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貴生王維榮李秀清
應用型民辦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路徑研究
胡貴生王維榮李秀清
應用型大學區別于傳統的學術研究型大學,其特點就是應用和實踐,培養既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學生,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然而,當前并沒有一個成功的范式可循。本文通過實地座談等方式,對當前民辦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需求進行了解,并結合當前民辦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民辦高校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一些建議。
應用型 民辦高校 學生 實踐能力 培養路徑
課題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普通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應用型民辦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15FKT43)結題成果。
我國高等教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業問題給高校畢業生增加了不小的壓力,然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擴招,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傳統的教育模式、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在與市場進行對接時,與市場發展的要求有著較大的差距。2014年2月 26 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會議上專門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號召一出,各地紛紛響應,教育主管部門無論是在財力方面還是政策方面也都給予轉型試點院校大力的支持。顧名思義,應用型大學就是要培養一批既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很強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大學生。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也積極參與到學校轉型發展中來。然而在實際的轉型發展過程中,各民辦高校發現我國當前并沒有一個成功的范式可循。長期以來,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始終沿用公辦學術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在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時,自身應該如何轉型,尤其是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該如何培養,各民辦高校的做法不一。
從國外來看,美國是最早建立應用型大學的,尤其是從20世紀 80年代以來,美國對應用型大學的培養和建立已提升到法律上來[1]。德國應用型科技大學,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教學計劃上,都突出了專業教育,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廣大企業的認可和歡迎[2]。雖然美、德兩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然而教育模式不可采用拿來主義,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找出適應我國實際發展情況的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
1.民辦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黨和國家重要的教育使命,也是為國家未來發展培養中堅力量的源泉。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進一步加大,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標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從現實中我們卻看到:每年畢業生的就業率不盡如人意。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適合自己的人才;另一方面卻是畢業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以上兩個方面本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當前卻出現了矛盾,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培養的人才不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無法達到企業和社會的要求,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的能力與社會市場之間無法銜接,并且這種脫軌現象有逐步加重的趨勢,民辦高校表現更為突出。
長期以來,民辦高校沿用公辦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由于自身教學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培養出的人才本身就與公辦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從民辦高校畢業的學生,要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近幾年來,各高校雖然在教育理念方面都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探索,但是,其結果卻依然是不能較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3]。當前,民辦高校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為校內實踐,如模擬法庭;課外實踐,如各類技能競賽;社團活動,但泛娛樂性社團過多,與本專業知識相關的社團太少;校外實習等。以上培養模式,較多流于表面形式,或是只有極少數學生得到了真正的實踐鍛煉或指導,整體上無法達成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
2.民辦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民辦高校歷經幾十年的風雨發展歷程,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了不少杰出的人才。當然,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有成績也有不足。
(1)民辦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取得的成績
民辦高校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目前,大多數民辦高校都有著較為強烈的特色意識,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還是辦學理念上,或是在其他方面,都在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著學校本身的特色[4]。在如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各民辦高校也是高度重視,培養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也是百花齊放,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主要有校企合作辦學、定向培養等。尤其是各高校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取得的成績是顯而易見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一些也受到企業歡迎。
(2)民辦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雙師型教師隊伍數量不足
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情況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5]。在民辦高校,傳統的知識傳授型的教師還占著絕對的數量,更有甚者達到 90%以上。所以,雙師型教師力量不足,何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一些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很多教師是從各傳統學術研究型大學剛畢業或畢業沒幾年的學生,其本身接受的教育就是傳統的研究型,因此,更難去指導學生的實踐,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再去轉化為生產力更是難上加難了。
②第二課堂定位不準確
第二課堂活動是學生參與面最廣,參與人數也是最多的。當前,各高校學生社團數量充足,社團類型也是豐富多樣的,一些學校號稱“百團大戰”。然而,對于第二課堂的定位,各高校不統一,使很多時候內容不成體系,而且有時保障措施也不到位,使第二課堂本應承載的實踐任務在無形當中被弱化[6]。這些社團中,以娛樂為目的的社團數量卻占有著絕對高的比例,與學生本專業相關的專業社團少之又少。這樣就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自己在業余時間去實踐自己所學知識的平臺。
③實驗實訓設備不足
民辦高校作為獨立的法人機構,其經營全要依靠對在校學生的收費,很少有社會力量投入或政府資金投入,即使有投入,其資金量也是嚴重不足。因此,有時為保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學校也不得不考慮投入的比例問題,其直接結果是學生參與實驗實訓的條件在根本上無法得到保證。同時,也在客觀上使任課教師不得不加大理論課時的數量。
