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瓊,許文華,盛紅宇,楊思源
(新疆昌吉州人民醫院心內科,新疆昌吉831100)
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臨床療效觀察
王其瓊,許文華,盛紅宇,楊思源
(新疆昌吉州人民醫院心內科,新疆昌吉831100)
目的探究應用射頻消融術(RFCA)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病例資料實施回顧性分析,分析射頻治療術成功率和復發率。結果治療后半年對全部患者進行隨訪,一次治療成功率為97.12%(101/104),復發率為3.96%(4/101)。結論運用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具有較好的一次治療效果,治療過程安全性好,做好消融治療能量強度和持續時間控制,能取得較好臨床效果,適宜推廣運用。
射頻消融術;快速心率失常;臨床療效射頻消融術從1987年開始臨床應用,隨著其操作技術日臻成熟,正逐步成為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選方法[1]。本院心血管內科在2012年6月~2015年6月間,針對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實施了射頻消融治療,取得了較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新疆昌吉州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共針對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實施了射頻消融治療,其中男56例,女48例,年齡12~87歲,平均(41.25±14.71)歲。其中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患者34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患者(AVRT)22例,房性心動過速(房速)患者13例,心房撲動(房撲)患者6例,心房顫動(房顫)患者7例,室性心動過速(室速)患者8例,頻發室性早搏患者(室早)患者14例。全部患者均具有快速心率失常臨床癥狀反復發作報告,且具有心電圖,動態心電圖,以及經食道心電生理檢查等臨床結果加以佐證,符合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
1.2 治療方法
1.2.1 基礎性電生理指標檢查通過皮膚穿刺方法,在患者的右側股靜脈和左側鎖骨下靜脈,或者是右側頸內靜脈中插入電極導管,在此基礎上,同步動態記錄患者的高位右房(HRA)、希氏束(HBE)、冠狀靜脈竇(CS)電圖,以及體表心電圖等生理檢查結果。同時借由HRA和右室心尖部的合并性程控刺激,完成電生理指標檢查,并以此確定患者的心動過速類型,以及射頻消融治療的靶點設置方案。
1.2.2 旁道標測以及消融治療針對患者的左側旁道通過CS標測的方法確定其大致位置,之后通過患者的右股動脈實施插管,并將插管深度延伸到患者左心室二尖瓣環形標測消融旁道位置。對于患者的右側旁道,可以通過患者的股靜脈實施插管,并將插管深度延伸至三尖瓣環形右房側點位實施消融治療過程。在現有的治療技術發展條件下,左側旁道的放電功率強度為25.00~35.00W,右側旁道的放電功率為15.00~50.00W。治療過程中首次放電環節的持續時間是10.00 s,針對有效手術靶點的持續放電時間應當控制在30.00 s~60.00 s之間。RFCA治療的成功標準是旁道完全阻斷。
1.2.3 AVMRT慢徑消融治療方法確定患者的房室結(AVN)雙徑,以及AVNRT誘發區所在點位,在HBE和CS端口之間找尋A波數值水平小于V波數值水平,且未出現H波的手術靶點,實施放電消融治療,將每次放電消融治療過程中的功率強度控制的15.00~30.00W之間,并將放電治療過程的持續時間控制在15.00~30.00 s之間,以患者出現交界性心律現象為有效放電治療的判斷指征,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持續時間為180.00s的鞏固治療過程。RFCA治療終點的判斷指征是:AVN雙徑完全消失,不存在再次誘發AVNRT的因素或者是手術治療過程中未誘發AVNRT,并且在術后患者靜脈滴注異丙腎上腺素過程中依然不能實現誘發。
1.2.4 房速通過患者的右股靜脈,將大頭電極置入患者的右心房中,通過移動標測的方法,將患者右心房中的最早激動點確定為消融手術治療靶點。放電治療的功率參數控制范圍是25.00~50.00W,首次放電治療環節的持續時間為10.00 s,而針對有效手術治療靶點施加的持續放電時間應當控制在30.00~60.00 s。當患者在射頻消融放電治療過程中心動過速癥狀終止,且在針對患者心房組織實施重復刺激過程中不會導致患者再次出現房速癥狀,即視為RFCA治療取得預期效果。
1.3 臨床評價指標在患者治療半年后,采用調查隨訪方式,統計患者的一次治療成功率和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后半年開始對全部患者進行隨訪,一次治療成功率為97.12%(101/104),復發率為3.96%(4/101)。
