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有, 臧 宏
(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這已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論也不斷得到發(fā)展和完善,至今已開展了六個“五年普法活動”,2016年又開啟了第七個“五年普法活動”。面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客觀需要以及全民普法活動的具體要求,高校法治教育始終擔當著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歷史重任,其自身也經歷了從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到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歷史嬗變。以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與目標為依據(jù),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法治教育的發(fā)展具體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始于1982年思想品德課首次設立時期的初級民主法制知識教育;二是始于1986年法律基礎課獨立開始時期的法律常識教育;三是始于1998年思想政治理論課“98方案”時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教育;四是始于2005年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時期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五是始于2014年至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教育。探討和梳理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法治教育的發(fā)展階段及其取向特點,有助于進一步明確高校法治教育的性質和地位以及教育目標和內容,更有效地開展高校法治教育,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實施。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恢復與建設的新時期。1982年10月,在恢復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同時,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通知》,把思想品德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并且從開設伊始它就承擔著大學生民主法制教育的任務。從一定意義上說,思想品德課的正式設立,標志著改革開放新時期高校法制教育的開端,盡管它當時沒對法制教育作出專門的規(guī)定。1984年9月,教育部在結合各高校思想品德課開課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發(fā)布針對高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的若干規(guī)定,對課程的任務、內容、教學原則等作出了明確要求。
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復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恢復,特別是立法進程的加快密切相關、相互促進。早在1979年9月,在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通過之后,中共中央在《關于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文件精神中提出,要針對廣大黨員與群眾進行有系統(tǒng)性的普法宣傳,加強法制教育建設,在此基礎上各級組織和學校都在相關的政治課程中增加民主法制教育的內容。改革開放初期,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內容集中在刑法等實體法的學習和宣傳上,這對于恢復和發(fā)展被破壞了的民主與法制、盡快擺脫法律虛無主義影響而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1982年《憲法》的制定及其有關的學習活動,為高校法制教育的模式確立奠定了重要的社會基礎。在《憲法》草案公布并交付全民討論過程中,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一些大學生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還受到了立法機關的重視,極大地激發(fā)了大學生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熱情”[1]。《憲法》頒布后,各高校及時組織大學生學習和討論,實際上成為一場民主與法制教育的實踐課。其性質及其精神實際上也為高校法制教育確定了社會主義方向。1982年底教育部發(fā)出通知,要求在大中專及中學開展學習宣傳憲法的活動,提出要把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我國民主法制教育有序發(fā)展。
高校法制教育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恢復階段,就蘊含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性質的定位。從改革開放伊始法制教育就是一項政治性、思想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下發(fā)了《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對各級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劃,強調要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理想、紀律、道德教育。其中紀律教育不久就被明確發(fā)展成為法制教育,并且在“一五”普法歷史背景下,次年對把法律基礎課程作為對大學生規(guī)范化法制性教育的必修課。
1985年我國啟動了持續(xù)至今的全民普法運動,當時作為普法運動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法制教育迎來法律基礎課的正式設立。為落實黨中央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通知、決議的精神,把普及法律常識作為大學生法制性教育的重要路徑,1986年9月國家教委發(fā)布《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法制教育納入高校課堂內容,形成獨立的教育地位和課程名稱。1987年國家教委《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設置五個內容方向的思想品德課程,法律基礎與形勢與政策被列入必修課。從此,課程建設成為高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載體。法律基礎課的出現(xiàn),適應了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勢,也為高校法制教育教學確立了正式課程方式。
法律基礎課的正式開設與全民普法活動密切相關。肇始于1985年的第一個全民普法規(guī)劃,此次普法啟蒙運動是由上自下推進實施。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guī)劃》的通知中指出,“全民普及法律常識是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人們不僅學法、知法,更要自覺守法、用法。高校法制教育的對象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如何將對全民普法教育的實效產生直接影響。從1985年至今的三十多年全民普法教育,宣傳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思想、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逐步實現(xiàn)了普法活動的制度化和法治化轉變,也為高校法制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實踐載體。
作為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這一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始逐漸形成和推廣。形式多樣的民主法制實踐活動,推動了大學生貼近社會生活,課堂之外的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成為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之后的高校法制教育始終強調要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大學生法律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以法律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高校法制教育,要求大學生知道憲法和幾個重要法律法規(guī)的基本要點和法律精神,專注于系統(tǒng)全面法律知識的教育。
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把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作為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根本思想,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在憲法內容中確立依法治國的政治綱領,成為國家主導意識思想。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也促進高校法制教育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在此基礎上,“98方案”將法律基礎課作為一門獨立課列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并明確規(guī)定其屬于思想品德課的性質。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高校法制教育開始增加法治和依法治國的內容,其發(fā)展取向開始逐漸由“法制教育”轉向了“法治教育”。同時,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和實施也促進了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和增強,高校法制教育當然要適應這種社會歷史條件的轉變和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對大學生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一些具有時代特質的內容。
以法律基礎課為核心的高校法制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在教育目標和內容方面,實現(xiàn)了從法律常識教育向法律意識培育的轉變。方案的法律基礎課與之前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和目標相比,降低了對部門法知識的要求,增加了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從知識傳授轉變?yōu)橛^念培養(yǎng)。高校法制教育自此正式進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語境和視域,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一起構成思想品德課。在教育內容上更加強調法的基本理論和部門法并重的基本格局。1998年《法律基礎教學大綱》十章內容中部門法就占了八章,涵蓋幾乎全部實體法和程序法,當時被形象地稱為“法學概論”“法學壓縮餅干”。
