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姣
摘要:戰爭對手工業者謀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戰爭會促使社會對手工業品需求降低,進而導致手工業者無業可作。同時,戰爭導致物價波動,增加了手工業者的生存成本。還有的手工業者流離失所,甚至死于戰火。另一方面,戰爭刺激一部分與軍事相關的手工業發展。但總體而言,戰爭對絕大部分手工業者來說都使得生計更加困難。
關鍵詞:手工業;物價;戰爭;宋代
一、物價波動對手工業者的影響
戰爭導致糧食價格上漲。陜西地區處于宋夏戰爭的前線地區。在和平時期,該地區的糧食價格中平,治平末年“長安錢多物賤,米麥斗不過百錢,粟豆半之。”[1]米麥每斗不超過一百文,粟豆只有五十文不到。對手工業者來說,謀生的成本低小,中小手工業者容易存活。慶歷年間,受到宋夏戰爭的影響,陜西地區的糧價大幅度上升,“陜、虢以西,米斗錢五百至六百。”[2]每斗米要錢五百至六百文。這與治平年間的價格相比,上漲五倍。又如,神宗時期經略陜西,元豐五年發動對夏作戰,一度引起物價大幅波動。“熙寧、元豐十余年間米價,除元豐五年系軍興,每斗三百四十文外,其余年份,賤止八十文,貴不過一百八十文。”[3]常年糧價在八十至一百八十文每斗,戰爭年份,糧價在每斗三百四十文,上漲二至四倍。
兩宋之際的動蕩局勢造成全國多地糧價上漲。政和年間,“陜西斛斗價高,數倍于昔時。”[4]宣和七年1125,京東地區米價上漲到每斗千錢,“去歲東京盜起,米斗千錢。”[5]南宋初年,全國各地糧價都處于高位。建炎年間,浙西地區的糧價高達每斗一千二百文。史料載:“(紹興元年)有人自浙西來,(米)前此每斗一千二百者,今減作六百。”[6]高宗因之大喜。所幸紹興二年,兩浙地區大豐收,迅速平抑了糧價,米每斗下降到二百文[7]。在江西地區,紹興初年的糧價在每石四貫四百文以上。[8]此后逐漸回落。
四川地區是南宋御金的邊防前線,糧價相對高昂。紹興六年1136,四川“諸軍折色米麥,各以軍屯所載之直為準,故米每石少者八九千,多者至十二千”[9]米麥每斗在八百文至一千二百文(鐵錢)。孝宗時期,由于瀘州地區駐軍增多,糧價進一步上漲“官賦泉四萬緡,使民輸米二萬石……(乾道年間)行之至今,往往一石為泉十數緡。”[10]斗米價格上漲到十貫余(鐵錢)。
急劇上漲的糧價加重了手工業者的生存負擔加重。實際上,許多個體手工業者或小作坊主,他們的收入可能并不足以支付如此高昂的糧食價格。甚至政府為保證前線糧草供應,從市場大量收購糧食,導致流通的糧食急劇減少,引發更加劇烈的價格動蕩。在戰爭狀態下,消費市場會縮小,尤其是中下層的消費市場。破產和流亡就成為許多中小手工業者沒有選擇的選擇。
除了糧食以外,許多其他基本生活物資的價格也出現上漲。建炎初年,宋金戰爭持續拉鋸。開封地區酒價大幅上漲。承平時,(元豐年間)“百錢可得酒斗許。”[11]每斗酒尚不足百錢,每升酒尚不足十錢。而到了南宋初年,抗金名將宗澤在開封時“酒二百也。”[12]每角酒售價200文,核算為每升酒50文。酒價上漲五倍。酒家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原料價格上漲,二是社會動蕩,市場缺乏秩序,工商業者哄抬市價。
戰爭導致部分手工業產品價格上漲。史載:“(鐵)工曰:……。耕者日益落,吾為犂銚鏄鋤,窮一日力僅得一器,輒一月十五日不售……天下兵興,戈?載路。人欲挾利刃,家欲藏銛鋒。以刀劍鏃鏑來謁者日填吾門。……既一歲而生生之資大裕。”[13]戰爭陰影反應在社會勞動生產中。農民生產消極,進而使得農具需求降低,導致銷售慘淡。同時,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安全威脅刺激了人們對武器的需求。而這位鐵匠正是抓住了這樣的一種市場方向的轉變。在極少技術和生產資料的投入下,改變了生產方向,并由此獲得了很好的效益。
需要看到的是,無論手工業者能否因時而變,戰爭環境必將使得整個手工業群體生存的負擔增加。同時,長久的戰爭環境會造成中下層市場的急劇萎縮,影響絕大多數手工業部門。從事這些手工行業的工匠們最終只能破產。他們之后的生活將無從保障。
二、人口流動對手工業者的影響
