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陳春暉 重慶市合川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代俊華
教師發展
省域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專業素養調查研究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陳春暉 重慶市合川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代俊華
教師的專業素養由專業技能、專業情意和專業自我發展意識等內容構成。本文對重慶市農村初中英語教師進行聽課和訪談,發掘他們在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初中英語教師;專業素養;現狀與思考
專業技能是指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專業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教育理論知識、學科知識、通識知識、前瞻性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葉瀾2004)。初中英語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指對初中英語學科“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和“做得怎樣”的知曉與達成度。
專業情意是指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葉瀾 2004)。初中英語教師的專業情意是指對初中英語教學價值和意義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理想教學效果的思想境界。
專業發展意識是指教師為了獲得自身專業發展而自覺調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與行為的意識,即教師對自身發展的反省認知(葉瀾 2004)。初中英語教師專業自我發展意識是指對英語學科前沿文化有追求的自覺性,具備終身發展的意識,成為一個“自我學習引導者”,以適應英語教學工作發展的需要。
我市部分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存在片面的理解,沒有理解新課標的真正內涵。有的教師忽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而熱衷于搞形式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的教師對課文關鍵單詞和句型的處理不到位,導致學生消化不良,難以有效表達,學生對所學知識似懂非懂,長此以往,問題積少成多,積重難返;有的教師未等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綜合運用型任務,如編對話、寫作等。新課標提出了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方面的目標,其中最基礎的是語言知識,沒有對語言知識的熟練掌握,培養語言技能及語言運用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話。
我市部分農村初中英語教師語言能力較差,其中英語聽力和口語是廣大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們面臨的最大困難。由于自身的英語聽說能力差,教師課堂上幾乎不能開口說英語,更不能用英語組織教學。他們大多依靠傳統的翻譯法教學,課堂上你講我聽,你說我記,死學一本教科書的情形非常普遍。
我市部分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對跨文化交際知識了解甚少,缺乏對學生異國文化的培養,沒有意識到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最終的目的是交流,忽略了英語和母語之間在文化上的差別,也忽略了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這可能是由于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原本就“先天不足”,進入大學后又往往重視各類過級考試,忽視理論課程的學習,不可避免地其跨文化交際素養較低,難以鑒別中外文化異同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市部分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教育科研意識淡薄、專業化研究不足,只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重視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等教學常規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搞教育科研,甚至把教育科研與課堂教學對立起來。不少教師每學期的教學總結流于形式,教學論文的寫作也是敷衍了事。他們缺乏發現問題、確定課題的能力,缺乏查閱和整理文獻資料的能力,缺乏通過觀察、調查、訪問、實驗等方法收集資料、分析數據的能力,缺乏批判性反思與自我發展能力,更不用說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我市部分農村初中英語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缺乏對教材的處理能力。至于為什么要教這些、為什么要這么教、怎樣教更好,他們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成了游離于教學過程之外的被動旁觀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門的各項要求的機械執行者,成了教研部門提供的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成了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他們的教育教學活動的自主權受到了限制。
農村初中英語教師首先應樹立課標意識,對課標要求了然于胸;同時要熟悉教材,明白所使用的教材在哪些方面沒能落實好課標的要求,做到及時補充。例如:對比列出未在所教教材中出現的課標詞匯;梳理不同年級的基礎知識、語法項目等,而后進行有階段、有節奏的教學;結合課標功能意念項目表和話題項目表進行交際強化訓練等。教師自己擁有了完整清晰的“知識網絡圖”,才能培養學生系統的知識梳理能力,處理解決具體問題時才能得心應手。最后,每一年的考試說明都會出現微調,需要教師在教學和復習中特別關注。
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究部門、教育培訓部門等要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了解重慶市農村初中英語教師的實際工作現狀和培訓需求,從而確定培訓的內容和措施,提高培訓工作的實效性。比如,充分利用市內資源,發揮高校專家、研究員、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的輻射引領作用,采取“送教下鄉”“交流學習”的工作舉措和“一課五研”的工作模式,即“磨課”“診課”“推門課”“觀摩展示課”,以及“學后展示課”,提升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
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種語言都具有社會性,其產生、發展都離不開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群體、客觀社會環境和特定的文化背景。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有益于學習者了解異國文化、增強語感、促進學習者對英語的理解和掌握(張宏麗 2017)。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應體驗跨文化語境,自覺學習和了解西方國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現的新動向,不斷更新知識,提升自身的知識層次,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盡量多看英文原版電影,多聽英語廣播、英語故事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講座。各學校英語教研組可開展英語課外閱讀等活動,盡可能營造一個學英語、講英語、用英語的群落,以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校本教研就是以學校為基礎的教學研究,它是“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的一種以學校為本位的教學研究(鄭曉蕙,陳曦樂2017)。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應多參與校本教研,找準定位,以課程實施和推進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解決問題為研究目的,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開發豐富多彩的英語課程資源,創造性地對課程資源加以整合,做到用科研來指導教學,從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關于教師創新能力,有研究者提出是指教師在現代教育觀的指導下,能進行教育教學探索和科研實踐活動,從而創造出符合教育規律且能產生積極效益的新理論、新方法的能力,它是教師專業素質的核心。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只有樹立課改信心,形成正確的課程觀、學生觀、事業觀,克服職業倦怠,建立對英語教育的情感依戀,英語教師才能形成自身專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才能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產生專業認同感和投入感,才能致力于提高專業素質水平與專業服務水準,并長期保持專業發展的自覺狀態,萌生自主創新意識。
葉瀾. 2004.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張宏麗. 2017. 聚焦核心專業素養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培養[J]. 基礎外語教育(2):42-46.
鄭曉蕙,陳曦樂. 2017. 基于職前教師TPACK發展的課程建設[J].課程(6):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