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潔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以文化人就是以人類創造的豐富精神文化成果來熏陶人、感染人、教化人,是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這一重要論述為以文化人提供了思想指導,凸顯了時代價值。以文化人有著高遠的價值追求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多樣化的實現方式。本文旨在從基礎、中介、目的三個維度,側重人文知識、人文情懷、人文精神,探求以文化人的人文之維,力求從人文視角揭示以文化人的內在機理。
人文知識是人類文化成果的深厚積淀,是人們思想智慧、智力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源頭活水,激發了人們的文學情感、歷史觀念、哲學思考、審美心理和藝術旨趣,構建了以文化人的前提和基礎。
人文知識是人類總體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是與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相區別而并列存在的一個獨立知識體系,以語言、文字、符號的方式對整個人文世界加以把握、體驗、闡釋和展現,既包括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體驗、感受到的零碎、淺顯的知識,又包括我們通過專業學習獲得的系統性、理論化的知識,以文化人正是以這些知識形態為載體,廣泛滲透到以文化人的過程中去。從人文知識的內在生成過程和外在表現形態來看,具有隱喻性、整合性和價值性特征。隱喻性即以文化人把感化、化育、塑造人廣泛滲入人類一切思想和知識成果中,以達到春風化雨、浸潤心扉的境界。整合性即人文知識以文字、語言外顯性和情感內隱性相統一的方式呈現,是一個由各門人文學科知識相關聯、相滲透交織發展的整體,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領域基本知識的概述和積累。價值性突出人文知識是人對生命體驗生發出來有關生命、生活意義和價值的叩問和理解,是經過價值闡釋、理解和篩選,被賦予一定意義、價值和精神的知識體系。
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自身和社會的成果積累、經驗總結,揭示了人生真諦和生命意義,啟發人的自我反思,幫助人提高并完善自我的人文境界。愛因斯坦認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2]也就是說,人文知識對促進人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完整、有價值的人具有積極作用。第一,人文知識承載一定的價值觀念,具有教化人、引導人的作用。中華文化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追求真理、探索先進文化過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蘊含了豐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對人的思想發展和精神生成起到引領、教化作用,使人升華為文化的存在,成為真正的人。第二,人文知識可以轉化為精神力量,豐富充實人的精神世界。從根本上講,一切知識都是由人類創造并最終為人類服務的,人文知識所蘊涵的思想、信念、價值觀引導人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和把握,幫助人珍視人生價值、解讀生命本質,從而擺脫內心困境、克服人性缺陷。第三,人文知識提高了人的認知水平,引導人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人文知識作為人類認識和改造自身、社會的成果積累和經驗總結,是人類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規律總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源泉。
人文知識是人的心理、情感的體驗過程,也是人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探索過程,不單純是掌握了文學、歷史、倫理、哲學等人文學科知識,如果脫離了現實感性生活,缺乏認知、情感、理性等內化機制,必將導致只接納了知識,而遮蔽了意義和價值。因此,人文知識的內化、生成、外顯必然呈現為知事明理、情感體驗、理性反思螺旋遞進的動態過程。
知事明理是人文知識的基礎和前提。人文知識最基本的特征表現為一種知識體系,是人類實踐過程中對人自身、社會和自然認識成果的客觀概括和表述,體現了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方式、基本狀態和規律總結。具體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法律、藝術等知識形態,以語言、符號、文字的直觀形式展現人的本質和價值;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社會關系等事實知識和理論知識,并直接體現在以文化人過程中,傳遞認識自身、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增強判斷鑒別能力,豐富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水平,激發人文思維,創新認知方法,完善人的認知結構。
情感體驗是人文知識的中介和紐帶。人文知識的隱喻性決定了人文知識首先是通過感受的方式,以生動的情感語言觸及人的內心,觸發人內心帶有獨特情感的體驗和反應。情感體驗以感受—情緒—體驗的邏輯理路展開,通過情感語言和詩意想象來實現人的感受和體驗水平的提高。人文知識是一種主觀情緒的體驗,不同的人文知識被賦予不同的認識成果,承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意義,對人的觸動和影響也不一樣,卻都是通過情感體驗來實現人文知識內化的隱性轉化。
理性反思是人文知識的價值指向。人文知識是人對生命體驗、價值實踐和社會生活自我反思所生成的一種反思性知識成果,蘊含一定的道德價值觀念,代表一定的價值導向。人所擁有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習慣、風俗,特別是專門的文化藝術活動得以展現,沒有理性反思,人們無法感悟到人文知識所承載的道德意義,難以感受到人文知識所蘊涵的崇高人格和人文品性,更毋庸說理解人文知識背后所隱含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盡管人在不同時間對生活實踐和生命意義的反思所能到達的高度不同,反思在人理解自我、理解生活世界的過程中實現了對人存在意義的追問,并不斷超越、創新人文知識。
