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若鋒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增城中學,511300)
美國中小學學生體育學習內容要點
——赴美教育訪問與學習感受之三
鄧若鋒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增城中學,511300)
到美國之前,筆者多次聽取國內專家和美國學者的專題報告,對美國體育課程教學有一定的認識。到美國后,觀摩和參與體育教學活動,與體育教師、校長、學區總監、體育教育教學專家進行交流與對話后,形成了對美國體育課程教學新的認知,現將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歸因分析,給廣大同仁介紹美國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
(一)現象
現象1:興趣培養重于一切
由于美國的法律要求、教育資源等規定,中小學校每個教學班的人數必須控制在30名學生以內,而現實情況是大多在20名學生左右。小學的K-5年級的教學中,很少有超過20名學生的現象,小學采用固定行政班制,學生在自己班的課室內進行教學活動,體育課則需要到“體育課室(室內體育館)”或在室外運動場中進行。在筆者走訪的幾所小學中,通過校園考察、看課觀摩、交流討論,深深地感受到美國體育課程的教學活動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參與身體運動的興趣,將國家體育課程標準具體化,并針對小學生如何具備“physically literate individual(有體育素養的人)”要求,在完成小學階段教育時,達到體育課程標準的目標。因此,不管是K年級的體育教學活動,還是5年級的體育教學活動,都以培養學生的身體運動興趣為核心和主線。
對于培養小學生參與身體運動的興趣,一個學區總監說:“我們的小學體育教學寧可培養98位普通學生的運動興趣,也不愿意培養2名有運動天才的競技運動項目冠軍。”由此可見,參與身體運動的興趣培養重于一切。
現象2:符號概念植入游戲
在林德爾學校(L y n n d a l e Elementary)的小學一年級體育課中,教師先講一個“動作概念”,并出示其“動作名稱(單詞)”,讓學生大聲說其“名稱”,同時做該動作的相關身體練習,待大部分學生能完成該動作之后,將該動作植入“Play(游戲)”中進行身體練習活動(見圖1),讓學生在快樂的“play”活動中應用該動作,由此展示自己身體運動能力。隨后在與其學校體育教師和校長交流時得知,他們在培養小學生參與身體運動興趣時,非常注重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從學生最基礎的身體動作概念學習入手,將“位移動作”概念:走、跑、跳、攀、爬、鉆等身體動作符號;“徒手動作”概念:直立、手臂側平舉、斜上舉、斜下舉、各種手型與步型、平衡、屈體、伸展、搖擺、滾動、團身、體轉、扭轉等身體動作符號;“器械動作”概念:借助一定的器械才能完成的動作概念,如,接球、踢球、運球、用器械擊球、胸前傳球、墊球、支撐、懸垂、引體、擺動等身體動作符號,植入趣味性游戲中,讓學生認識和理解身體動作的概念,特別是需要將“動作符號”的名稱概念與其身體練習同時呈現,讓學生在身體練習中認識和理解其動作符號的概念。

圖1 小學一年級學生在進行基本身體動作符號學習
現象3:練習行為嚴格規范
在實施體育課程的課堂教學、課外拓展中,所有的學校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的行為都非常重視,并進行嚴格規范的控制。在瑟斯頓鎮學校(Thurston County School)看到一年級的學生在體育課的游戲中,按教師的要求,在游戲規則之下,堅守在自己活動的區域,不超越半步。在小學三年級的“舞蹈”練習中,教師對學生聽講解、看示范的認知行為活動要求到位,學生應嚴格按照每個動作的要求進行身體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還應特別注重學生的動作表現力和表情。在一堂五年級的體育課中,發現由學生自己填寫的“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記錄單”,是記錄學生自己與體育課堂教學行為要求不相符合的事件。如,沒有穿運動服的理由、不能參與學習活動(見習)的原因、與其他學生發生矛盾的現象、去“洗手間”的時間與“有沒有洗手”等,將各種身體練習行為和健康行為進行嚴格控制。
(二)歸因
小學階段體育學習的“符號”是指從身體動作到動作技能的“動作符號學習”階段,是以身體動作作為符號來構成身體練習的基本單位,并表達身體練習的存在。美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是從“學前準備期(Kindergarten)開始到高中的十二年級。在小學階段的“K-5年級”的體育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參與身體運動興趣是核心,為此,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學生身體動作發展角度切入,選擇和設計直立、走、跑、跳、攀等身體動作符號,將這些身體動作符號作為最基本的體育學習動作概念,植入趣味性游戲之中,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到小學的中、高年級再選擇和設計體操和舞蹈等運動項目內容,進行相應的運動邏輯學習,最后讓學生在不同環境的身體運動中,能夠準確地表現自己的運動技能。這是遵循人的生長發展的基本法則,將人先天遺傳的身體運動需要的本能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體育教學活動進行強化,轉化成進行身體練習的學習動因,進而形成參與身體運動的興趣。這是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通過動作符號的動作概念學習,將學生身體運動的本能需要內化在身體練習行為、運動認知、心理感受中,在不斷重復的身體練習和不同身體動作完成的成功體驗中,形成了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正是這種身體練習體驗,導致了學生參與身體運動興趣的形成,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體育學習動力因素。
(三)啟示
