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欣
【摘要】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地方高校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應當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實現協同發展是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從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利益導向機制以及溝通互動機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甘肅省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多重障礙,以期為兩者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和對策分析提供支持。
【關鍵詞】甘肅省 地方高校 區域經濟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03-03
地方高校在發揮其職能的過程中,建立了與區域經濟之間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互動關系[1]。一方面,地方高校依附于區域經濟社會,需要其提供充分的發展資金、可靠的生源和充分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社會需要借助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文化建設等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2]。在中國高等教育區域化和地方化的大趨勢下,甘肅省地方高校通過新建、重組和升級等形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地方高校缺乏融入區域經濟的主動性以及區域經濟社會主體對地方高校發展的忽視和消極態度,導致兩者的協同發展面臨多重障礙,協同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
一、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潛力不足
作為區域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甘肅省地方高校在發展資金、辦學條件及生源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的狀況都不容樂觀,發展潛力不足,嚴重制約了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3]。
1.發展資金不足,經濟支撐能力弱
地方高校的投資主體是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投資能力又取決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甘肅省落后的經濟狀況導致地方高校發展資金嚴重匱乏,高等教育的經濟支撐能力較弱。2014年,我國普通高校生均經費指數 為0.57,而甘肅省同期的生均經費指數為0.98,生均經費占全國平均水平的96.6%,但人均GDP位列全國末尾,經濟支撐能力弱和生均經費高的矛盾較突出。
2.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參差不齊,部分指標未達到合格標準。
根據教育部2004年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進行數據分析后我們發現,甘肅省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緊張且參差不齊,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2015年,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合格標準≤18)本科為16,專科為23;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比例超過30%的合格標準,其中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14.4%;生均教學行政用房(合格標準≥14平方米/生)為13.5平方米/生,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合格標準≥4000-5000元/生)為10961元/生,生均圖書(合格標準≥80-100冊/生)為78冊/生 。
3.地方高校生源數量少,質量不佳。
甘肅省大部分地區貧困落后,教育資源匱乏,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質量較低,又受到“讀書無用”等落后思想觀念的影響,導致地方高校生源數量不斷減少,生源素質和質量也不容樂觀。2015年,甘肅省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3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8個百分點,同時,地方高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欠缺,素質教育空白,嚴重影響了地方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4]。
4.地方高校區域分布結構不合理。
受地方經濟發展與歷史因素的約束,地方高校的區域分布仍然不均衡,呈現出高度聚集在省會城市的現象。截至2015年底,甘肅省基本實現了“一地(市、州)一校”的目標,但是45所高校中質量較高的27所高等院校集聚于蘭州,占比60%。其他地(市、州)的地方高校從全國來看仍為低水平、低檔次的二本院校,直接導致本地高質量生源外流,不能有效的對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制約了甘肅省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二、協同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存在缺陷
普通高等院校應當嵌入地方經濟的發展,而非各自為政,互不交流。但是由于現有觀念與體制的制約,使得高校無法真正嵌入地方經濟,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1.高校行政化的阻礙
高校在地方經濟中的作用應該是一面同地方政府合作完成區域政策項目研究,另一方面與企業合作,加快經濟成果轉化與經濟效益最大化,高等院校應當是在其中起到一種信號傳遞與智力孵化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高校行政化與高校各級領導行政職務的劃分,諸多高校“官風”重于“學風”,弱化了高校的學術傳遞方面的職能。大部分高校同地方黨委、政府同級,二者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奉行互不干預的原則,直接導致兩者無論從交流還是合作層面都處于信息真空的狀態。在此情況之下高校本應充當的政府智庫的作用被削弱,本應當充當的企業技術孵化器的作用被淡化,高校“官本位”思想與行政體系已經阻礙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如何破除固有的思想觀念與行政弊端將直接決定下一步知識經濟產業的構建。
2.成果轉化機制缺乏現實性
