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鋒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200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規定:“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1]今年教育部頒布的43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又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备咝]o導員能否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是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重要保證和必要前提。那么高校輔導員如何做才能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呢?這就需要輔導員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也就是說輔導員與學生之間首先應該建立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本文擬利用關懷倫理學的相關理論來嘗試探索高校輔導員工作路徑,從而為輔導員成為“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提供借鑒,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懷倫理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卡爾·吉列根、弗吉尼亞·赫爾德、內爾·諾丁斯等,其中把關懷倫理運用到教育領域并產生重要影響的代表人物是內爾·諾丁斯。諾丁斯的關懷倫理中的德育思想具有深遠的哲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淵源,并廣泛應用到醫學、社會學等領域,成為世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流派。本文主要利用諾丁斯的關懷倫理理論進行論述。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關懷倫理對人的存在的理解也是從關系的角度思考的,認為關系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諾丁斯認為關懷是一種關系,關懷以關系為核心,關系靠關懷來維系,因此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關懷關系。因為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因此被關懷也具有普遍性,關懷倫理以人與人的關系為中心,重視人的需要的滿足,而不是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美德和品質。諾丁斯說:“我著重強調關心是一種關系,而我們往往傾向于認為,關心是一種美德,一種個人品質”,“過分強調關心作為一種個人美德是不正確的。將關心者置于關心的關系之中更為重要。不管一個人聲稱他多么樂于關心。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創造了一種能夠被感知到的關心關系?!盵3]由此可以看出,諾丁斯所提出的關懷,與我們傳統理解的關懷或關心并不完全相同,她認為關懷的核心是關懷方與被關懷方的關系,關懷關系的形成一方面取決于關懷者對被關懷者需要的滿足和回應,另一方面也有賴于被關懷者對關懷的認可與接受,有賴于被關懷者的態度和感受能力。關懷不是源自對弱者的憐憫、施舍,而是源自人與人相互依存關系的體認以及關懷者愛人的內在品質。諾丁斯的這種強調以關系為中心,而不是以關懷者或被關懷者為中心的理論具有鮮明的特色。
諾丁斯雖然把關懷的核心界定為關系性,但她同時也認為關懷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在關懷者能否恰當的回應被關懷者的需要,并盡力滿足被關懷者的需要,從而與被關懷者建立并維系關懷性關系。諾丁斯指出,“這種能力幫助人們建立關心的人際關系,或者幫助人們關心客觀物體和意識形態的知識。”[4]一般來說,這種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人際溝通能力或者叫人際智能,人際智能是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人類的七種智能中的一種,指的是能很好的理解別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作為關懷者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人際智能才能更好更快的與被關懷者建立關懷關系。但僅僅具備了人際智能還不是與被關懷者建立關懷關系的充分條件,因為被關懷者的需要都是具體的,具有特殊性,因此關懷者還需要能夠滿足被關懷者的具體需要的能力。
理性的地位和作用,早在古希臘時期,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開始,就強調理性在道德關系的形成中居于支配地位。18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再加上思想啟蒙運動的進行,理性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當前,各行各業對理性的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教育研究也未能幸免。然而由于教育理性的過度擴張,情感的缺失,必然會造成教育與生活的疏離,突出表現在教師的教學“激情”受到了壓抑,學生的情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情感是人們行為發生的動因,是人們產生欲求和需要的催化劑?!盵5]諾丁斯表示,她本人并不排斥理性,只是認為應該對道德情感給以予更多的關注。她認為理性是為了實現關懷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關懷者決定對被關懷者做什么以及如何去滿足被關懷者的需要。關懷倫理指出,考慮道德行為者的情感反應能改變一個人對道德的理解,同時也更容易讓人接受一種道德行為,因此,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結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情感參與到道德之中,那么理性等只能是冷冰冰的原則,就像一個“冷血動物”,在這種情境下的關懷,被關懷者也很難接受和認可關懷者的關懷。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6]這是對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認可和肯定。那么輔導員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這種骨干力量的作用呢?我們可以從能力、態度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能力上來說,輔導員要發揮骨干力量的作用,需要具備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如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黨建等,同時也需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以及學生成長規律等,這些知識和能力要求在教育部2014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里面做了詳細的界定。其次,從態度上說,還需要責任心這種情感或信念,這是一種意愿。因為從目標實現上來說,輔導員具備相應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只是發揮骨干力量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如果輔導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感或責任心較弱,那么即使他擁有再高的素質和能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無濟于事,因此發揮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骨干力量的作用還需要責任心這一條件。
但是,我們往往把責任理解為是一種強加于個體身上的外在力量,這往往不利于個體對責任的承擔,試想,如果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只是按照相關法律和規定做事,而沒有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那么他能真正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嗎?顯然是很難的。關懷倫理認為,強加在個體身上外在的責任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責任,而被動消極的責任心則會造成冷漠,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所以關懷倫理強調主動的責任感,“主動的責任感比基于考查評估而產生的對某一件事要負責的態度更為寬廣、深刻和復雜。這種主動的責任感要求一個人在人際關系過程中投入更多的承諾?!盵7]我們可以預見,如果輔導員少一點被動的消極的責任感,多一些主動的責任感,主動的關心學生所思所想,這必將有利于輔導員更好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更好的發揮在教育過程中的骨干力量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8],也就是說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有契合之處,但兩者展開教育內容的重點和方式有所不同。”[9]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在于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著眼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知識傳授、品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統一”,[10]而不僅僅是理論的灌輸。因此,輔導員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就必須采取不同于主渠道的教育方式進行教育和管理。關懷倫理認為,教師要想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可以采取示范、對話、實踐以及肯定這四種方法,其中示范是教師要樹立榜樣的作用,你想讓學生怎么做,你就要自己先做好;對話是要求教師要經常與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對話,甚至可以沒有主題,這種方式既可以拉近與學生的關系,也可以掌握學生的心理和需求;實踐要求教師要給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通過實踐進行自我教育;肯定則是當學生犯錯時要首先從學生求善的角度思考,即使要處分學生,那么事后也要繼續關心學生,以表明教師沒有放棄他,而不是處分之后就了事。[11]這四種教育方式同樣也適用于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如果輔導員能恰當的運用這四種方法,那么不僅可以做好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時也能夠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
