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新陽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有首著名的小詩:“林子里有兩條路,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它改變了我的一生。”細細體味,余亦深以為然。也許,與其選擇眾人皆行的大路隨波逐流,不如在少人行的那條道路上不斷披荊斬棘,創新拼搏,于無人處高歌,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唱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旋律,成為人生的勇者和強者。
《禮記》有云:“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創新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品質,也是個人能力的重要體現。常人保持現有水平已屬不易,創新更是難上加難,但想要成功又何嘗容易?在多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都提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如果沒有技術的創新,我們享受不到物聯網的便捷以及互聯網+時代的福利。如果沒有思維的創新,我們不可能擁有華為、阿里巴巴等國際領先的知名企業。如果沒有文藝的創新,我們不會向世界輸出莫言、劉慈欣、郝景芳等獨特作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品質。我們需要的正是一種日新月異、敢為人先的精神。
唯有創新,國家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且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做出獨特的貢獻。唯有創新,個人才能不斷進步,在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唯有創新,民眾的生活質量才能越來越高,幸福指數不斷提升。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曾提出國家利益是個人利益總和的觀點,換言之,某種程度上國家創新是個人創新的總和,國家進步是個人進步的總和。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因此,激發個人的創新激情,促進個人的提升和進步對國家也大有裨益。
敢于在無人處率先前行,發聲高歌的人值得敬佩。魯迅先生曾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小至同一道題采取不同的解法,掌握新的思路;大至選擇一條少人行的人生道路,開創一份嶄新的事業;無不需要一份邁出第一步的勇氣。而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是創新的第一步。疑問多從讀書和生活實踐中來,讀書時有疑,不僅看到書上寫的,也看到書上沒寫的。不僅看到前人說的,也看到前人沒說的。只有對人事存疑,進而找出解決疑問的辦法,才能不斷進步。
創新的背后,往往是一顆勇敢的心和一個獨立思考的大腦。陳寅恪在紀念王觀堂先生的碑刻上就曾寫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仍振聾發聵,引人深思。一個人行走于世間,難免遇到種種磨折乃至九九八十一難,遇到問題時是避難就易,還是獨辟蹊徑,是人云亦云,還是獨立發聲。無話常常是因為沒有進行思考,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就是創新的第一步。
比如鏈家的領路人左暉,雖然已過不惑之年,創立鏈家也僅16年,但他仍然在2017年的開始提出了一個富于反思性的問題:“這個世界還需要鏈家嗎?”正是這種企業家獨到的危機意識和反問式的思維習慣,激勵了企業上上下下創新的勇氣,引領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房地產服務業風暴性的變革。企業如此,個人亦然。如果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么考試過程中既考驗個人的心態,也考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想象力,綜合起來就是創新能力。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而創新,常常是在想象力放飛時不經意閃現的靈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個人想要長成棵大樹,頂天立地也給人蔭涼,則必須要日日耕耘、澆水、方能更新自我,不斷成長。人生如逆旅,每一天都要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不愧于己,無愧于心,也不枉來這世間一遭。若真能思前人之所未思,說前人之所未說,想前人之所未想,行前人之所未行,于國于家自然也就有望。漫漫人生路,你偶然選擇了人跡稀少的那條,于無人處高歌,于日行時精進,用心,不悔,日新月異。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