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瀅男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以“互聯網+教育”為主的思想政治課程,只有搭上“互聯網+教育”的快車,積極將新型技術手段和網絡工具引進思想政治課堂,才可能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與時俱進,從而更好地提升高職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基于“互聯網+”的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舉措
1.利用互聯網搭建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平臺體系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以下簡稱“應大”)通過互聯網搭建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平臺,在這個平臺里既有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分享,也有教師答疑解惑的在線問答;既有傳遞正能量的資料分享區,也有學生自主討論區……學生通過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平臺,不僅可以自學知識,還可以在線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問題尋求答案;既可以各抒己見,也可以針鋒相對討論問題……很多在課堂上羞于提問的學生,在這里可以暢所欲言。互聯網還可以彌補學生的一些性格缺陷,經常有一些在課堂上一言不發的學生,在網絡空間里卻可以滔滔不絕,網絡學習平臺可以很好地激發這類學生的學習熱情。
同時,任課教師還可以在自己任課的班級通過微信群和QQ群建立小范圍的學習交流空間,在空間里不僅可以公布一些課程管理信息,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2.利用網絡媒體豐富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手段,增加思想政治教學的趣味性
“95后”的學生都是“手機控”。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中,教師要與手機競爭。“互聯網+”下的思想政治課堂手機成了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教師可以在講授一些課本上的知識之后,特地提出一些書本上沒有,但是卻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去互聯網上尋找答案;或是留下作業題,讓學生在微信群或者是QQ空間里討論完成。不僅課堂討論中可以用手機去互聯網上查找答案,而且連課堂簽到、課后作業甚至連學科測試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不僅極大豐富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手段,也很好地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關鍵就是將虛擬現實(VR)技術引入思想政治教學中。例如,福建省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互聯網+紅色教育”體驗活動中,通過應用技術體驗飛奪瀘定橋、小紅軍互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民眾前來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學校可以通過設立紅色教育虛擬現實(VR)體驗室以改變現有思想政治課程的一些授課模式,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師在講授辛亥革命或是鴉片戰爭等一些歷史事件時只能通過一些圖片和一些文字來講述。在多媒體技術推廣之后,教師在教授這些歷史知識時還可以配合一些影視資料,但是授課效果卻還是不盡如人意,很難使學生對距離時間較遠的歷史事件感同身受。如果在講授這些歷史事件時將虛擬現實(VR)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那么教學效果將完全不同。學生不僅可以置身于歷史事件當中,還可以直接感受到戰爭中的槍炮和斷壁殘垣,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令人拍案叫絕,學習的趣味性大大提升。
3.利用互聯網完善思想政治教學的學生管理和考核工作
應大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通常都是合班授課,一個授課班級里通常有近百名學生,傳統的學生出勤管理都是授課教師通過點名來完成的。這種考勤方式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也會因為個別學生不夠誠信而出現代替答到等情況,無法準確完成考勤。利用互聯網平臺,學生在進入教室后可以用手機掃描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放映到屏幕上的二維碼完成簽到。不僅如此,學生還要在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師的引導通過手機在教師指定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平臺的某個空間完成問題的討論和回答,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學生作業的批改和評分工作。這一切學生和教師的參與過程都會被網絡記錄下來,并通過專用的軟件進行分數的登統工作,作為后期學生成績評定的依據。
通過互聯網完成應用技術大學思想政治教學的學生管理和考核工作,不僅完善了管理流程,也減輕了教師學期末的工作壓力。
二、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技術大學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1.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如何引導和幫助學生篩選信息成為關鍵
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不僅有傳遞正能量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正面新聞,也充斥著大量傳播暴力、色情、消極思想的負面信息。高職學生好奇心強,對信息的真偽缺乏理性的甄別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如何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取正能量的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襲,是“互聯網+”教育下思想政治教師需要完成的又一重要使命。
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對與課程相關的信息的篩選范圍給學生做一個大致的劃定,避免學生漫無目的地去網絡上查找信息,這樣可以保證學生查找到信息的質量,鼓勵學生將其查找到的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在QQ或是微信學習群里交流分享,使一個人的智慧變成大家的智慧;同時,思想政治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在網絡上看到的一些負面的消息或新聞應及時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盡快消除負面消息帶來的不良影響。
2.“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的育人功能可能會被弱化,要堅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的原則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思想政治教師不僅要傳播書本的知識,還要靠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互聯網+”背景下的應用技術大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師靠自身人格力量感染學生的機會逐漸降低,教師的育人功能可能會被弱化。如何繼續發揮思想政治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就是要堅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的原則。
三、結語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學校教育與學校以外的教育應該有明顯的分工,學校教育應更多地承擔起“授人以漁”的責任。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教育就得在知識內容上刪繁就簡,將教育的核心從知識為主的教育向思維為主的教育轉變。“互聯網+”教育是在創新驅動下的教育領域的重大革命。這場革命不僅可以推進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的實現,還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進教育技術發展的一次大飛躍。思想政治教學作為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只有順勢而上、順勢而為,積極推進“互聯網+”下思想政治課程的重大改革,將新型的技術工具和網絡手段引進思想政治課堂,創建思想政治課程網絡教育平臺,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擔負的“德育為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
[1]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N].光明日報,2015-06-09.
[2]黃永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