1.小學階段的體育課程教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參與身體運動的興趣,采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體育學習內容,將學生的先天身體運動本能需要轉化成積極參與體育學習的動因,進而形成良好的參與身體運動興趣。
2.小學階段的體育課程學習內容選擇和設計,需要從動作概念學習入手,將基本的動作符號作為學習內容,將動作符號與對應的身體練習協同配合,形成體育學習的基本身體動作概念。
3.在身體動作符號的基本概念學習基礎上,需要與體操和舞蹈等項目相聯系,讓學生理解身體運動的運動邏輯,形成相應的運動技能,并在不同的身體運動環境中表現自己的身體運動能力,以內化對體育學習意義的理解。
(一)現象
現象1:技能掌握貫穿體能
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中,其學科課程教學從初中開始就試行學分制,體育課程教學也是如此。學生依據學校課程方案,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育學習基礎,選擇適合于自己的體育課程學習內容,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其中有“play”、“fitness”、“sports”、“health”的內容,一般來講,“play”、“fitness”的內容是以“短課(一般是25~30mi n)”的課型出現,“sports”內容中多數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內容,以“長課(一般是80~90min)”的課型出現。不管是短課還是長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將學生的體能發展與運動技能學習相結合。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特別關注運動技能形成與體能強化的關系,需要對體能強化過程進行相應的記錄,以利于及時了解學生體能的變化。
現象2:運動邏輯融入項目
在觀察初中(五年級至八年級)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學內容大多是“play”和“sports”的運動項目,盡管有“fitness”的學習內容,也盡量融入競技運動項目中(見圖2)。

圖2 初中學生在進行手球項目學習
通過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邏輯關系體驗,讓學生能把戰略和戰術應用于改良后的身體運動中,在各種環境中展示自己的運動技能,能設計和實施促進身體發展的健身計劃,自主選擇參與適宜的身體運動形式,與同伴合作,關注和接受身體運動中的個體差異并表現出包容性行為,從中感受參與身體運動的快樂,培養學生成為“physically literate individual(有體育素養的人)”。
在交流過程中發現,通過各種競技運動項目來進行運動邏輯學習的內容有:一是空間認知能力,判斷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順時針與逆時針,低、中與高,大與小,遠與近等;二是運動邏輯順序,如何進行身體運動,在控制的環境下與各種動作技能相適應的快與慢、加速與保持,用力的大與小,緊張與放松,如何跨越、如何滾翻、如何躲閃、如何緩沖、如何進行體力分配等;三是身體運動關系,在控制的環境下與各種基本技能相適應的團身、伸展、體轉、對稱與不對稱,越過與穿過、上與下、遠與近、前與后,帶領與跟隨、競爭與配合等。
現象3:學習認知寬松有序
筆者所看到的所有初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體育學習認知活動,顯現自由寬松、井然有序。在梅里爾中學(Merrill Middle School)初中學生的“Play”教學活動中,教師提供一定的規則,在此前提下,讓學生按照身體運動的邏輯關系,針對當前的運動場地環境,盡情地拓展自身的身體運動空間,形成自由寬松的體育學習認知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并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運動技能應用的拓展。在體育課室內,筆者發現了學生在體育課進行的體育學習拓展學習成果,即將學生團隊和小組進行的身體運動練習過程體驗進行描述和總結(見圖3)。

圖3 初中生的體育學習課后拓展
(二)歸因
初中階段體育學習的“邏輯”是指從動作技能到運動技能的“運動邏輯學習”階段,是將運動技能學習按照一定身體運動的邏輯關系,進行反復的身體練習形成某一運動技能,并呈現這一運動技能的運動邏輯關系。如,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的學習。在小學階段的體育課程學習基礎上,隨著學生身心發展的加速,到了初中階段,學生從11歲左右開始進入了認知發展的高速發展階段,他們能夠處理抽象概念、解決問題和仔細考慮他們在未來要做什么,開始進行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性思維活動。為此,美國國家體育課程標準中,重視初中階段的運動技能形成與應用,讓學生在不同的身體運動環境中能較好地展示和表現自己的運動技能能力。在此前提下,其課程教學過程,關注學生運動邏輯的學習,讓學生在“play”、“fitness”、“sports”、“health”學習內容中,注重身體運動的邏輯關系,通過不同身體動作符號學習,形成動作技能,進而按照一定的運動邏輯關系,形成符合身體運動環境需要的運動技能,并應用于不同的身體運動環境中。
(三)啟示
1.初中體育課程教學的目的是提升學生進行身體運動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能夠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環境要求進行運動技能學習。
2.初中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選擇和設計要從基本的身體運動邏輯關系入手,將運動邏輯關系與具體運動技能學習相聯系,在運動技能學習中注意運動邏輯關系,將不同身體運動的邏輯順序,在不同環境中進行應用。
3.運動邏輯的基礎是動作符號學習,只有掌握了相應的基于身體動作的動作技能,才能按照身體運動的邏輯關系進行身體練習形成運動技能,并應用于不同環境的身體運動中。
(一)現象
現象1:形成終身學習習慣