本院心血管內科在2012年6月~2015年6月間,針對來院治療的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實施了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全部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97.12%(101/104),通過在患者治療后半年實施電話隨訪和來院復查,統計出患者的復發率為3.96%(4/101)。本院在本次研究中獲取的治療成功率稍高于以往研究文獻的報道結論,其出現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早期性RFCA患者未被納入研究范圍,另一部分在于部分患者的治療后隨訪調查時間比較短暫。
現階段,射頻消融術(RFCA)已經成為心血內科臨床中徹底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最佳手段[2]。而在射頻消融手術實施過程中,保證標測定位的精確性是確保旁道消融治療過程順利實現預期治療效果的關鍵保證手段。由于患者的左側旁道中存在冠狀竇電極作為指引路標,因而針對患者左側旁道實施的消融中治療通常比較容易成功[3]。針對這類患者,可以運用大頭電極經由患者心室組織的方式實施逆行二尖瓣標測,全部患者的心內電圖檢查臨床指征是大A波小V波,或者是大A波大V波,本次研究中,借由這一途徑開展射頻消融治療的全部患者均順利取得預期治療效果,證實這一治療實施方法可以被認定為常規治療方法的有效補充和支持,其臨床生理機制,可能與左側旁道的行走方向特征,以及心房心室環形生理結構之間的夾角現象有關。上述夾角現象,導致在心房和心室的插入端點位分別借由不同的角度實現心房心室結構與周邊心肌組織之間的連接,致使旁道部分的行程被逐步延長,因而心房和心室插入端,在二尖瓣環形部分實際形成的投影,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斜向距離,并以此保證射頻消融治療環節在實施過程中的特性。
對于患者的右側旁道部分而言,其在開展消融手術治療點設置過程中的主要難點,在于右側旁道結構內部不存在明確的消融治療參照物,因而在大頭電極插入患者右側旁道后,往往難以實現對三尖瓣環形結構的有效靠貼,其實際治療操作過程中的穩定性水平較差,而在采用電極加硬處理,并將電極頭部點位彎曲成倒U型的技術處理方式,保證電極在實際插入之后能夠穩定倒貼到三尖瓣環形房側之上,借此增加消融治療電極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的狀態穩定性[4-5]。
RFCA改良房室結慢徑是臨床中實現AVNRT根治目標的最佳手段,借助對慢徑傳導功能施加阻斷作用,同時保持快徑的傳導功能,能夠有效阻斷AVNRT的折返環結構,從而逐步實現針對快速心率失常疾病的徹底治療目標,并以此充分保證AV的傳導功能不受影響[6-7]。在采用下位時間遞增法開展具體治療過程中,通常能夠獲取簡潔便利的控制特征,以及充分的安全性。手術過程中,應當選取具備小A波大V波,且中間不存在希氏束電圖的區域作為射頻消融治療的實施靶點,并且在患者處于竇性心律條件下實施放電過程,借由時間間斷調節的方式逐步遞增射頻消融治療過程中的功率強度(15.00~25.00W),并且在治療過程中,保證連接插入電極的消融導管不發生位置移動現象,將患者出現交界性心律作為治療成功的判斷指征,并且將患者不再誘發SVT作為射頻消融治療過程的終點[8]。
綜上所述,運用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具有較好的一次治療效果,治療過程安全性好,做好消融治療能量強度和持續時間控制,能取得較好臨床效果,適宜推廣運用。
[1]陽運強.射頻消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臨床應用[J].西部醫學,2012,24(3):520-521.
[2]孫愛嬌,辜和平,宋德明,等.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9):1380-1383.
[3]任寅,朱莉,阮中寶,等.射頻消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療效及安全性[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9,18(5):480-482.
[4]劉云黎.護理干預對經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患兒116例的療效分析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0): 1545-1547.
[5]白英華,王智勇,李銀光,等.射頻消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7,39(1):40-41.
[6]劉寶東,劉磊,李巖,等.射頻消融治療100例肺部腫瘤的遠期療效[J].中國肺癌雜志,2011,14(4):335-339.
[7]王春華,尹玉華,劉莉,等.172例原發性肝癌行射頻消融治療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36):4-6.
[8]李志軍,鐘薇.化療栓塞術聯合射頻消融治療肝癌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