“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12]那么輔導員如何才能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呢?從輔導員作為關懷者,學生作為被關懷者來看,輔導員首先要與學生建立關懷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既需要輔導員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和回應,同時也需要學生對輔導員的關懷進行適當的回應,如果沒有學生的適時回應,那么兩者之間就沒有建立關懷關系。只有在這種關系中,學生才能信任、認可、接受輔導員,才會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講給輔導員聽,輔導員才能更好的發揮大學生的人生導師的作業,也才能真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如前述,高校輔導員要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理論的作用,就要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而這兩者的實現都需要輔導員對學生的關懷以及師生之間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作為高校輔導員,就需要做一個關懷型的輔導員,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當前,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師生之間的交流往往通過電話、微信、QQ等方式,明顯表現出了教師的不“在場”,當然更談不上“相遇”了。關懷倫理認為,師生關懷性關系的建立和維系需要具有時間、地點等的連續性,而這種連續性則需要教師要陪伴在學生身邊,不管學生發生了什么事情,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生都應如此。如在教室里,教師不能僅僅把學生看作是抽象的、整體的,而是要看到每一個具體的學生,這是一種“在場”或陪伴;再如,當學生犯錯時,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或動機,在處理犯錯的學生時也不能僅僅批評或處分后就結束了。處分或批評之后還要繼續關注、關懷學生,與學生溝通交流,雖然處罰了學生但教師并沒有拋棄學生,教師一直在他們身邊,一直陪伴著他們。關懷倫理指出,“每個孩子都需要與他的老師建立一種獨特的關系”。[13]
在關懷倫理視野里,老師與學生之間是不平等的,這里的不平等不是人格、法律地位等的不平等,而是從現實中來說的,如輔導員能夠滿足學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但學生則不能也不需要如此。輔導員是關懷者,學生是被關懷者,兩者的地位是不可互換的,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包容。“教師在工作中必須從兩個角度看待問題: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和從學生的角度”。[14]現實中,我們經??吹胶芏嚯m然教師付出了很多,但總是得不到學生的表達,主要就是因為教師僅僅是根據自己的經歷或經驗來理解學生的需求,而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沒有包容學生的精神。而“教師的包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在教師的包容下,學生自由探索,這是好教師求之不得的”[15]。教師對學生包容,一方面需要教師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來看待學生,同時也需要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錯誤的時候要盡可能的從肯定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是故意犯錯的。因此,“教師們自己的個人和職業需要不能局限學生們的發展,這是身為教師的最大責任”[16]。
關懷倫理把關懷從關系的角度來理解,關照了關懷者與被關懷者雙方,一個關懷關系的完成既要關懷者對被關懷者回應和滿足需求,同時也要被關懷者對關懷者的關懷給予認可和接受,特別是在雙方關系長期不對等的時候更是如此。就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關系來說,我們知道兩者從現實中來說是不平等的,且在學生沒有畢業之前都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輔導員長期扮演關懷者的角色,需要對學生持續的付出關懷,那么這時大學生作為被關懷者的回應和反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巴ㄟ^意識到關心者的努力并以多種積極的方式給予回應,被關心者對關心關系做出了非比尋常的貢獻?!盵17]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要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意識到,接受了他人的幫助和關心要及時的回應,哪怕是一句謝謝,也將能激勵他人繼續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8]從輔導員的角度來說,輔導員要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須做到以上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探索輔導員工作的路徑,構建輔導員與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從而更好的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此,由于關懷倫理在注重人與人的關系、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和道德行為的情境性等方面的理論特色,那么利用關懷倫理來探索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路徑,必將在構建輔導員與學生和諧關系、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關懷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對于推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當然,我們在借鑒和利用西方的關懷倫理時也要注意批判的借鑒,因為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過于關注被關懷者的需求,可能會造成忽視價值觀的引領。就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與我們黨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也不會主動的跑進大學生的頭腦中,這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要的理論灌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的灌輸是需要的,也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因此,我們在借鑒和利用西方關懷倫理探索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路徑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批判的借鑒的意識,在借鑒西方理論的同時也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合理借鑒了西方的理論,又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81.
[2][13][15][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18,118,118.
[3][4][7][14] 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第二版)[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3,33,79,33.
[5] 林潔.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內涵結構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4-69.
[6][8][1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344,344,344.
[9][10] 駱郁廷 黎海燕.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解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9):17-20.
[11] 內爾·諾丁斯.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M].朱美珍,譯.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23-31.
[17] 內爾·諾丁斯.關心: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徑(第二版)[M].武云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序言.
[18]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