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欣
多年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哲學教育研究一向被教育界重視,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研究,并開闊了眼界,把所有相關的命題都進行了討論與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直接針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屬性和內涵,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指導理念,進一步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既立足現實,又具有前瞻超越性,為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實性和超越性的共存
馬克思主義從誕生開始,就深刻討論了歷史的發展,這對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決定性和雙重屬性有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來表示人類社會的發展,事實證明,人們必須先解決生存的問題,之后才能在政治、科學、哲學、軍事等方面有所發展。因為,唯有先解決衣、食、住、行等現實生存問題,即生活上的最基本的需要,才能有精力去做其他活動。但生產商不重視人的感情,認為人和動物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只有在普魯斯王國中的統治者們的政治和宗教活動下,人類才能得到所需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在舞臺上創造一場擁有精彩劇情和場景的表演,有這樣能力的人才能在西方教育下長期生存,因為大多數西方思想家認為人的本質為:精神與自我意識,他們努力想讓人類的精神可以超脫肉體的制約而對肉體進行支配。 對此來說,人們應該利用歷史提高思想覺悟,并通過思想活動指導自己。然而面對這種巨大張力的理論和現實,一旦被人類實踐活動釋放就有無比能量。如果此種思想向極端發展,則其不具有安全性和全面性,還會將人的精神凌駕于肉體之上,并處于萬物萬事之上。在此,馬克思主義的評價非常可觀,即唯心主義,一次也沒有給歷史任何世俗基礎。
二、中國人在實踐活動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依據
理論知識作為實踐的基礎,是從長久的實踐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精華,也是對總結出來的理論進行驗證的一種過程。中國人民對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做了檢驗,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從而推動中國歷史的進程。在回憶歷史的過程中,容易發現,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我們取得了偉大的功績,其還為隨后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要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實根基,就要足夠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未來真正的意義,就要用實踐中的“存在論”角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存在論的主旨表明,人存在對象性,且對象性是基于從事對象性活動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通過對象性活動,決定著人存在形式的社會化與自然化的統一,說明人可在思維、社會、自然等方面實現自由。近代中國,由于經濟文化的落后,資本主義發展不夠完善,民族資本主義面對西方各強國的強攻,也難以發展,中國主權被割分。但中國社會結構在不斷改善,中國人民用自身的思想文化在革命中獲得解放。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領域實行了改革制度,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在政治領域內也傳播依法治國的理念,慢慢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經濟也得到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簡明、準確、現實性和超越性的特點,要嚴格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哲懿.馬克思主義哲學現實性與超越性[J].科教導刊(下旬刊),2016(5).
[2]范 蓉.論現代西方實踐哲學的局限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超越性[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8):14-15.
[3]李君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若干問題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1).
[4]魯振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讀史中若干問題考察[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6(1).
[5]趙笑蕾.現實性與超越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雙重屬性[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