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俊美
一、問題行為的概念
問題行為指的是一些過度的、不足的或者不恰當的行為,這是相對于一般行為而言的。林格倫對問題行為的界定是:“從廣義上講,問題行為是指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生的麻煩?!?/p>
問題行為可以分為兩類: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內化問題指的是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如焦慮、抑郁等。外化問題指的是攻擊、盜竊等違反道德和行為規范的不良行為。
二、幼兒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
1.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指的是一種教養風格,也是父母在撫養和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教養方式可劃分為四種類型,即權威型、溺愛型、忽視型和專制型。
權威型和專制型的父母對兒童的管教嚴厲,要求事事服從,這容易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溺愛型父母由于過于寵愛子女,對兒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給予滿足,久而久之,兒童逐漸產生自私、任性的不良心理。而忽視型父母一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很少在孩子的身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對孩子的要求也很少做出反應,更談不上指導孩子,往往任其自由發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幼兒也表現出較多的敵意和攻擊性行為。由此可見,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的發展和行為表現有著重要的影響。
2.家庭環境
在影響兒童行為的環境因素之中,家庭環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關系、家庭條件、父母的職業及受教育水平等都對兒童心理及行為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研究表明,與和睦的家庭相比,經常有暴力沖突的家庭中兒童的行為問題的檢出率要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及家庭條件差的兒童與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條件好的兒童相比,行為問題的發生率也較高。經常吵架的父母容易使兒童處于緊張的狀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沖動。除此之外,親子關系也會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與行為表現。
三、教育建議
1.改善父母的教養方式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應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但又不失權威的形象。對待孩子要做到尊重、信任,對孩子出現的不成熟的行為應進行限制,并用理性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以促進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展。
其次,父母應改變以往不合理的教養方式。父母疼愛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應學會放手,不要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完成,這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獨立性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父母應教導孩子學會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如果幼兒將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積壓久了而不發泄會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應讓幼兒學會將內心的不愉快告訴家長、老師或同伴,或通過參加一些有意義的體育活動等進行合理的宣泄。
2.營造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
父母應注重親子關系的發展,培養與幼兒之間的情感,履行教養責任。有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爺爺奶奶,自己卻沒有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父愛、母愛的缺乏對孩子不良個性的形成都會造成深遠影響。
因此,父母應抽時間多陪孩子,培養親子情感,履行教養責任。此外,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能給兒童以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可以多些體貼和耐心。
幼兒時期是個體體格發育和心理特征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個體的一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特別重視幼兒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家長除了要了解幼兒身心和行為發展的規律,還要改善不良的教養方式,并給幼兒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保證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紀林芹.兒童攻擊、相關問題行為的發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2]王秀珍.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進展[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7):6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