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敏,雷向凱,謝小莉
(寧夏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內一科,寧夏銀川750011)
神經肌電圖對特發性面癱臨床及預后評估的探討
霍敏,雷向凱,謝小莉
(寧夏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內一科,寧夏銀川750011)
目的分析神經肌電圖的手段對特發性面癱患者的臨床診斷效果和預后評估的效果。方法使用神經肌電圖的手段對50例已經確診為特發性面癱的患者進行臨床檢測,并將檢測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患者患側面部神經運動傳導潛伏期會延長,波幅會降低,和自身健側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所有患者在經過為期3個月的治療后均完全康復,無任何并發癥出現。結論使用神經肌電圖的手段對特發性面癱患者進行臨床診斷能夠明顯提升其診斷效果,并且有著較強的預后評估作用,能夠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有著很高臨床應用價值。
神經肌電圖;特發性面癱;臨床及預后;評估探討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被稱為特發性面癱,是臨床非常多發和常見的一種疾病。雖然特發性面癱患者在臨床發病的過程中并不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但由于面部是最多時間暴露的一個部位,因此會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1]。目前在對特發性面癱患者進行臨床診斷的過程中,神經肌電圖是近些年來開始得到較快較好發展的一種診斷方法,也是無創客觀的評價手段,在臨床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2]。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神經肌電圖對特發性面癱臨床及預后評估實際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收集寧夏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收治的特發性面癱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23~46歲,平均(29.63±6.43)歲。病程1~30 d之間,平均(16.32±3.54)d。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患者,并且已經得到確診。在臨床發病的過程中,均為一側面部表情肌肉全部或是部分癱瘓,并且沒有出現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的癥狀和體征,對其實施頭部的CT檢查后發現沒有顱內病變。需要排除由于腫瘤、外傷、腮腺疾病等造成的面癱,并需要排除在發病過程中合并有心臟、肝臟或是腎臟等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神經肌電圖的手段對其進行診斷。本次研究中使用肌電誘發電位儀診斷。
1.2.1 肌電圖檢查方法對患者實施肌電圖檢查過程中,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需要將室內溫度調整到23℃左右,并讓患者皮膚溫度保持在30℃左右,在此時患者需要清醒和安靜的平臥在檢查床上,雙眼微閉,放松全身,對其面部神經各支支配的肌肉進行針電極肌電圖的檢查。同時使用同芯圓針分別的插入患者額肌、口輪匝肌以及眼輪匝肌的肌腹中,并觀察插入電位和肌肉松弛過程中的自發電位以及輕用力時運動電位的時限、波幅、波形以及最大用力收縮過程中的募集電位。首先需要對健側電位進行測量,然后對患側電位測量,將兩側的電位進行對比和分析。
1.2.2 神經電圖檢查方法本次研究中的神經電圖檢驗需要使用表面電極測定的方式完成。將接地電極連接到患者一側外部,記錄電極為表面的皮膚電極,在眼輪匝肌、口輪匝肌以及額肌位置進行放置。刺激電極放置在耳前方即面部神經出莖乳孔的相應位置。將刺激頻率設置為每秒1次,波寬設置為0.2ms,刺激的強度最初為0mA,逐漸的將其進行提升,直到誘發患者肌電動作的電位出現最高波幅。在此時需要對患者健側面神經誘發電位起始位置的潛伏期和M波波幅,根據潛伏期和刺激點到記錄點距離的比值計算出傳導速度,首先測量健側的速度,然后測量患側的速度。
1.3 療效評價標準通過使用實驗室正常參考值對患者的神經肌電圖進行評價。在異常程度上,若面神經傳導速度相比正常值減少20%,表示輕度減緩,20%~50%為中度減緩,50%以上為重度減緩。另外也需對患者患側面神經誘發電位的波幅下降比進行計算。在病情分度上,輕度患者為M波幅下降低于70%,NCV正常或輕度減緩,EMG正常或是極少自發電位發放。中度患者為M波幅下降在70%~90%之間,NCV中度減緩,EMG呈現出部分神經元損害。重度患者為M波電位下降超過90%甚至完全消失,NCV波幅引不出,EMG出現了大量的纖顫正相電位完全神經源性的損害。