當前如何調動高校創新已然成為了全民創新的重點環節。新增長理論認為技術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環節,而“產學研”結合是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必經途徑。但是當前甘肅省技術成果轉化機制存在較大缺陷,部分高校科研人員利用國家資源進行科研工作,卻與實際經濟環境并無關聯,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對科研人員積極性造成了打擊。成果創造與轉化應當面向社會又由社會資金主導科研選題與項目,讓科研來源于社會,應用于社會。科研與經濟社會伴生發展,推動技術與人力資源創造更多的溢出價值。只有讓科研與需求相結合,讓科研與知識真正成為一種經濟增長要素,才能有力的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地方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率,創造一種技術效率的協調發展。
3.“選人”與“用人”機制的不健全
在取消“包分配”的用人制度后,我國活躍經濟體迅速發展,外在的大量人才進入市場,極快的繁榮了國民經濟發展,也大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新常態,社會對于擁有交叉性復合人才需求激增。當前甘肅省高校培育人才不以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為導向,直接導致人才的“產”與“銷”脫節。區域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需要依靠人才的直接貢獻與推動力量。在當前利益引導機制尚未形成的環境之下,人才這一具有創造力與活力的因素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三、協同發展的溝通與互動機制不完善
即使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在行政級別處于平級,但高等院校仍然需要“依附”于地方政府。二者存在著諸多的矛盾,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將高校視為地方經濟的“累贅”。諸如此類的因素直接導致了兩者存在著矛盾與分歧,使得高校并不能與區域經濟進行良性的互動。
1.區域經濟主體尚未認識到地方高校的有用性
當前區域經濟的發展只有利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才可以聚合優化資本與社會力量,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機制形成的關鍵,是讓市場與經濟主體看到高校的社會價值與價值潛力,高校才會具備與區域經濟互動的條件。甘肅省高校具有區域最大的科研團體,但是高校與地方政府以及區域市場微觀主體之間科研信息交流匱乏,而傳統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又存在滯后性。高校的有用性便被“雪藏”,導致高校無法與市場進行供需溝通。二者之間固有的隔閡使得高校與地方經濟之間的協調溝通與共享合作存在諸多問題,兩者都不能認識對方對其的有用性,便喪失了互動的首要條件。
2.區域經濟微觀主體與地方高校的合作缺乏有效性
甘肅省由于工業化體系并不健全,并且受到了區位因素的影響,導致小農思想仍然大行其道,而高等教育卻代表了現代教育體系,先進的教育制度與落后的經濟水平,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便集中體現在地方高校與區域微觀主體之間的不信任。
首先,甘肅省地方高校多座落于市郊,一方面高校的聚集性可以拉動當地個體經濟的發展與整體就業,另一方面高校卻在區位上遠離了企業的聚集地,兩者的交流并不密切。其次,中小企業是市場微觀主體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但諸多中小企業卻缺乏對市場的把控,導致對市場供求信息不清楚。甘肅省企業與高校共同合作的科研項目較少,缺乏有效的、有質量的項目支撐,企業便喪失了與高校攜手的信心。再次,高校作為區域最具影響力的智庫力量,由于其本身缺乏構建信息平臺與合作平臺的意識,導致其不能起到權威信息發布與信息分析的作用。最后,高校單純依靠地方政府推動校企合作,合作本身便有其滯后性。高校作為區域經濟的一份子便應該主動走出校園,放下“身段”,建立與中小企業的合作關系。
3.地方政府與地方高校的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形成
地方政府作為地區官方代表,擁有調控本地經濟發展的權力并掌握著本地經濟發展的權威數據,但政府卻缺乏對經濟數據分析的有效力量。同時,高校由于人事權、財政權與地方政府相互獨立,高校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互動與交流便存在著極大的障礙。二者之間交流的匱乏致使互信體系不健全,更在信息共享與成果共享之間存在天然裂縫,直接導致高校對經濟運行狀態分析不全面。地方政府作為區域經濟中“有形的手”本應利用高校的智力因素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尋找區域經濟增長極。但由于二者之間信息共享的阻礙,直接導致二者發力不同軌。
四、總結
按照后發優勢理論,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趨同化動力便來源于高校創新,如何使高校的創新成為后發優勢的靈魂直接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發展質量[5]。甘肅省作為經濟欠發達區域,如何利用省內高校進行創新驅動發展便成為其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甘肅省地方高校一定要本著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嵌入區域經濟發展、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作為區域經濟智力因素中最有效、最活躍的一環內化到區域經濟發展中,實現甘肅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6]。
參考文獻:
[1]陳勇強.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模式探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2):94-97.
[2]欒兆云.地方高校立足地域實現特色辦學的思考[J].臨沂大學學報,2015(2):11-14.
[3]張振助.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研究--中國的實證分析及策略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3(9):39-44.
[4]李潔.甘肅省高等教育現代化現狀及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1.
[5]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3):89-92.
[6]程肇基.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共生發展的理論探索[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5):6-10,5.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融合與共生:甘肅省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GS[2015]GHB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