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李琴+李安連
一、問題的提出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見,輔導員的定位和重要性已然明確。輔導員作為教師,具有教育的職能;輔導員作為干部,具有管理的職能。在學生工作中,輔導員極易產生雙重角色困境,并出現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的職能越位、錯位、缺位或虛位現象,進而嚴重影響學生工作的實際效果。
筆者作為從事5年學生一線工作的輔導員,結合自身工作現狀,并通過對貴州某高校輔導員進行訪談調查發現,貴州高校專職輔導員面對工作開展、角色定位、倫理選擇等方面均存在困境,而這些困境既具有與其他高校類似的共同點,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和代表性,由此進一步為本研究明確了方向。
二、高校專職輔導員面臨的困境
1.工作內容繁雜,陷入惡性循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工作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輔導員也承擔著更為復雜、艱巨的任務。社會角色的多重性、素質要求的全面性、工作任務的繁雜性對處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線的高校輔導員的理論和業務水平、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管理和服務能力等也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就目前工作現狀而言,輔導員是8小時上班,24小時在崗,在致力學生工作之余,仍要承擔諸多行政工作。部分輔導員自嘲道:“專職輔導員是高校中的‘萬金油,是革命的‘小磚頭,哪里需要哪里搬。”對年輕輔導員而言,龐雜的工作雖然既滿足了自身定位的使命感,又能對其有所歷練。但是,久而久之,多數輔導員發現自身疲于此種狀態,高負荷的工作量已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等,進而將負面情緒帶入工作之中,影響工作實效性,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2.只顧其全,卻未盡其善
本文研究對象為貴州一所成立不久的本科院校,在發展初期的大規模招聘令該校教師規模幾近飽和。每年學生人數大概維持在12000人左右,但專職輔導員隊伍僅為40余人,按照教育部文件規定的師生比應為1∶200的要求,輔導員隊伍規模尤顯不足。同時,發展初期學校對教師的實際需求和素質評價未妥善思考。現階段,教師流入基本停滯,進而使得輔導員要身兼數職,如工會主席或委員、科研管理人員等,除去帶班、教學、日常行政工作,還需根據實際需求承擔與參與學校及學院內各項評估考核。部分二級學院受限于學生人數多而專職輔導員人數少的現實困境,采取專職輔導員只負責對接各校級行政部門,承擔日常行政工作,帶班工作全由兼職輔導員(專任教師)承擔,這既違背了教育部第24號令的文件精神,又將專職輔導員置于身兼數職而脫離本職工作的尷尬境遇。總體而言,學校過分注重工作完成的整體性和全面性,使輔導員身兼數職,但畢竟其精力有限,最終往往令各項工作未盡其善。
3.深陷不明之中,職業發展受限
輔導員從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工作效果的非顯性、難量化的考核表征,這種教育效果的間接性和迂回性,與高校其他職業相比,輔導員贏得外在的積極評價的機會就少得多,社會對輔導員這一職業的認同度和尊重度也較低。而該校專職輔導員深陷定位不明、發展不明、目標不明等現狀之中,職業發展嚴重受限。雖是專業技術崗,但要坐行政班;雖說兩條腿走兩條路,即走行政與職稱之路,但往往是徘徊在二者之間的“蝸行”。走行政,崗位有限又未必符合多數輔導員的個人意愿;走職稱,只能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職稱,而此職稱在高校內部幾近飽和,放眼全省亦是如此。同時,學校雖指出專職輔導員工作滿8年,可申請轉為專任教師崗,但需要以學院需求為前提,依照現已幾近飽和的師資規模,究竟能否轉崗尚未可知。以上方面令輔導員處于十分尷尬的困境之中,職業發展嚴重受限。
參考文獻:
[1]李 華.高等學校輔導員的雙重角色困境與協調路徑———基于高等學校輔導員雙重職責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71.
[2]胡永紅,于 晶.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職業規劃探討[J].科技視界,2014(3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