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萱
一、“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目標,破解改革、穩定與發展的難題,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當前面臨復雜的社會經濟形勢和教育形勢,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和輸送工匠型人才的第一陣地,其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直接決定人才工程的質量。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復雜的社會環境、轉型升級的經濟環境、價值多元的文化環境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探索帶來了嚴峻挑戰,高職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開始逐漸難以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需求和國家建設需要。當然挑戰與機遇并存,在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轉型與改革的路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五大發展理念”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路徑探索
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劇,大學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內容,社會市場需求,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等也出現了變化,這要求高職院校在制訂和量化人才培養模式時應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因此,教師要加強對科學思想和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學習,與時俱進,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等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理論體系,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放在國際化和國家戰略的大環境里進行研究和探索,借鑒西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先進理念和方法進行完善。下面提出幾點自己的思考。
(1)不斷創新教育實踐平臺,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方式。由輔導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共同指導并展開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主題教育活動為新媒介平臺的實踐活動,將其納入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教育內容多限定范圍,部分教育內容過時且與現代社會發展脫節,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因此,要加強網絡課程體系建設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如通過慕課、網絡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等形式,豐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媒體載體,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參與度;要加強教育學習平臺的建設,擴大輻射范圍:要加強教育宣傳平臺建設,以易班、微信、黨建學習平臺等學生較容易接受的新媒體展開宣傳教育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深入挖掘宣傳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典型做法和優秀個人,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在引導培育人才核心競爭力方面的戰斗堡壘作用,調動廣大教師尤其是學生工作線上的教師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主動教育、自我教育。
(2)轉變專業課程考核體系。高職院校在強化人才培養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同時,還應在人才培養德育和智育過程中切實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將其落到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具體指標上。“五大發展理念”不僅要融入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還應與改革專業課和公共課基礎教學實施路徑相結合,將“五大發展理念”與高校自身實際結合,量化在專業和課程考核體系中,高職院校負責人也應大力探索“五大發展理念”在高校自身發展中的新內涵和新定位。
(3)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重。拓展“五大發展理念”融入職業教育的方式,使大學生在多樣化的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加深思想認識。對大學生進行“五大發展理念”教育,是高校在意識形態領域鞏固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將“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不只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問題。毫無疑問,“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政治的集中體現,但它不是政治說教,不能把理念教育教條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
參考文獻:
[1]劉 曄.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2]趙金元,饒清翠.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J].黨史文苑,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