新世紀伊始,高校法制教育經歷了又一次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正式出臺。在“05方案”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新時期特定歷史背景下被賦予了全新的概念和內涵并融入高校法制教育課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正式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4門課之一,其教育目標已經發(fā)展成為強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
堅持德治和法治相結合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內容上的一個特點。把德治和法治的思想相結合,也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歷史要求,符合本土化的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也是在大學生思想培養(yǎng)中踐行國家意志的重要載體。2012年12月,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2]把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也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符合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要求。這里法律意識是維護和形成獨特的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行為模式,依托國家法制體系的強制性制約對個體進行自律與他律,從而實現(xiàn)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范疇之中的社會秩序和權利保障的目的。道德則是為人民提供內因式的行為參考,把義務性的導向作為對人們自律約束和輿論敬畏的行為。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并進入教材,為高校法制教育進一步指明了發(fā)展方向。黨的十七大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念載入報告中,作為重大法治理念命題,十八大后強調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從2006年至2013年《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進行了四次修訂,吸收了上述最新的法治理論成果,更加注重對大學生法律理念與法律精神的領會與樹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體制探索的國家之一,法治理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藍圖和規(guī)律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通過法制教育提升大學生對“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法治理念有更為準確的把握,鞏固大學生在國家層面對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在統(tǒng)一性,成為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內容。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決議精神更加集中的體現(xiàn)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zhàn)略高度的思想,法制教育也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法治教育”的表述,標志著高校法制教育進入法治教育階段。2015年修訂版的教材充分吸收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增加了有關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內容,憲法、法治、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成為高校法治教育教學的三個關鍵詞。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期,如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和方向,是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核心目標和任務。
第一,要增強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在理想和信念中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大學生是時代發(fā)展建設者的主力軍,在未來法制建設的命運中大學生形成怎樣的法制觀念和法制素質,基本決定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未來。因此,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就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在法制自覺的基礎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實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就是必須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方向,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動力的價值意蘊。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及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等。高校法治教育要不斷吸收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新觀點、新論斷,結合大學生法治生活的實際需要,從堅定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入手實施法治教育,讓學生真正領會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唯一正確性、法治關乎自己的生活福祉。
第二,要突出憲法教育,增強社會主義憲法權威意識。憲法作為法律之母,把依法治國作為堅持法律的規(guī)范性和統(tǒng)一性的前提,是大學生在提高法制意識教育的核心內容。2014年11月教育部下發(fā)的《關于在國家憲法日深入開展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將開展憲法教育和弘揚憲法精神,作為加強法治教育、培養(yǎng)法治意識的核心內容,要把憲法教育作為體制建設和機制建設的重要目標,整合現(xiàn)有的中小學憲法知識課程,研究制定新的憲法教育內容,結合新的憲法內容,形成科學的常態(tài)化教育機制。“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3]我國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yè)組織的根本活動準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要領會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和時代精神,把自覺性和堅定性作為維護憲法尊嚴的精神動力,積極維護憲法權威,把維護憲法行為作為自身法制意識的共同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
第三,要強化法治思維培育,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法治行為的自覺。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和高校法制教育使大學生有了較強的法律意識,但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仍然任重道遠。法制精神確定法制思維的價值導向,堅持法制原則是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高校法治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是使大學生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讓法治成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4]擁有必要的法治行為能力,既要培養(yǎng)大學生運用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法治知識去預判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也要提高依法享有權利和依法履行義務的能力。高校法制教育在教學課堂中始終體現(xiàn)的就是法律權利和義務,形成依法辦事的習慣也是法律權利義務中的行為主線。高校法治教育的整個運行過程始終都要聯(lián)系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他們自我教育和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主動性,引導大學生聯(lián)系其生活實際,樹立有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觀念,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思想和法制習慣,使他們能夠自覺依法行使權利和義務,成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1] 陳大文,劉一睿.改革開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發(fā)展回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65-71.
[2] 欒淳鈺,陳文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OOC教學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67-71.
[3] 龍海平,熊建生. 獨立學院思政理論課“05方案”實施十年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55-58.
[4]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5(2).
[5]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1).
[6] 讓法治成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法學專家談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N].光明日報,2014-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