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喬恩
(西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12月9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暨當代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建構問題”
學術研討會在西北師范大學召開。該研討會由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位專家教授和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當代中國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問題。西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陳克恭,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宗禮出席本次會議,會議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符得團主持。
研討會開幕式上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宗禮致開幕詞,他在開幕詞中對遠道而來的專家、老師表示了誠摯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并向大家介紹了西北師范大學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概況,王宗禮院長在致辭中也提出了他對于此次會議主題的一些觀點,他認為我們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要明確幾個問題:一是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命題;二是要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及其意義;三是要明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四是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戰略安排;五是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
開幕式上西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陳克恭做了題為《中國哲學陰陽之道的本質是對立統一——天衢通理,陰陽之道》的主題報告。他從中西方研究自然問題和社會問題的不同立足點出發,辨析了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國思維方式與西方思維方式的異同,進而提出了一種融通“馬、中、西”,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設想。
研討會分為五個階段展開。甘肅省省委黨校副校長范鵬,上海社會科學院編輯周小玲,南京大學教授藍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孫亮和北方民族大學教授王永和分別主持了各個階段的報告。各位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歷史唯物主義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資本主義批判,歷史唯物主義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構問題,《資本論》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問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等問題,向大家分享了他們最新的研究和思考。
第一階段以《資本論》的哲學探究為主題。南京大學藍江向大家介紹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歷程,并提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使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即從“引進來”轉變為“走出去”,從而讓全世界的思想家和理論家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與內涵,以及中國在世界范圍的獨特創造性。中國社科院李西祥強調了《資本論》對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性,他提出既可以從哲學維度來解讀《資本論》及手稿中的歷史唯物主義,也可以從政治經濟學維度解讀《資本論》,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形而上學的批判,同時他還向大家介紹了他近幾年研究齊澤克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華東師范大學孫亮闡釋了認知資本主義語境中的階級概念,并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對認知資本主義的關于“數字化時代非物質勞動創造價值”“非物質勞動的共同性邏輯是通向共產主義之途”的觀點展開了批判。天津師范大學謝江平通過探討商品貨幣關系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闡發了馬克思對于貨幣與政治自由之間關系的認識,即商品貨幣促進了人類的自由平等,但這種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是所有權的平等,由于資本和勞動的分離,對勞動者而言,這種平等和自由恰恰是不自由不平等。重慶大學陳飛通過闡述《資本論》中馬克思對機器和機器的資本主義使用的系統解讀,提出機器的資本主義使用不可能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和個性,只有機器的共產主義使用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機器對人的奴役和支配。江南大學的代利剛討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近康德式與近黑格爾式解讀的分歧和沖突,并提出了從康德和黑格爾的關系為突破口,以文本為依據,論證出康德和黑格爾關系的“斷裂說”,從而得出馬克思對這種斷裂的承認、彌合和超越。
第二階段的討論主要圍繞新時代的矛盾以及如何解決主要矛盾展開。甘肅省委黨校范鵬提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這一判斷既反映了民聲,也順應了廣大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長期以來對人民群眾生活的關注,因此它是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依據,理解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理解十九大的主題。上海交通大學鮑金探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自由人聯合體”兩者之間的關系,他提出這兩者在利益基礎和構建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張力,但“人類命運共同體”所確認和實現的共同利益、精神品質,能夠為“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奠定基礎,而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時代價值。上海財經大學裴學進以十九大報告文本為依據,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語境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進行了梳理,總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背景和指導思想上的新發展、演進歷程上的新進展、內容上的新拓展、意蘊和定位上的新深化以及著眼點上的新變革。河南大學的符征談到由于“人月”與“指標年”的應用,使非物質勞動反時間測量神話終結了,他批判了韋爾奇諾對于知識時代資本霸權崩潰的觀點,并指出資本的邏輯不是弱化了而是全面化和彌漫化了。復旦大學的林青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出發,討論了勞動力的商品化及其自主性的喪失,時間的雙重職能,交換價值及其抽象的統治形式,最終得出只有資本主義的價值形式被消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能實現,這是一種“迂回”地實現自由的路徑。吉林大學的彭小偉向大家介紹了哈特和奈格里共同性為體征的生命政治路徑,并詳細闡述了他們的倫理計劃和政治計劃,這為打敗并超越反現代性提供了另一條思路,即創造出一種新的人性,在生命政治的語境下實現勞動對資本的超越。西北師范大學的馬俊峰針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剩余人口的分析,指出資本邏輯使人作為“過剩人口”存在,現代國家政治規劃中“剩余人口”過渡為政治權利產生的“剩余物”“多余物”,資本主義的隱蔽性統治使這種社會危機也成為一種隱蔽的存在。只有使每個人獲得做人的尊嚴,超越這種對人的畸形、殘缺、片面的發展,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的危機,才能有望實現共產主義。
第三階段的討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西安交通大學的李永勝談到人民美好生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發點、價值取向與目標、工作著力點、精神動力和實踐軸心,它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靈魂。天水師范學院的王文東梳理了社會主義“特色”思想的發展歷程,闡發了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特色”的論述,包括“為何特”“特什么”“怎樣特”,并說明了認清“特色”的重要意義。商洛學院的李龍強討論了新時代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他強調如何全面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北方民族大學張琳分享了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理念的思考,她提出新發展理念呈現了馬克思“以人為中心”“社會有機體”“關注公共領域建設”“協調多種矛盾”的哲學立場。北京大學的靳浩輝從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動的視角,探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塔西佗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的雙重超越。天津師范大學薛晉錫以西方現代性批判為視角,指出應該從文化精神的培育,文化傳統的涵養,文化景觀的設計等多個方面努力,從而實現現代性視域下的文化建設。
第四個階段的討論主要圍繞新時代語境下人的發展問題展開。青海民族大學的馬文祥認為新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和認識大學生思想特點產生、發展的規律,使學生思想成長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海海事大學的劉順提出政治生態,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這“四大生態”的建設,蘊含著多元一體的系統思維,彰顯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協同偉大方略。西北師范大學金建萍從“中國問題”實際出發,提出要突出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致力于“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才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濟南大學劉建成通過對十九大精神的剖析,提出“新時代”論斷是歷史貢獻新指向、戰略任務新指向、社會動力新指向。華東師范大學張天浩梳理了《資本論》在中國早期的傳播方式、特點,從而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眾化傳播提供方式借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雜志社的張俊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讀對于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第五個階段的討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題。華僑大學周世興指出做一個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應該是每一個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共同追求,而只有“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自覺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才能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創新發展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徐斌從理論邏輯和實踐發展兩個方面分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敢于直面、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品質。濟南大學的楊立志談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為我們黨明確了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全面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新境界。天水師范大學候智提出,盡管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社會的根本任務也未發生本質的改變,因此只有以改善民生為根本,才能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青海民族大學的李焱談到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與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時代主題做出新的新判斷,和平與發展這個主題也隨著有了新的內涵。
在各個主題發言和交流對話環節,與會老師和同學圍繞當代歷史唯物主義構建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討會閉幕式由北方民族大學王永和教授主持,西北師范大學馬俊峰教授做了總結發言,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和學者對此次會議的理解和支持。學術研討會在熱烈的學術研討氛圍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