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楊
摘要:標語是一種特定的時代和地域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和宣傳方式。本文根據在標語中體現的語言現象,總結當今新農村建設中標語的應用,從而得出當下標語使用、變化的一些基本情況。
關鍵詞:新農村標語;發展;語言學視角
形式不一的農村墻體標語,可謂當今農村的一大特色。這些標語各不相同,往往還具有一定的時代和地域文化色彩。“標語”是用簡短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在廣大的農村社會,墻體標語仍然廣泛存在,并始終是農村一種主要的宣傳方式之一。
一、發展現狀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的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相比于城市而言,農村的人口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一些,信息傳播、社會宣傳等手段相對滯后,手機微信、公眾號等新傳播手段應用率較低。而墻體標語相對固定,存留時間較長,在一定時期呢,對村民潛移默化的宣傳影響比較大。標語大體可以分為宣傳黨的政策方針、綜合治理、計劃生育、退耕還林、安全生產、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等方面。從語法學上看,新農村標語大多屬于短語,也有少數標語是詞;宣傳鼓勵類多為陳述語氣,而一些禁止告誡類的標語多為祈使語氣。新農村標語的一個特點就是語言比較精練,簡潔醒目、一目了然、瑯瑯上口,在修辭上最多見的就是對仗、頂真和回環等。新農村建設的標語或是其他標語中都很少使用標點符號,偶爾在兩句或多句標語中使用逗號隔開,但句尾均沒有使用句號的現象。有些祈使語氣強烈的標語有嘆號,形成祈使句,其中不難看出與語言學有著一定的關系。
二、標語中的語言學
由于農村的地域不同,標語的內容也會略有不同,比如在吉林省通化地區,由于林區較多,標語內容多側重護林防火和交通安全宣傳。新農村建設標語的書寫顏色基本多為白色,字體以黑體和宋體為主,也有的地區隨意書寫較多。多數書寫在村民屋舍的磚墻上或是制作成條幅懸掛在村部。在農村,有白色字粉刷在磚墻上,也有先用白粉打底,再書寫成紅色或黑色的字體,字體黑體比較多,也有些較隨意。這種更加醒目,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在內容上,有的地區側重交通、環保、林區防火;有的地區偏重計劃生育、新農村建設等。這與不同地區的現實情況和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吉林省通化地區林區面積大,護林防火任務重,地形也比較崎嶇,易發交通事故。因此,退耕還林,保護森林成為本地區的區域特點。從語法形式上看,有的地區標語多為短語,句子成分相對少一些;也有的地區標語短語比較少,句子成分相對較多一些。無論是短語少的還是多的,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字數少的標語相對簡介,易于直觀;字數多的標語一般也均是押韻形式,讀起來比較瑯瑯上口。也有的地區的標語在語料中有所差別,比如在禁止警告類的標語中,言語基本沒有任何的修飾。這些內容、手法、寫作形式都與當地的文化水準、書寫者的文字能力等有著一定的關系。比如在一些文化程度相對較高,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標語的內容和形式水平都相對較高,而一些地區發展程度較低,標語的內容也相對簡單,書寫形式也不是很規范。
三、標語中的美學與民俗
美學是探討美的規律、研究審美心理或審美經驗、研究人類的審美活動及其審美現象的學科。審美現象即是人類生活中一切美的現象,美的創造與欣賞,以及美育過程的種種現象。任何審美現象背后必須有一個更基礎的現象,那就是人類的審美活動。這個活動,既包括認識也包括情感和道德,審美經驗就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而藝術活動作為審美活動的一種特殊形態,也無非是心理活動、審美經驗的凝結。在新農村建設標語中,也有很多美學的成分存在于標語中,比如在一些地區書寫使用的藝術字體,還有的使用帶有顏色的字體等,都是美學的一種應用形式體現。民俗,就是世代相傳的民間生活習俗。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有些地區新農村建設標語中,也不乏一些民俗意象的體現。
四、結論
新農村建設標語作為一種傳統的宣傳形式,在新農村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標語的語言形式,也形成了固定的藝術形式。在某些地區,也存在著語氣生硬、書寫不美觀、語言不規范、文字不協調等弊端。但總體上看新農村建設標語可以表現出一個特定時代或是特殊時期重要內容的表現。內容比較好的新農村建設標語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比較規范,語言形式、書寫標準、字跡顏色等都比較協調,而且與村容村貌能夠達到融合統一。同時,新農村建設標語的最大特點就是言簡意賅,易于上口,雖然不同的標語、不同的環境會有所不同,但標語的內容均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