“三去一補”的國家政策導向下,改變信貸結構,對于鋼鐵、化工等產能過剩行業,不再增加資金規模。嚴格實施銀行貸后跟蹤管理,重點客戶要定期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并解決信貸風險。
2.5 減少銀行現有成本
我國正處于經濟下行的新常態下,為了更好地開展銀行結構性調整,商業銀行應該堅持降低銀行外部成本和內部成本。受傳統流程和信用管理的影響,銀行在信用撥備方面往往會付出巨大的成本。銀行應進一步提高費用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對重點支出項目的管控,深入推進全面成本管理,創新成本管理方法,通過對現有運營模式下的成本空間加以梳理,對資源陳本加以控制,引入優質廉價資源,合理降低銀行成本。
供給側改革的推出必然會對商業銀行產生一系列連鎖作用,為了更好的面對和把握經濟新常態下的挑戰和機遇,商業銀行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市場導向作用,主動優化自身產業結構,研究客戶的需求轉變,積極加快金融創新,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改變經營管理模式,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實現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轉型。
[1]賈康.展望2017年深化供給側改革中的經濟調控與創新重點[J].先鋒,2017(1).
[2]蔣亮.我國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的動因、方向與路徑[J].西南金融,2016(12):17-22.
[3]王曼怡,趙婕伶.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升級的路徑[J].國際經濟合作,2016,(09):66-69.
[4]劉杰,彭中,陶懿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武漢金融,2016,(06):52-53.
[5]陸岷峰,楊亮.供給側改革下商業銀行機遇、使命與對策[J].西南金融,2016,(03):3-7.
[6]曾剛.商業銀行加快轉型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銀行業,2016(2).
[7]楊麗平.切實服務經濟做實風險防控——努力開創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發展新局面[J].中國銀行業,2014(11).
1004-7026(2017)12-0006-02
F832.33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2.004
徐高錚(1996.8-),男,漢,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金融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