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玲
一、圖式理論概念
“圖式”最早源于希臘,出現在古希臘哲學著作中。十八世紀,康德曾論述圖式哲學意義,他認為人大腦當中具有純概念內容,但概念建立在人們的感知基礎之上,而圖式便是連接概念與感知對象的重要紐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巴特利特(F.C.Bartlett)正式提出圖式理論。他認為的圖式是基于大腦對信息的存儲和處理,將新事物與已有知識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并逐漸形成完善的信息系統[1]。一般來說,在英語聽力中,聽者圖式可以分為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兩種。
二、基于圖式理論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
基于對圖式理論概念的理解,筆者發現聽力過程并非被動過程,而是寄存圖式參與下的復雜思維活動。因此,教師幫助學生積累圖式成為聽力教學的關鍵。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1.喚醒學生已有圖式
基于圖式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圖式,為后續聽力教學做好鋪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圖式激活是思維理解的準備階段,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能夠判斷可能涉及的內容,以此來構建圖式框架,從中提取重要知識。通常,存儲于大腦中的背景知識,只有被激活后,才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如在某段聽力教學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喚醒學生已有圖式,并提出“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等問題,以此來喚醒學生的已有圖式,學生回答如我國不會將“鐘”作為禮物等,然后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學習。
2.幫助學生建立新圖式
聽力理解環節,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已有圖式,對信息進行剖析,從而進一步了解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高層次圖式,對文章題目、選項等進行預測,然后結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方式來驗證自己的預測。同時,還應讓學生仔細辨別關鍵詞與句子,實現對聽力內容的整體理解。如在進行情人節相關內容聽力教學時,教師應先讓學生聽,然后根據題目猜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根據題目了解到文章內容與情人節相關。此時,教師可以順勢提出“When is the Valentines day?”,讓學生積極回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可以將文章中“origin,legend”等詞匯寫出來,讓學生對詞匯進行猜測,然后再次預測文章中心思想。最后重新進行聽力,以此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且能夠建立全新的圖式,提高聽力教學的有效性。
3.鞏固新建圖式
聽后鞏固作為聽力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聽力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故在聽力教學進入尾聲時,教師應該訓練學生鞏固新建圖式。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將自己獲得的信息及時重組,并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以此來增強對知識的印 象[2]。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整理聽力階段的記錄,將短期記憶的內容進行復述,逐漸形成長期記憶。一般來說,學生學習的背景知識越多,對于新圖式的建立就更有效,且能夠形成良性循環結構,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因此,在聽力教學準備環節,教師應圍繞聽力內容收集并整理相關背景知識,豐富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明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別,然后開展聽力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對知識進行遷移,為學生未來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上文所述,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圖式理論作為一項全新的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利用已有圖式,預測聽力內容,把握重點,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聽力興趣。同時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圖式,豐富自身知識儲備,以此來提高聽力水平。利用圖式理論開展聽力教學,能夠從根本上突破傳統被動教學模式的弊端,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 娟,李新哲.論圖式理論對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J].海外英語,2013(24):106-107.
[2]張麗君.從圖式理論視角探析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