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科
【摘要】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中的基礎性科目,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積極作用,基于認知過程角度下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是設計針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展開,為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提供新的思路,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本文首先闡述了探究學習模式的內涵,其次,分析了探究問題設計原則,最后對探究問題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模式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205-02
一、前言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探究學習能力。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致使小學生在僵硬呆板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缺乏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難以培養數學思維和探究學習能力,對小學教學后續的數學學習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帶來負面影響。我將結合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基于認知過程角度下的小學數學探究設計與研究進行探究,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作出一定貢獻。
二、探究教學模式的內涵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問題探究以及合作學習等方式,對教學中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找出問題的本質,發現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這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國教育自我創新、自我改革的具體表現。在探究教學模式中,不僅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為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以及其他科目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1]。
三、探究問題設計的原則
1.問題表述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小學生數學探究問題的設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對于處在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心智發展不夠成熟、自控能力差,思維發展處于圖像發展階段,因此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應該設計相對簡單的問題,且問題提出的情境應是生動有趣,初步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探究思維,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為后續的探究學習奠定能力基礎和情緒基礎,例如,在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個鐘,通過觀察、討論,感悟時間“秒”,從而知道1分=60秒。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識和認知能力,學生已經形成挑戰意識和自我效能感,但自控能力以及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仍然較差,因此,教師不能將問題設置的過于簡單,對學生而言沒有挑戰性,亦不能將問題設置的過于復雜,這樣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實現自我效能感。所以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小學生設置難度適中的探究問題。
2.問題情境與小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
小學生喜歡游戲,對學生的認知程度教低,無法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和重要性。在進行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時,教師可以運用情景教學,將探究的問題融入到小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之中,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問題探究的熱情,使小學生明晰數學不僅存在課堂之上,而且生活中也處處有數學,進而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與意義。例如,《可能性》定義教學,將可能性與生活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猜測明天的天氣狀況,學生會回答出所有可能的結果,有陰天、晴天、下雨等情況,而每一種天氣都有機會發生,從而引出可能性定義。為小學生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奠定良好基礎[2]。
2.3將知識隱含在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
目前的數學探究教學中,教師為減少學生探究的時間會直接指導學生用固定知識點進行探究,這種做法束縛了學生探究思維的開拓,限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避免這種情況,教師應將知識隱含在數學問題的探究之中,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獨自思考的過程中,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將知識遷移到問題之中,潛移默化的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和了解程度,延長學生對知識的遺忘周期。例如,在學習“平行”這一知識點時,教師應先讓學生觀察火車軌道、滑梯邊緣的特點,從而發現“平行”的概念,而不是先講述“平行”的定義,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討論。
四、探究問題的應用研究
1.重視對小學生的引導的啟發
為達到讓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究的過程,教師應在一旁觀察傾聽,不干預學生探究,在學生探究遇到困難時,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播,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探究,以啟發性原則為主。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平行四邊形的具體形象,引導學生思考面積的求解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最后教師可對面積的求法進行總結講解[3]。
2.開放課堂,倡導合作研究
想要發揮小學數學探究學習的實際效果,教師就要改變僵硬的課堂教學模式,借鑒西方的教學方法,開放小學課堂,讓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或是理論學習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概括。與此同時,可以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交流探究結果,互相學習。例如,在教學“眾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每組人數在3-4人最佳,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讀題,理解題意,找出1、2、3、4、5、5、5、6、6、7、7、7、7、7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眾數”的概念。然后通過創設情景,將“眾數”與實際問題鏈接,如,班級要組織一次旅游,但是哪一個月份最好呢?由學生進行討論、投票,選出票數最多的月份,加深學生對“眾數”的理解,明確“眾數”的實際含義。
結語:綜上所述,數學探究教學對小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數學思維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應該重視探究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際應用。探究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小學的認知能力、問題情景要與小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將知識隱含在問題解決當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形成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魏雪峰,崔光佐,徐連榮.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08:101-107.
[2]汪奇.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108-109+111.
[3]王朝國.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好家長,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