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教育功能是新時期博物館的核心功能,博物館與院校合作開展素質教育是核心功能中的首要任務。本文對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途徑和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博物館;院校;合作開展;素質教育;模式
社會教育功能是新時期博物館的核心功能,博物館與院校合作開展素質教育是核心功能中的首要任務,積極開展館校合作,搭建社會實踐和素質教育平臺,吸引更多的學生走進博物館,使博物館真正成為第二課堂,既是博物館的歷史使命,也是院校的共同責任。
一、博物館把學生作為社會教育主體的必要性
一是我國大中小學生總體數量龐大。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5年,在校小學生約1.1億人,在校中學生初中生約5832萬人,在校普通高中人約3197萬人,在校大學生約3700萬人,即我國在校學生約2.37億人。把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定位為素質教育的主體,是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最佳途徑,也是博物館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選擇。二是我國學生素質教育推進困難。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來,素質教育雖然成為國家教育的方針,但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創造能力弱的情況依然存在。三是國家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通過館校合作開展素質教育,使廣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館校共同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二、館校合作的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館校合作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共同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為國奉獻、為人民服務、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具備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德育為先的原則
館校合作以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為目標,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館校合作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培養能力的原則
館校合作以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為抓手,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
(四)全面發展的原則
通過館校合作,開展科普、身心健康、美育、勞動、安全、生命、國防、可持續發展等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五)三貼近的原則
館校合作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策劃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的展覽和活動,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館校合作的途徑
館校合作是博物館新時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青少年提供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和德育活動基地,是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加強理論研究、制定規劃、建立機制、加大投入是館校合作開展素質教育的四個必然途徑。
(一)加強館校合作研究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會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博物館要加強館校合作的理論研究,將素質教育作為重要研究課題,找到館校合作的切入點,研究大中小學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積極參與大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為素質教育的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
(二)編制館校合作規劃
博物館要編制具有可操作性的館校合作中長期規劃及年度實施方案。明確館校合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建設任務,確定館校合作范圍,制定館校合作具體工程或項目,明確館校合作投入資金和保障措施。博物館要積極參與并協助學校編制素質教育規劃或實施方案。
(三)建立館校合作機制
博物館每年召開一次館校合作聯席會議,研究合作開展素質教育的措施,協調解決館校合作存在的問題。院校也要把館校合作開展素質教育列入年度重要工作日程,建立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安排專人負責聯絡協調,為館校合作提供支持。
(四)加大館校合作投入
一是強化博物館社教部門的職能和人員配置,實施大部門管理制,把社教部門升格為社教中心,下設大學生部、高中生部、初中生部、小學生部、文創部、臨時展覽部等部門,細化分工、統籌聯動、匯集人才、充實崗位,中心及部門負責人競爭上崗。二是博物館爭取把社教中心(部門)外勤崗位納入事業單位公車參改人員范圍,定向保障社教工作公務用車補貼,確保市內外聯工作用車需要。三是博物館加大免費開放經費投入社教工作的比重,按照規劃及年度方案安排項目資金,逐年加大投入,做到項目跟著規劃走,經費跟著項目走,確保館校合作取得實效。四是院校要安排一定的經費,由社教部門和學校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共同開展課題研究或項目合作。
四、館校合作的模式
(一)建立館校合作交流平臺及論壇
館校依托互聯網,建立QQ群和微信群交流平臺,定期召開館校合作論壇,不定期舉辦素質教育講座,每年召開一次館校合作年會或聯誼會,每年匯編1—2期館校合作研究論文,共同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圍。
(二)聯合舉辦展覽及活動
館校圍繞素質教育開展德育教育工程、能力培養工程、美育教育工程、勞動教育工程等建設項目,聯合舉辦相關展覽及活動。一是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展覽,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如開展長征圖片專題展等。二是舉辦科普展覽,讓學生直觀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如共同舉辦傳統造紙展覽、民居圖片展等,并開展專題研究課題,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開展音樂、美術等培訓活動或比賽,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四是舉辦生產勞動技術展覽,讓學生了解生產勞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展覽和活動既可以在博物館,也可以進院校,博物館社教部門要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奉獻精神。
(三)建立基地
一是教學基地,博物館不僅要成為青少年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還要成為教學基地,館校實施“教育創新計劃”,開展教研聯合培養學生的“雙軌制教學”,依托博物館高職人才資源,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由博物館專業人才走進課堂,開展聯合教學。二是科研基地,館院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依托博物館的資源,發揮大學生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現代科技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設計出文創產品,運用知識產權限量發售,提升博物館和院校的創新能力,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博物館條例》(國務院令第659號)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
作者簡介:宋雪峰(1972-),男,漢族,本科,云南民族博物館館員,2000年以來主要承擔導講、教育和推廣等工作,先后深入350多個民族村鎮調研,為8000多人次導講,組織6萬多學生參觀云南民族博物館,對云南民族文化有較強的研究,對社會教育工作有較深的理解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