1.4 統計學方法通過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顯示,患者患側面部神經運動傳導潛伏期會延長,本次研究中波幅由(6.36±2.56)mV降低至(1.36± 0.63)mV,和自身健側神經運動傳導潛伏期(3.53±0.23)ms以及波幅(5.36±0.69)mV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所有患者在經過為期3個月的治療后均同時完全康復,治療有效率100%,無任何并發癥出現,并發癥發生率0%。另通過對患者的預后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病情分度和預后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特發性面癱即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被稱為面神經炎,主要指的是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的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3]。特發性面癱以20~40歲之間的男性最為多見,一般會在面部的一側發病,雙側發病患者非常罕見。特發性面癱的發病率較高,雖然其預后較好,也并不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危害,但由于面部是日常暴露的身體部位,因此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4]。而對特發性面癱患者進行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諸多的研究顯示,使用神經肌電圖能夠對特發性面癱患者的臨床和預后起到非常好的診斷效果。神經肌電圖是根據解剖學原理以及神經電生理特性的檢測方法,對患者周圍神經肌肉的功能和狀態可起到非常好的臨床診斷效果[5]。通過對患者面部神經傳導速度及其波幅進行詳細的診斷和分析,能夠判斷患者臨床癥狀是脫髓鞘病變還是軸索損傷,因此對面部神經病變可以提供定量指標。若患者面部神經發生了缺氧和缺血的癥狀,使用神經肌電圖就能夠起到較為完善的診斷效果,檢查結果顯示為神經傳導阻滯、神經傳導速度減緩和末端潛伏期延長[6]。正是由于這種特點,使用神經肌電圖的手段可以對特發性面癱患者起到非常優秀的臨床診斷效果[7-9]。而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神經肌電圖檢查也可以指導治療,準確的判斷出預后情況。在臨床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
在本次研究中也能夠說明神經肌電圖的診斷效果和預后效果。本次研究中使用神經肌電圖的手段對本院50例已經確診為特發性面癱的患者進行臨床檢測,通過本次研究顯示,患者患側面部神經運動傳導潛伏期會延長,波幅會降低,和自身健側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所有患者在經過為期3個月的治療后均完全康復,無任何并發癥出現。而通過對患者的預后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病情分度和預后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綜上所述,在目前對特發性面癱患者進行臨床診斷的過程中,使用神經肌電圖的手段能夠取得較好的診斷效果。神經肌電圖一方面能夠對神經損害的范圍、程度進行觀察和判斷,也可以準確的分析出患者的預后情況,對臨床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有著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曹文繪.神經肌電圖在特發性面癱治療與預后的評估及護理方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 (45):226-227.
[2]孫毓,李偉,張志剛,等.電針分型預測結合面神經肌電圖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80例[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21-23.
[3]李常度,黃信勇,楊娟娟,等.面癱神經損傷定位和治療方法選擇相關關系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4,24(1): 7-9.
[4]薛維華,趙偉娥,李梅,等.扶正循經平刺配合藥物治療Hunt面癱4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2,34(3):398-401.
[5]黃渭清,方薛泉,王春虎,等.吻合血管或吻合血管及神經的游離小肌肉移植實驗及臨床意義[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 2008,14(4):236-239.
[6]包正軍,曾國華.重度神經損害的特發性面癱42例臨床與神經電生理分析[J].癲癎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11,10(2): 75-78.
[7]羅苑媚,陶加平,曹雪梅,等.肌電圖在急性面癱的診斷與療效判定價值的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1,23(3):16-17, 19.
[8]羅宇,黎佳,向學風,等.重度神經損害特發性面癱的臨床與神經電生理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7): 12.
[9]彭烈標,譚峰.140例運動神經元病患者胸鎖乳突肌肌電圖的特征[J].當代醫學,2012,18(18):65-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