④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校企合作教育,顧名思義,就是企業與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和企業所擁有的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實踐能力[7]。當前,各高校也都在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然而,較多的校企合作卻只限于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或到企業打工,沒有使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實操過程中,沒有企業老師進行相關的專業指導。同時,在學校教學過程中,企業也沒有人員真正參與進來,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依然停留在與現實有著一定差距的理論層面上,這就使校企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其深度和廣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深。
1.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深遠
一個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是什么樣的,其在現實中,將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8]。民辦高校辦學伊始,模仿公辦高校的辦學思路和人才培養方案,很多教師也是從各高校退休的老教師。當然,這些退休教師的教學水平及科研能力有著很深的功力,但是他們從事學術型教學模式多年,要使其在短時間內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同時,各民辦高校所招聘來的教師,很多是從高校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及教學模式也是研究型大學的方式、方法,因此,即使這些教師想要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也要有一個時間過程。
2.企業參與教學設計力度不足
目前,對于學生的教學過程設計都是各民辦高校參照公辦學校標準來進行設計的,作為一所應用型大學,其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應與其有一定的區別。企業也不應只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更應該作為人才培養的參與者。只有二者有力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3.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作為一所應用型大學,自然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曾經有人計算,應用型大學所有的教學裝備費用,要比其他大學的裝備多出 2-3 倍[9]。所以,一所民辦高校,在沒有國家大量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學校的學費收入來進行投資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
4.政策保障不到位
民辦高校在推動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相應的配套政策制定不到位。尤其是對于教師工作量的考核上,沒有制定出詳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各民辦高校對于教師的考核依然停留在教師的授課工作量和科研成果上,沒有涉及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上,即使一些民辦高校也考慮到了這一因素,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大打折扣。
1.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辦學以教師為本,因此,只有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才能保證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健康發展[10]。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也直接影響著一個學校辦學質量的好壞,其結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對學校辦學的滿意程度上。要建設應用型民辦高校,首先要將雙師型隊伍建設好。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可以自己培養,例如通過安排年輕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練或到國家一些應用技術型大學進行學習等方式,不斷培養自己的雙師型隊伍。同時,也可以通過與企業聯合,由企事業單位派出技術骨干來指導學生的實踐或擔任部分課程的任課教師,建立校企聯合導師制,與學校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
2.編制適合應用型大學的新型教材
在大學實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生所學的課程是核心,而教材是主要的載體[11]。作為一所應用型大學,在尊重教學的基本規律的情況下,其教材也應加以改變,傳統的學術研究型教材不能完全適應轉型發展的學校。因此,作為應用技術型高校,應采用配套的教材進行教學,可以自行編寫,也可委托編寫。在內容方面,既要使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也要體現出較強的實踐指導能力。
3.改革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作為一個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在制訂時要區別于研究型大學的教學計劃,要充分結合地方及社會的需求進行設計,無論在專業設置上,還是在課程設置上都要體現出與市場高度接軌,使學生既能掌握充實的基礎理論,又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制訂教學計劃過程中,民辦高校可以通過對企業實地調研,也可以邀請企事業單位參與進來,共同制訂出合理的教學計劃。
4.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作為民辦高校,在資金來源受限的情況下,要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勞動和技術管理中,為學生搭建可以鍛練實際動手能力的平臺。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參與進去,對學生在實習過程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加以指導,也可聯合企業人員共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促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作到真正的融合。
5.加強專業社團建設
在第二課堂的定位上,較多的民辦高校只限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卻忽視了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也可以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實踐和鍛練,其方式之一就是加強專業社團建設。專業社團可以促使學生在業余時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發明創造或其他類型的專業比賽等方式,加上專業教師的指導,達到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有機結合的目的,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6.實施分項考核制
當前,對于學生的考核,較多停留在學生卷面的考核上。作為應用型民辦高校,在卷面考核的基礎上,要加上實踐考核,尤其是核心專業課。卷面成績只能反映出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加上實踐考核,則可以全面衡量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的結合程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的教學成果。
7.政策保障
一個好的方案或是一項改革都離不開政策的保障,學校的政策導向不僅僅是學校各部門有效開展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要保證,更是促進學校與企事業單位之間建立有效合作培養機制的重要保證。因此,無論是在對教師的考核上,還是在資金的支持上,都要建立長期有效的政策支持,促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案落到實處。總之,作為民辦高校,在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出真正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郭靜、邢玉升:《美、德應用型大學教育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
[2]張鳴放、竇立軍:《中德應用型大學課程設置比較分析》,《現代教育科學》2012年。
[3]陳漢英、徐冬英、薛德黔:《地方高校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銅仁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4]丁杰、周鵬:《“民 辦 高 校定位 、特色 與 發展研究 ”成 果 報告》,《大學》(學術版)2013年第4期。
[5]孫軍濤:《應用型高校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廣州化工》2015年第13期,第200-201頁。
[6]許明春、張君誠、曾玲:《第二課堂重構與實踐教學改革》,《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年第12期,第177-180頁。
[7]劉興亞:《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董盈盈:《關于我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及其培養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鄭國強:《創建面向 21世紀的新應用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第93-95頁。
[10]李永琳:《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年第19期,第31頁。
[11]潘懋元、周群英:《應用型人才培養呼喚知行體系教材》,《中國教育報》2010年4月 19 日。
作者單位:胡貴生 王維榮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李秀清 西北大學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