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朝
歌謠里有經驗教訓,寄托著希望,歌謠更以其靈動的想象力、豐沛的游戲精神為外語學習者構筑起一片快樂的天空,勾勒出一幅幅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溫馨畫面。旋律優美、簡單,內容質樸、簡單,正是歌謠的魅力所在。學生在這樣一個充滿想象和意境的空間中,他們的精神空間充實,與自然的融合更為密切。學生在這一語言學習過程中體會著愉悅,也在不斷地建構著自己的內心世界。然而,正如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所指出的,現代傳媒技術在二語習得中的普及正侵蝕著英語學習者的內心世界。由于當今經濟化、技術化、信息化浪潮的無孔不入,英語學習者的精神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各樣的流行網絡文化大大降低了學生對純真和內心自然純樸情懷的憧憬及向往。
本文以歌謠作為切入點,思考歌謠對當下英語教育的啟示作用,即當下的英語教育應該如何利用歌謠更好地關照和呵護學生的精神成長,為學生營造一個幸福快樂的學習氛圍。
一、歌謠的歷史
朱介凡將“歌謠”定義為:“在家庭、街市、山野中,根基于風土民情,大眾所唱和說的語句,意趣深遠,辭多比興,形式定律有時有有時無,而流傳縱橫,雅俗共賞,就是歌謠,簡單地說,歌謠就是孩子們及老百姓的詩。”明朝可以作為歌謠研究的一個分界線。明朝之前的絕大多數歌謠被賦予了神秘的、巫術的色彩,如魏晉時期流行的歌謠《熒惑說》。明朝以后,文人們逐漸注意到傳統歌謠的價值。明代文人呂坤收集編著《演小兒語》,指出歌謠創作具有集體性和匿名性特點。清代文人鄭旭旦認識到歌謠屬“天地之妙文”。五四時期的“北大歌謠運動”進一步推動了歌謠的研究工作。1922年,胡適發表《歌謠的比較的研究法的一個例》,大力稱贊來自民眾的歌謠,提醒大家要從文學藝術的審美角度選擇和欣賞歌謠。這期間,周作人擬定了《歌謠周刊》的發刊詞,他是五四歌謠運動的重要發起者,并肯定了歌謠的教育意義。目前,從語言學、民俗學、美學、文學等各種不同學科視角出發對歌謠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總之,面對當下學生思想的復雜性和精神成長所遭遇的問題,歌謠教育是可應用到英語課堂的較好的精神引領的方式。
二、歌謠的特點
歌謠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它的創作具有集體性。“任何民間文學表演的場合,都可以說是由群體組成的,他們的聽眾不像電視觀眾或者讀者一樣只能是被動地接受,他們是表演的最積極的參與者。”學生也是吟唱歌謠積極的參與者,對歌謠進行再加工和再創作,但在這一過程中,卻構建了自己的語言和精神世界。更何況,歌謠屬于民間文學,而民間文學主要依賴口頭語言進行創作和傳播。歌謠的口頭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歌謠的創作和傳播是即興的;另一方面,歌謠的語言極其口語化,貼近生活,非常鮮活和通俗易懂。口語化決定了歌謠的接受過程是從聽覺輸入開始,三言兩語,以生動、簡潔、傳神的話語和節奏為學生確立一種形象立體的感受。絕大多數歌謠不是被特意地“創作”出來的,其形成和流傳非常自然,在人們毫無察覺的時候,歌謠已經大量地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 歌謠中蘊藏著群眾代代相傳的倫理價值和生活觀念態度,聆聽和學唱歌謠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外語之外體驗生活、開啟精神旅程的過程,因此,歌謠的確是不可多得的英語學習材料。
三、結語
總而言之,歌謠在幫助學生主動自然掌握外語的同時,也幫助學生獲取日常知識,總結生產及生活經驗,了解當地民俗風情,體驗當地人事,等等。正如美國民俗學家薩姆納曾經所說的:“民俗具有各種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的習慣組成的巨大集合,覆蓋了所有的生活利益,為年青后生提供了一整套教育材料,體現著一套生活策略,塑造著人的性格,包含著一種很含蓄、還未被系統整理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1]周作人.知堂遺存:周作人童謠研究·周作人印譜[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法)盧梭.愛彌爾[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