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尹大中
摘要:在陶藝的發展過程中,受佛教東傳的文化影響所誕生出的禪宗美學幾乎滲透到了絕大部分時期的陶瓷作品中,在宋代尤為明顯。禪宗美學是體現陶瓷作品設計概念中最為重要的組成元素與特征,這種概念對制作陶藝的靈感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禪宗;陶瓷;技術;制作
一、什么是“禪宗美學”
禪宗為漢傳大乘佛教重要的構成流派之一,主張自悟明心、入定參禪,參即是破,意為透徹解析,故曰禪宗。佛教東傳后,禪學思想的傳播對中國禪宗的形成發展起到了很大影響和推動。雖是通過達摩祖師由天竺傳至中原,但禪宗思想在隋唐之后便更多的結合中國本土的傳統儒道思想相融合,發展成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特色的中式“禪宗文化”。因此可以說禪宗思想是產生于中國,塑造于中國。這個立場獨特、主旨鮮明的思維模式所表現出的強調因果辯證的主旨概念和思想體系,循序漸進地滲透著中國的藝術創作和文化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飽含人文精神的特色。
唐宋時期崛起的禪宗美學,又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的美學及藝術思想。傳統的中式美學在意識形態上體現的尤為復雜化,但可以簡單的規劃為四類美學:禪宗美學、楚騷美學、道家美學、儒家美學。若把中式美學形成的開端視為儒家美學的話,那禪宗美學則奠定了中式美學完整理論和成熟概念。就表現形式而言,涉及多個藝術理論和文化創作領域,如:繪畫、書法、雕塑、陶瓷、音律、詩歌、戲曲、小說、建筑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意識形態的文藝作品在那個時代無不受之影響,而禪宗空靈飄逸的審美理念和追求極大的拓展了中式美學的思維領域,因此禪宗美學是構成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學”之所以可以稱之為美學,“是對美極致的追求”。而禪宗美學更是將這種美提升至另一種高度。所謂“禪”是達到的一種狀態和境界,是站在一個不同視角來看待對存在事物的理解,不單方面停留于表面,是對審美的終極透析。《壇經》有云:“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邊誓愿斷,法門無邊誓愿學,無上佛道誓愿成”禪宗強調心性的狀態“唯我、悟我”是明心,“本我、自我”為見性。而超然暢逸是其瀟灑自若的表現,從由本身散發出一種空靈美、素樸美。
二、禪意元素滲透下的宋瓷
藝術和宗教是共同存在的,互為依托,巫術、宗教被認為是人類藝術的起源之一,禪宗思想對中國藝術的發展和完善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李立新在《佛教的滲透及其設計史意義》一文中所指出:“歷史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的豐富資料,給我們展示了這樣的事實: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進行佛事活動,使一部分中國造物設計佛教化,也影響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紋樣設計。同時中國造物藝術對佛教器物的融匯貫通,使佛教器物設計中國化,這幾乎改變了漢代以后整個中國造物設計的歷史進程”。
從最初的原始陶器以來,宗教與陶瓷藝術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故宗教題材自古便成為中國陶瓷的主要裝飾題材之一。禪宗是佛教在中華大地上開出的一朵瑰麗奇葩,是宋人普遍接觸到的一種宗教思想。因而宋人廣泛使用的日用器具,通過視覺和觸覺等為人所感知亦可以成為禪的觀想物,受到禪宗心物觀和頓悟觀等思想的介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符合禪宗審美觀的一些特征。禪宗對宋人的影響既有直接也有間接影響,從信仰到思想,繼而波及生活,因此對審美的理解與認識也帶有禪意色彩,所以這種影響是自上而下從人到物的,最終細化體現到了作品本身,包括瓷器生產和裝飾紋樣以及審美情趣,這也使宋瓷本身繼承和結合了禪宗思想意境蘊含的獨到美學理論。
(一)禪宗對宋瓷的直接影響
禪宗對宋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供器和帶有宗教色彩的圖案紋飾上,這類作品含有明顯的佛教特征,主體側重在以下三個方面:
1.紋飾方面:漢魏六朝以來,蓮花(瓣)紋、寶相花、聯珠紋等具有明顯佛教意味的紋飾圖案在陶瓷器皿上層出不窮,采用了刻劃、浮雕、貼塑等多種表現手法。唐代以前這些紋飾主要裝飾在具有宗教或神圣意味的鼎、爐、尊等瓷器上,另外碗、盤等器皿上亦較常見。唐宋以后這些紋飾則日益普遍,幾乎出現在所有日常使用的器皿之上,如瓷瓶、壺、盒、碗、枕、爐、杯、盞、盤等。
2.瓷塑方面:宋代以前,佛像較少見,具有佛道宗教意味的常見的是陶瓷明器、俑、谷倉等;宋以后,不僅明器、俑和魂瓶不減,佛像、觀音像、羅漢像、供養像、坐禪像等也大量出現。
3.瓷法器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佛教專用法器和器皿日益豐富,到宋代已經是十分完備,如:陶瓷凈瓶、法螺、香爐、香球、香盒、花瓶、燭臺、寶瓶、如意、佛壇、佛完、水器、飯食器等一應俱全。
(二)禪宗對宋瓷的間接影響
1.釉色方面:以青、白、青白等溫潤如玉、輕靈淡雅、沉靜內斂、富于理性美、虛無空靈美的色澤為主。宋代青白瓷大都采用刻、劃花和印花為裝飾手法,這種含蓄的裝飾手法與青白瓷淡雅的色澤相得益彰,進一步增添了青白瓷的韻味,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禪宗“于相而離相”的意境觀。
2.造型方面:由唐代的豐滿華麗轉而變得輕巧挺拔、精巧實用。從出土的宋代陶藝瓷種來看,可以觀察到宋代初期的青瓷延續了前代的風格:大口、深腹、餅足。而到中晚期,飲茶之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人們對于陶瓷的要求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來自經濟、政治、宗教等社會因素的刺激,使得相應的制作工藝逐漸精細化。此時,一種重要的批量化制作工藝誕生,即模制法,其為陶瓷藝術的造型乃至紋飾帶來了重組的可變性、可定制化。于是,陶瓷藝術逐漸從飲食器具中分離出來,并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適應性特點。
3.窯系:鈞窯(窯變)自然天成;哥窯(開片釉)雖不完美,但固化成審美的方向;建窯的建盞和茶道的關系;吉州窯采用桑葉和菩提葉制作的木葉天目釉和剪紙滲花等。
三、宋瓷審美意趣的認定與發展
淡雅含蓄、隱約朦朧的裝飾方法是十分符合禪宗審美觀的。張立文《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指出:“禪宗自悟佛性”,禪境的體現,在“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空性中悟道,頗具委婉、隱約、玄妙之意境。這種灑脫不羈、不可言說的特點,深徹的觸動了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追求與文藝情懷,從而將禪境之美中的靈、妙、空、玄、隱視繪畫領域所傳達出的極真境界,深入而廣泛的影響著陶瓷藝術。因此在器胎上采用工具刻劃蓖花或印花的裝飾方法,圖案紋樣隱藏在釉下,若有若無、若隱若現、渾然一體,需要在柔和的采光下通過一定的角度靜心欣賞才能品味其韻味,正是禪宗空、無、靜、淡、雅、秀、蘊審美觀的體現。
宋代陶瓷藝術的風格深受禪宗美學思想的影響,“意境”、“緣覺”、“參悟”這些美學概念的產生,也標志著禪宗逐漸融入中國文化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滲透到藝術、生活和意識形態之中,并潛移默化地促成了宋代陶瓷藝術表現風格的誕生。在當下這個多元意識形態的社會背景下,具有禪意美的陶瓷藝術作品以其本身的特色及使用價值將更多的出現在空間布局的裝飾陳列中繼續著時代所賦予的含義去傳承。
【參考文獻】
[1]陳萬里.中國青瓷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2]江思清,顏石麟.中國的瓷器[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63.
[3]張子高.中國化學史稿·古代之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
[4]安金槐.談談鄭州商代瓷器的幾個間題[J].文物,1960.
[5]周仁,李家治.中國歷代各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J].考古學報,1960(01):89-104.
[6]張立文,向世陵.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