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明
心理彈性是心理特質中一種穩定積極的狀態,個體在面對挫折時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并且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心理學以往的關注角度不同,心理彈性主要在積極心理學視域內展開研究與討論,近些年來受到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他們認為心理彈性是一種能夠不斷自我修復的動力過程,此間個人能力和支持力均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我國由于教育政策方面對高職教育的支持而吸引了大批立志于專業技術工作的高中生選擇職業教育培訓與深造。可另一個現實是,高職生從校園到社會的緩沖期較短,期間會面臨諸多壓力,一般集中在職業生涯、情緒感情、學績學業等,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消極情緒,嚴重者還會引發心理疾病。因此,開展高職生心理彈性相關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釋壓能力,對高等職業院校開展心理素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抽取在校生330名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330份,其中317份為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6%(見表1)。
2. 研究工具
采用劉賢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該量表包括27道題目,每道題目采用5級計分標準,其中包含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其他等6個維度;采用“心理彈性量表”,該量表包括27道題目,每道題目采用5級計分標準,其中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助5個維度。
二、 研究結果
1.高職生負性事件的差異比較
調查顯示,高職生負性事件在性別、是否獨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父母工作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且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的學生負性事件要高于父母未長期在外打工者(見表2)。
2.高職生心理彈性的差異比較
調查顯示,高職生心理彈性在父母工作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性別、是否獨生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男生的心理彈性要優于女生,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彈性要優于獨生子女(見表3)。
3.高職生負性事件和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
調查顯示,高職生負性事件量表總均分和心理彈性量表總均分之間存在顯著的低度正相關(如表4所示),說明高職生心理彈性水平會隨著生活事件總計量的提升而提升。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會對高職生負性事件造成一定影響,尤其是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孩子最需要情感交流的年齡卻得不到滿足時,親子關系會隨著時空遷移而產生兩極分化趨勢:要么向外對雙親產生埋怨,要么向內形成自我封閉。另外,男生在遇到挫折時,更傾向于選擇積極樂觀的方式去解決,心理彈性水平較高;非獨生子女從小在多子女家庭中長大,更容易擁有豐富的人際協助資源,具有更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教育對策
本研究表明,心理彈性是動態的,可以通過應對負性事件而不斷進行自我修復,這符合1985年由Garmezy提出的三機制模型。因此,有必要對高職生的心理彈性進行訓練,從而提高其相關方面的能力。
1.增強高職生自我教育能力
當前,高職生的心理壓力較為突出。從校園到社會的緩沖期較短,學生在面臨新環境、新選擇時,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心理適應問題,主要有人生重新定位問題,有迷茫困惑的感情問題,有就業擇業問題等。高職生年齡大多處于18~22歲之間,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這個時期是“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期。如果他們在這個階段不能順利獲得自我同一性,便無法正確地選擇合適的自我角色,無法“發現自我”,進而“認識自我”,甚至形成“消極自我”,成為社會不能接納的“危險角色”。
首先,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挫折認知。同樣的困難,有些學生認為是挫折,有些學生就可以抓住機會順勢而為,積極迎接挑戰,平穩渡過困難期,由此可見,合理認知在挫折教育十分重要。這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激發個體樂觀、自信心、自我控制感、共情、同情心等積極心理品質。在集體活動中,鼓勵學生與他人加強溝通與交流,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合作與應對危機的能力,在挫折中認識自我,逐步提高心理彈性水平。
其次,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提升心理彈性水平。當遇到困難時,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變得焦慮、手足無措,或者是自暴自棄,沉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學生要經常保持輕松愉悅的精神風貌,多與身邊的同學及老師進行交流、溝通,合理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減少危險性因子給個體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由此引發的嚴重心理危機。
最后,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研究發現,高職院校邊緣學生常見不良行為主要有攻擊、早戀、賭博、網絡成癮、厭學等,如果這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在小圈子中逐漸蔓延開來,長此以往,會對其他學生造成負面影響,造成教學管理困難。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例如,在集體中樹立榜樣,讓部分抗壓能力較強的學生成為先進典型,鼓勵其他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心理彈性水平。
2. 發揮家庭教育職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有的教育力量和優勢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本研究中的317名被試學生均來自農村,其中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高職生在生活事件總量上要顯著高于父母未長期外出打工的學生。但面對困難,無論父母是否長期外出打工,這些學生都可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具有較高水平的心理彈性。這和董奇、胡燕等人的結論具有一致性,打破了社會以往對留守學生的負面印象。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心理彈性總體水平較高,但仍有部分高職生在面對挫折時因得不到父母及時的心理安撫而變得敏感、膽怯,進而造成學業、人際溝通方面的困擾。據此,一些職業院校開展了家庭教育指導講座,班主任和輔導員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家長得到了相關的理論指導和老師的反饋信息后,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況,加以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
3.完善學校教育過程
高職生進入社會工作之前,需要接受完整的學校教育。高職教育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專業技術性人才,可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認知偏差。如有人認為“素質教育不重要,學生只需懂技術就可以了”。在“就業本位論”的教育觀念下,高職生的操作能力和心理素養無法同步發展,常常出現“技術過關,心理素質不過關”的尷尬情形,不僅給工作單位帶來影響,可能還會引發次生心理危機,如自信心受挫、學習動機喪失等。
因此,除了保證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學校和教師還要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在課程設計中融入抗壓訓練、積極認知訓練、情緒管理等心理素養培訓內容,采取揚長避短的教育策略,為學生提供多種發展通道和平臺,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發揮他們的優勢和潛能,讓他們在實踐中能夠沖破重重阻礙,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形成積極行為模式。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生活中存在的負性事件可以激發個體的心理彈性,而高水平的心理彈性會對個體壓力起到緩沖作用。心理彈性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需要個體、家庭、學校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機制,實現高職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席居哲,桑 標,左志宏.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8(4):995-998.
[2]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
[3]王紅曉.心理彈性與高職生心理健康[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15-16.
[4]黃錦玲,婁星明.高職院校邊緣學生不良行為矯正的心理學方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0):237-239.
[5]張靈秀.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問題診斷與建設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2(3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