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干
一、引言
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其列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社會主義而奮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一如既往地重視統一戰線工作,提出統一戰線是“我們黨在政治上的一個巨大優勢”“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新時期的統一戰線體現了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二、愛國統一戰線是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目標的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在實質上是一定的階級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整合社會上各階級、階層、政黨或集團的利益而結成的同盟,它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為了特定的歷史任務而結成,并時刻隨著這種背景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從而體現不同時期的時代主題。國民大革命時期,列強侵略的加劇和軍閥壓迫的加深,“打倒列強,除軍閥”成了人們的共同呼聲。這種局面下建立的革命統一戰線,承擔起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歷史重任。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侵略使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時代的主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就承擔起抗日救亡的神圣使命。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同美蔣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蓬勃發展最大限度地孤立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集團,最終完成了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回顧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個時期的統一戰線都被打上了深刻的時代印記,時代主題成為其最為突出的特點,統一戰線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威力。到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面對復雜的局面,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適時地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實現了由墨守成規到力求變革的轉變,建設取代革命成為了時代的主題。“新時期統一戰線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共同奮斗,還要為促進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了時代最強音,統一戰線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實現了由以革命為主題到以建設為主題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建設的統一戰線,這是愛國統一戰線的鮮明特點。
三、愛國統一戰線是空前廣泛的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是為了特定的目標而結成的同盟,在實現目標和任務的過程中,在有正確的領導的前提下聯合的同盟者越多,實現目標的動力就越大,統一戰線的作用就越能更好地發揮。而要聯合盡可能多的同盟者就涉及統一戰線的廣泛性。統一戰線的廣泛性歷來為中國共產黨所重視,毛澤東在九一八事變尤其是華北事變后,一直堅決反對“關門主義”,認為這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紅軍長征結束到達陜北時,革命武裝力量只剩下幾萬人,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黨把一些最好的干部派去做統戰工作。革命事業一經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相結合,就調動起了千軍萬馬,開創出抗日救國的新局面,我們黨正是依靠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的聯盟,聯合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結成強大的統一戰線,經過長期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在確立之初,就立志要建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1979年鄧小平就明確指出:“統一戰線的對象,清楚得很,顧名思義,是把一切能夠聯合的都聯合起來,范圍以寬為宜,寬有利,不是窄有利。”“統一戰線的性質,叫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就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愛國者的聯盟。這樣范圍就寬了,具有廣泛的性質。”不僅如此,鄧小平還把知識分子納入工人階級,并強調統一戰線中的部分愛國者熱愛祖國,不等于熱愛社會主義。在這些思想指導下,愛國統一戰線的范圍空前擴大,突破了以前四大階級聯盟的思想,形成了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大陸范圍內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團結全體勞動者和愛國者的聯盟;另一個是大陸范圍以外以愛國和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團結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的聯盟。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以來,針對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而產生的許多新的社會階層,在原來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之外又增加了社會主義建設者這一包括新社會階層的人群,真正實現了“只要有利于建設‘四化、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只要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挫敗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與‘和平演變,不論哪一個階級、階層,哪一個黨派、集團,哪一個人,我們都要團結。”不僅團結國內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還要團結國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總目標而奮斗。
四、愛國統一戰線是具有高度復雜性的統一戰線
1.愛國統一戰線所處環境的復雜性
一方面,這取決于環境本身的復雜性,愛國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與改革開放幾乎是同步的。因此,改革開放過程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可能不在統一戰線問題上有所反映。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經濟結構、階級結構、利益關系、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等各個領域均發生巨大的變化。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和發展壯大,使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的愿望變得迫切、必要、不可回避。顯然,這種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出現的新的利益分化是不曾出現過的新情況,必須將這些新的社會階層納入統一戰線的隊伍中來,傾聽他們的呼聲,滿足他們的要求,維護他們的利益,調節他們的行為,既能實現統一戰線的歷史使命,又使得這些新的社會階層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這無疑增加了愛國統一戰線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統一戰線的工作人員不善于應對新情況新問題,從側面增加了統一戰線的復雜性。雖然自從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以后,統一戰線中的各階級、各階層之間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了一致性,但是一些同志卻習慣用以前階級分析的思維方法或工作方法來做新時期的統戰工作,這必然增加統戰工作的復雜性。
2.愛國統一戰線任務的艱巨性
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有一個發展變化的歷程,在一個總目標,即在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服務”,即為推動“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服務。20世紀90年代又發展為“四個服務”: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服務,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服務,為促進“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祖國服務。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與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個歷史任務相比,第二個歷史任務更為艱巨和復雜。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從總體上來講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技尚不發達,經濟文化相對落后,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發達國家經濟科技占優勢的壓力還將長期存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祖國統一,尤其是在“一國兩制”基礎上的和平統一,更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利益角力,是一個十分復雜且既需要耐心和戰略又需要信心和策略的系統工程。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設,都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統一戰線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完成這些艱巨的任務。
3.統一戰線成分的復雜性
愛國統一戰線成分的復雜性是新時期統一戰線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其自身的廣泛性以及改革引發的社會轉型都會導致統一戰線成分的復雜性。
(1)統一戰線的廣泛性導致的成分復雜。統一戰線本身包括大陸范圍以內和大陸范圍以外,愛國者又分為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2)傳統工農兩大階級也出現了新變化導致的成分復雜。工人階級中腦力勞動者、技術勞動者、管理勞動者的比重大大增加,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傳統產業工人大減少,知識分子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的職工也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工人階級的內部階層明晰化,出現企業經營管理者群體、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白領群體、機關公務人員群體、普通工人群體以及困難職工群體。農民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雇工、個體勞動者和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鄉鎮企業管理者等不同階層。這些階層的出現,一方面使利益關系多樣化,增加了處理的難度;另一方面也使統一戰線的基礎工農聯盟面臨新問題。甚至,這種分化也使一些非對抗性矛盾具有了對抗的可能。如何調整他們的利益,在新的條件下鞏固工農聯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
統一戰線中的利益關系的處理歷來十分重要。毛澤東曾經說過實現對同盟者領導的兩個條件:其一是給同盟者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他們的利益;其二是對同盟者進行教育。面對復雜的利益關系,新時期統戰工作既要小心翼翼又要大有作為,其復雜程序可想而知。
事物的特點反映著事物的性質,對事物特點的把握有利于加深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但同時,事物的特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新時期的統一戰線的建設性和廣泛性,深刻體現著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本質,是我們堅持統一戰線這一戰略的基礎。其復雜性則體現了統一戰線的時代性,是我們不斷調整策略、更好地探索發揮統一戰線作用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統一戰線文獻選編(續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論統一戰線[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