戰爭直接威脅到百姓的人身安全,常常引發人口遷徙。手工業者群體也受到戰爭的影響,存在人口與技術的流動。這種流動既有主動的遷移,也包括被敵對政權強制的被動遷移。手工業者在遷徙的過程中,人身安全不的保障、食宿不定。且無法進行生產活動,生活質量大為下降。甚至因為顛沛流離或死亡,最終導致技術失傳的消極面。但客觀上,也有推動技術擴散的積極面。
戰爭時,許多手工業者死于非命。紹興三年,李宗亮侵犯洪州地區,此后又有草冦滋擾,“原抄紙窯戶例遭殺擄。”該地區建炎四年以前尚有二百余造紙窯戶,后來“累遭賊馬,人戶死及九分,已上見今并無紙戶。”[14]陸游所記鄜州田氏“紹興初,避地東陽山中,歸則亡之矣。”[15]
還有一部分手工業者背井離鄉,逃避戰亂。宋刻本《抱樸子》內有一牌記:“舊日東京大相國寺東榮六郎家,見寄居臨安府中瓦南街東開印輸經史書籍鋪。”[16]以刻書為業榮六郎家,因靖康之難南遷。現在臨安府再開書鋪。因為魚羹受到高宗贊賞的宋五嫂,原是“汴京酒家婦人,善作魚羹,至是僑寓蘇堤。”[17]因靖康之變南渡至此。戰爭期間,手工業者的遷移遠不止于此。包括制瓷業、漆器制造等行業都有較大規模的工匠遷移。北宋時期的五大名窯“官汝哥定均”在靖康之后大多一蹶不振。而江西景德鎮卻迅速發展起來,這與北方陶匠的到來是分不開的。《髹飾錄》更是提到嘉興髹工“南匠北來”。
此外,手工業者還會收到來自其他政權的強制遷移。北宋滅亡后,金朝也從中原地區俘虜了數萬工匠。元滅宋后,也曾在江南搜羅十萬余戶工匠“伯顏帥師伐宋……籍江南民為工匠,凡三十萬戶。惠選有藝業者僅十余萬戶。”[18]這些手工業者被強制生產甚至遷移他地。這些被動的遷移也使得先進的手工技術得以傳播。
宋代社會長期處于軍事壓力中。戰爭環境對宋代手工業者生計的影響是深刻的。戰爭導致物價波動,增加生存負擔。同時,威脅著普通百姓的生命安全。總之,戰爭使得手工業者生產更加困難。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對于普通百姓謀生意義重大。宋代雖然對外不似漢唐之強硬,但基于現實考量的政策確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為宋王朝帶來了和平。同時,域內經濟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六,元符二年閏九月甲戌
[2]晁補之:《雞肋集》卷六八《殿中侍御史趙君墓志銘》
[3]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二,元符二年秋七月壬寅朔
[4](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七〇之二二
[5]陳東:《少陽集》卷一《登聞檢院上欽宗皇帝書》
[6](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四〇之一三至一四
[7]熊克:《中興小紀》卷一三,紹興二年七月己卯
[8]張嵲:《紫微集》卷二四《論和糴》
[9]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七,紹興六年正月新巳
[10]魏了甕:《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八《瀘州贍軍田記》
[11]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三七《歌元豐》
[12]何薳:《春渚紀聞》卷四雜記《宗威愍政事》
[13]范浚:《香溪集》卷二十《鐵工問》
[14]趙鼎:《忠正德文集》卷二《乞免上供紙》
[15]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
[16]林申清編著:《宋元書刻牌記圖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3 頁書影
[17] 丁傅靖輯:《宋人軼事匯編》卷三《高宗》,北京:中華書局,2003 :79 .
[18] 宋濂:《元史 · 張惠傳》,卷 221,北京:中華書局,1976 :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