美國2013年版體育課程標準的5個目標表述為:目標1,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 physically literate individual)能在各種環境的身體運動中展示和表現自己的運動技能;目標2,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能應用一定的身體運動概念、健身原理、運動競賽規則和戰術,在不同環境的身體運動中展示與表現自己的運動技能;目標3,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能運用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以實現和保持身體運動的生活方式來增進健康水平(health-enhancing level);目標4,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能表現出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社會行為;目標5,具備體育素養的個體能認識到身體運動對健康、快樂、挑戰、自我表現和社會交往的價值[1]。其核心就是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終身體育學習習慣。
現象2:意義理解融入實操
在埃弗雷特高中(Everett High School)的體育課中看到,教師在課前出示熱身運動的內容與要求,學生來到體育課室后,自主地按照要求進行熱身運動。學生的熱身運動形式和方法,有小組合作的,有2名學生一起練習的,也有1名學生練習的。學生應用所掌握的“Play”、“Fitness”、“Sports”、“Health”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熱身運動練習。在貝爾維尤基督學校(Bellevue Christian School)進行的“Fitness”教學中(見圖4),學生按照自己與教師共同制訂的健身方案,針對自己的身體形態特點和體能狀況進行身體練習,并在身體練習中感受自己表現和展示運動能力的良好心理感受。在愛德蒙茲伍德韋高中(Edmonds-Woodway High School)的體育課中,學生在探討如何利用長跑來提高心臟功能的課題。

圖4 高中生在進行“Fitness”內容學習
現象3:練習感受積極深刻
筆者所看到的美國學校體育教學,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在學生體育學習的身體練習初期,感知、注意和記憶都顯得緊張的情況下,通過耐心指導與幫扶,盡力改變學生身體肌肉比較僵硬的狀態,促使其順利完成身體動作練習,進而促進其身體練習的心理感受深刻。在不同的身體動作練習中,盡量使學生獲得練習的成功,隨著學生獲得身體練習成功的次數增加,積極的心理感受就會得到強化。為使體育課程學習的心理感受深刻,學校與家庭和社區進行很好的配合,讓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家庭和社區的身體運動實踐中進行展示和表現。筆者在參與特文福爾斯中學(Twin Falls Middle School)體育課教學后,深深感受到了學生身體練習后的良好心理感受。
(二)歸因
高中階段體育學習的“意義”是指從運動技能到應用技能的“應用意義學習”階段,是在掌握了某種運動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應用實踐,從中領悟其運動技能對于自身生命發展的意義。體育課程教學是以運動技能學習為主線和載體,學生運動技能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受實踐機會、鼓勵、指導、個體互動、運動任務和環境的影響。運動技能能力發展的起始階段在5~7歲,學生能接觸并體驗(explore and experiment)各種環境中的身體練習。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便開始在復雜的身體運動環境中嘗試應用自身已有的運動技能。到了中學,開始進入運動技能的應用階段,學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身體運動做出選擇。高中時期,運動技能能力的發展日益變得個性化,基于興趣、參與機會、動機和天賦,學生開始關注自己運動技能能力的提高[2]。高中體育課程教學要求學生具有制訂和實施個體健身計劃的能力;能用2種或更多的運動項目展示自己的運動技能;能理解成功參與體育活動的核心概念,在體育活動培養負責任的行為;能參與滿足自我表現、挑戰、社交和快樂需要的體育活動。
(三)啟示
1.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認識和理解體育學習對自身生命發展的意義,進而形成良好的參與身體運動習慣。
2.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選擇和設計要從實際應用意義理解入手,將所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應用到具體的健身運動、競技比賽和身體娛樂中。注重學生“強化體能”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形成和掌握,讓學生在強化自己體能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
3.學生體育學習的應用意義理解是運動邏輯學習和動作符號學習,只有掌握了相應的運動技能,才能按照健身、競技和娛樂的實際需要形成應用技能,進而形成終身體育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研協作基地資助項目“課堂教學改革科研基地”(編號:14XZ19)階段性成果]
[1]Couturier,L.,Chepko,S.,& Holt,S. 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Physical Education[M].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2014.
[2]Lyyra,N.,Leskinen,E.,& Heikinaro-Johansson,P. Factorial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urricular goa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questionnaire[J].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 Exercise Science,2015,19( 2): 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