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張善紅
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體和基礎。當代大學生背負著信仰、價值、經濟困境的大山,這座大山對地方高校學生來說更為沉重,尤其是在“萬物皆媒”的新媒體環境下,一切社會生活領域都被新媒體所滲透,當代大學生身處物質化與泛媒介化的社會中,他們既是新媒體的引領者,也是數字化媒體的忠實消費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給予大學生生命以意義、存在以價值、道德以美善,會容易使大學生迷失自我甚至被信息異化走向極端。為了解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信仰現狀,筆者對陜西7所地方高校大學生進行了信仰狀況及認知調查。
本課題組抽樣調查了陜西省具有代表性的4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職院校,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69份,其中有效問卷479份,問卷回收率94.8%,問卷有效率84.1%。600份問卷中,陜西生源230人,占總數的38.33%,非陜西籍生源370人,占總數的61.67%;農村戶口455人,占總數的75.8%,城鎮戶口145人,占總數的24.2%;漢族586人,占總數的97.7%,少數民族14人,占總數的2.3%;中共黨員126人,占21%;男生296人,占總數的49.3%,女生304人,占總數的50.7%;年級構成為大一27%、大二42%、大三26%、大四5%。研究發現,新媒體在改變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給他們的信仰帶來了挑戰和危機。
一、新媒體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學生信仰的多元性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信仰選項中,馬克思主義占18.1%,西方民主政治占17.3%,中國傳統文化占16.1%,科學占19.1%,宗教占14.3%,無信仰者占15.1%。在眾多大學生的信仰選項中,各種傾向所占的比例都很接近,占絕對優勢的信仰沒有,這說明陜西省地方院校大學生信仰存在多元性,多元的文化必然帶來多元的信仰。“在你是否通過新媒體接觸過反黨及社會主義言論時”,雖然53%的大學生表示沒有接觸過這類信息,但仍有47%的大學生明確表示接觸過類似言論,在這47%的大學生中,大部分對反黨言論表示反感,并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道德教育表示高度認可和肯定。在對“你的信仰傾向于什么”這一問題的調查中,36%的被調查學生說不清自己信仰什么,這說明有一定比例的學生信仰缺失或迷茫,造成這種現象也是有原因的。嫻熟掌握現代新通信技術而“三觀”尚在形成中的大學生的頭腦,是各種思想乘虛而入的必爭之地?!按髮W生精神支柱的空虛與道德基礎的缺失造成物質與精神的巨大失衡變得日益突出?!盵1]地方院校的發展受制于當地經濟的發展。由于地方院校學生大部分來自陜西各地的農村,他們的信仰不僅直接關乎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而且決定著一個農民家庭的榮辱興衰。這就要求從事主導意識教學的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擔負起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抵御新媒體不良信息的重任。
二、新媒體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學生信仰的可塑性
大學生的信仰在主流媒體文化的孵化中嬗變,這就決定了大學生信仰和價值觀的可塑性?!袄硐牒同F實是信仰價值中的一對張力對子,良好的信仰或信仰運作的良性機制,應首先是尋找到最科學的‘借以立足的現實和‘所要達到的理想,并保持兩者之間的適度張力。這個張力的中介點,如若偏倚于現實的一方就會造成信仰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傾向?!盵2]在調查“你認為大學目前最主流的價值取向是什么?”的問題中,20.7%的學生認為是通過自己努力取得的自身利益,13.1%的學生選利己主義,16.4%的學生選理想和自由,13.4%的學生選擇“人的命天注定”,36.4%的學生選擇馬克思主義。這說明陜西省大學生的信仰在整體上是積極向上的,馬克思主義仍是大學生的主流信仰。通過調查和座談,發現宗教信仰尤其是近年來新興的宗教信仰及宿命論開始在地方院校急速蔓延。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基本認同宗教的社會作用,對傳統宗教持寬容態度,對新興宗教或極力排斥或狂熱迷戀。在對現實世界及人生追求上,一些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和信念,部分大學生有明確的夢想和目標,但沒有持久的行動力和執行力,也有部分大學生受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影響,把擁有金錢、地位、名譽作為人生成功的判斷標準。從數據中也反映出,利己主義及宿命論在大學生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些現象與新媒體的影響息息相關,形式豐富多彩、內容海量龐雜的文化價值直接作用于大學生。
在“當你遇到人生重大抉擇猶豫不決時,哪些選項會影響你做出決定?”這一問題中,46.1%的學生會聽取學校老師或者家長的意見,17.2%的學生會接受網絡幫助或影響,23.1%的學生會聽取自己內心的選擇,13.6%的學生會借助宗教??梢?,雖然新媒體模糊了大學生的價值觀,但在人生重大抉擇上,傳統價值文化還是絕對且唯一的權威。
三、新媒體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學生信仰的懷疑性
“實踐活動是人類自我超越的基礎,因而也必然是人的信仰的基礎?!盵3]大學生的信仰不僅停留在口頭,有的甚至視信仰為生存工具。訪談中發現,大學生的座右銘往往來自人生某階段的實際利益和需求。在高考期間,絕大多數學生和家長一起求神拜佛,祈求好運的熱情很高,但實際經濟付出卻很少。在調查“你是否會將個人信仰付諸行動?”這一問題時,只有15.3%的學生明確表示會,43.3%的學生表示不會,31.6%的學生表示很少付出行動,9.8%的學生說不清??梢姡旅襟w的虛擬實踐及經驗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學生的娛樂樂園和救急的法寶,但因網絡信息龐雜、莨蕪不齊等原因,最終無法實現本質與宏觀的掌控。信仰的追求和確定必須建立在社會實踐和價值認知的對比驗證之后,這就要求引領大學生信仰內容的道德信仰、民族信仰、政治法律信仰等在質量上絕對權威,而當人們習慣于依賴新媒體的如影隨形、習慣于無所不在的信息推送時,大腦正不可避免地被各種信息填滿,變得麻木遲鈍,信息自由流動推動了價值觀的多元化和不穩定性,加劇了大學生在思想上的混亂,也為大學生“三觀”根基的穩定造成了嚴重困擾。網絡既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群體的眼界,也削弱了大學生群體的實踐能力,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信仰的堅定。
參考文獻:
[1]陳永福.精神家園的重構——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信仰引領研究[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2).
[2]荊學民,李旭炎.論信仰價值的結構[J].天津社會科學,1999(5):30-36.
[3]荊學民.論信仰的社會文化內蘊——“馬克思主義信仰學”論二[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