人文情懷是人內心產生的一種人文情愫,是人學識、思想、文化修養和人格特征的綜合表現,它體現了人在追求真善美過程中所展現出充溢著人文情感的胸懷,是人文知識與人的情感經驗的最佳契合,制約著人的價值判斷和實踐行為,廣泛滲透在以文化人的過程中,是維系以文化人的紐帶。
人文情懷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和人的需要,以追求真、善、美為目的,尊重人的生命價值,關心人的德性修養、注重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懷的立足點是喚起人們內心的人文追求,對人格上獨立精神的向往,是一種價值需求和思考。其最基本特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把握:一是大愛胸懷。人文情懷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體現到人的心理層面就是一種超越地域、民族、文化、物種、時空的大愛胸懷,,從人類整體甚至整個宇宙的視角關切所有生命體的生命、尊嚴,珍視所有存在物的意義,是一種廣博的愛,承載著深沉厚重的情感,蘊含了憐憫心、愛心、真誠、寬容、生命關照等豐富充實的情感體驗,是推動人的道德情感生長豐富的精神動力。二是責任意識。作為一種人對自身所承擔責任的自覺意識和對履行責任的積極意愿,由同情心、義務感、良心、羞恥感、奉獻精神和憂患意識等多種情感交織融合而成的一種高度的內心自覺,責任意識是人行為的強大內驅力,激發人強烈的使命感,塑造人高尚的道德情感,培養人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人正確的人生抉擇。三是道德情操。人文情懷的生成以各種美好情感為基礎,是對各種豐富情感的融合和超越,從最初的良好情緒逐漸發展、升華為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隨著人的生活閱歷不斷豐富,生長于人的生活經驗中,生發于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中。
人作為一種有思想有意識的精神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其實是一個人文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只有信息和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體驗和價值的生成。人文情懷在對人的文化積淀、心靈啟迪和生命塑造上具有重要作用。其一,汲取文化精髓,奠定文化底蘊。人文情懷的養成與人文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有很大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3]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現了民族的精神風貌,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成熟程度,民族精神是從對本民族熱愛和自豪的情感中萌發的,然后才能從文化中提煉、沉淀、生成文化精髓。人文情懷為人對文化精髓的吸收奠定了情感基礎,為夯實文化底蘊打好了“精神的底子”。其二,引導情感體驗,啟迪心靈感悟。情感體驗源自人的切身經歷,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親歷內心感受的變化、經驗能力的增長、思想觀念的更新,才能觸動人的內心,連接人對某種思想觀點、價值觀念從認同接受到轉化為內心信念的情感紐帶。其三,豐富人文情感,提升生命品質。情感通過人在精神上的追求體現人生態度,主動還是被動,積極抑或消極,都在人的生命體驗中留下情感的印記。“情感是一種潛移默化、影響巨大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的每一個環節都受情感的影響”[4],人文情懷就是通過人的情感美和人性美的統一,促進科學和人文相結合、情感和理性相融合,讓人從生活中得到感悟,陶冶人的情操,將人的情感培養、心靈塑造作為主線,以美好心靈世界喚醒人追求上進的力量,引導人走進生活,體悟人生,提升生命品質。
人文情懷的培養過程面臨人文理想和現實關切的矛盾,人文理想強調社會責任的承擔、道德品質的養成和理想人生的追求,現實關切則更側重于個人需要的滿足、個性發展的尊重和現實生活的意義。人文情懷的培育要從豐富人文知識、注重人文情感和強化人文關懷著手。
豐富人文知識底蘊。人文知識包括人類關于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涵蓋了文化素養、民族文化認同等多元化、系統化的文化知識,具體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宗教、道德、法律、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與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是培育人文情懷的主要載體。當然,獲得人文知識并不等于擁有人文情懷,要將人文知識內化為德性修養,關鍵是要在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喚醒人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激發社會責任感,啟發人探索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行為。人們通過對人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內化為自身內心一種穩定、基本、內在的個性心理品質,生成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
注重人文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即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使人的情緒得到感染,心靈受到震撼,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展開人的情感生成。脫離情感體悟的人文情懷,只能是夸夸其談的“口頭革命派”;缺失情感導向的人文情懷,只會淪為沒有靈魂的空殼;沒有情感遷移的人文情懷,終將固步自封以致消耗殆盡,情感體驗的目的在于感人所感,激活、提升、生成人文情懷。情感體驗使知識的學習,經驗的傳授不再純粹地屬于認知、理性范疇,當情感體驗不斷積累、醞釀、發酵,一旦到達了一個情感體驗高峰,人的情感世界就會產生一種飛躍,超越于人的情感世界之上,升華為一種人文情懷。
強化人文關懷實踐。人文情懷是推動人文關懷的情感內驅力,人文關懷是人文情懷的具體表現和實踐延展。它既是一種價值理念,又是一種操作性的行為實踐,把人作為一切價值的出發點和源泉。馬克思認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并主張“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5]以文化人不能簡單地把人看做被改造的對象,而是要充分肯定其主體地位。人文關懷在確立人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前提下,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對待和關懷人,尤其是對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關懷。真正的人文關懷是引導人的精神世界在現實生活中生長并不斷豐富,使人感受到當下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喚醒人的內在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以文化人作為人們精神生活領域的實踐活動,以人們精神世界為實踐對象,以培養精神品質、提升思想品位、鍛造做人品格為旨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6]這意味著人文精神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坐標,是以文化人的價值體現。
人文精神是人超越了地域、民族、時代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從人類整體甚至整個宇宙的角度來思考人生存的本質和意義,倡導對真理的探索,對人生命的關懷和價值的尊重,蘊涵于人的內心世界,既表現為一種形而上的品格,又蘊含于形而下的實踐,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人性是對人的價值、人的獨立人格和人的自由的追求,是求善。人的價值既包括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價值的實現是人生的目的所在,又包括對人的價值的承認和尊重。人的獨立人格是人的發展和價值追求的基礎,只有具有獨立人格的完整的人才能不依附于權勢,不屈從于壓力,不畏懼外界的控制和要挾,一切以自己的認識和主觀意愿行事。而自由則是人性的核心因素,馬克思認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7]人以自己自由意志進行的實踐活動為人的本質特征。理性強調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對掌握客觀規律和全面把握世界的渴望,是求真。蘊含兩層意思:一是求知精神,人的理性活動就是一個永無止境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過程,既包括純粹的真理追求,又包括知識認知基礎上,對客觀規律的把握;二是批判精神,追求真理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但同時也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觀察、批判,追求真理是一個通過一步一步理性思辨和嚴密論證不斷接受批判和驗證的過程。超越性體現了對生活意義的追求,是求美。人的存在絕不是單純自然意義上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意義對于人而言是人發展的內在尺度。超越性是人特有的本質,是對人的精神世界最高意義和價值的尋求和探索。人文精神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對生命、信仰、幸福、痛苦、生活意義的反思,對理想的、絕對自由的人格和生活的追求,將對世俗生活的關懷上升到終極意義是對人精神、情感和靈魂的超越。人文精神是貫穿整個人類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是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最高體現。
人文精神以對人的價值的高揚和主體性的尊重,激發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提升人的內在素質,奠定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精神底蘊,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任何知識如果只有專業目標,沒有人類高尚的追求目標和文明準則,非但不能造福社會,往往還會助紂為虐,化為災難。反過來,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則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于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8]。首先,人文精神是人內在素質的基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既要有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又要具有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先進的技術手段,但如果缺乏人文精神,漠視價值,一味追求功利性,則會給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帶來莫大的傷害。人文精神從屬于價值領域,突出理想、信念、價值、意義等方面,只有具備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的感召、引領下,才能激發歷史使命感,擔當起社會責任,實現人生價值。其次,人文精神是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源泉。人文精神的弘揚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說教和思想灌輸,具有無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和尊嚴意識,讓人意識到人之為人的根本和意義在于人是一種精神性存在的主體,是一種價值性的存在,激發人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自覺汲取、思考、辨別、揚棄一切文化傳統和思想觀念,最終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智慧資源和精神力量,使求真、向善、臻美的人文理想轉化為人的內在訴求,從而增強人對道德理想、超功利價值和高尚情操的信仰和追求,提升精神品格。復次,人文精神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靈魂。人文精神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代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凝聚人類一代又一代的智慧結晶和閱歷經驗,為人洞察世事、完善德性、提升心智和理解人生意義提供正確的方法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9]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念是人文精神在公共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體現,凝聚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基本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凸顯了人文精神在社會發展導向上的靈魂作用。
人是一種精神性存在的主體,人之為人就在于其獨特的人文精神。以文化人突出以人為中心,通過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知識浸染和人文氛圍的營造,以追求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促進人的理性和道德性生長,以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成和豐富為旨歸,體現人的價值理想追求和行為規范塑造。也就是說人文精神要把營造人文氛圍、凸顯人文價值、塑造人文品格作為實踐追求。
營造人文氛圍。人文精神本身具有濃郁的人文性,良好的人文氛圍讓人如沐春風,產生淪肌浹髓的效果。人文氛圍的營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著眼“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以文化人是將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的先進文化成果轉化為人內在的本質力量,促進人精神世界的豐富和生長,這離不開文化沃土的滋養和文化氛圍的濡染。二是回歸“人”構建和諧氛圍。人文精神主張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馬克思認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0],而“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質”[11]。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基于一定需要的滿足,人文精神的塑造要尊重人的自由發展,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以自身內在尺度去衡量,自主選擇并駕馭自身發展。
凸顯人文價值。人文價值是在以文化人過程中生長出來的精神價值,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補充和契合,引導人實現從對物的需求到精神境界的升華,激發人執著于崇高理想信念的精神追求。當然,通過人對文化意義的理解才能實現人的精神生成,精神生成最終要回歸到生活體驗中去。也就是說,人文價值直接體現在人的情感世界,潛移默化構建和優化人的心理結構,塑造健康人格,最終助推人的生活智慧的生長,回歸生活體驗。一方面,人文價值旨在通過人的精神生成,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理性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強調人的意識、情感、思想和價值觀念等內部因素對外在客觀存在的制約,突出對物質利益的精神超越。另一方面,人文價值的實現雖然是以人的精神生成為紐帶,但在現實生活中并不以人的主觀精神世界為實踐對象,人文價值的實現和效果的檢驗最終都要回歸人的生活實踐。
塑造人文品格。人文品格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和理性反思內化為人內在穩定、獨特的人格氣質、思想品位和道德修養,體現人追求真知、不畏權勢、勇于超越的精神品格。塑造人文品格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知識層面注重內融力。人文知識作為一種知識形態,是外顯的語言、文字、符號,人文品格是人文知識滲透到人的生活實踐中生發出來的內在特性、品質,也就是說人文知識的積累、學習可以塑造人文品格,卻不能等同于人文品格,關鍵在于人文知識向人內在品質的融入度。二是情感層面體現滲透力。“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12]人文品格的生成過程伴隨著人文情感的體驗、累積和升華,這種情感蘊涵著深刻的生命意義和人文理念,既是人文知識內化、升華為人文品格的情感紐帶,又是人文品格體現在心理、情感上的現實映照。三是理性層面強化聚合力。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文品格價值追求的最高目標,在理性層面把握知識儲備與能力提升、科技水平與人文情懷、物質需求與精神建構、政治素養與道德品質等向度全方位聚合發展。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58.
[3][6]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2014:207,100.
[4] 林潔.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內涵結構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4-69.
[5][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56.
[8] 馮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N].人民日報,2008-01-04(5).
[9]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10][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514.
[12] 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