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博+王娟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2-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對企業思想政治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困境進行分析和研究,并且找出對策所在。爭取在新的社會背景下能夠探索出一條有效性的道路,還能夠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一的解決,進而對企業提供更多的幫助。
關鍵詞 企業 思想政治 困境 對策 分析
在新的形式下,有些大企業的員工在思想上出現問題,這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性關注,尤其是富士康員工的跳樓事件。因此在企業中宣傳人文性精神,進行思想政治教導,已經成為當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問題,解決這種困境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點,同時也是討論的重點,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當前狀態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困境進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夠給企業一定的啟示。
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困難
(一)企業思想治理和思想教育的難度提升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針對人員的一種工作,需要和人展開溝通,在眾多的員工思想工作過程中,因為受到當今節奏過快的影響,也受到競爭激烈性的影響,很容易讓員工產生思想壓力以及抵觸的情緒。員工和企業同舟共濟的精神有一定的缺失,要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起團隊精神就需要進行更多的改革,但是改革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時員工的思想也阻礙了改革的進行,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因此說在當前的企業背景下,員工的思想教育難度有所提升。
(二)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務重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思想對行動有指導性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產生反作用。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們的思想意識還有價值也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很對員工的思想價值觀還有意識非常模糊,這樣就需要在企業的改革過程中關注到員工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提升企業的效益,還能夠讓員工樹立起正確的工作態度,樹立起正確的工作觀點,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也對自己負責。不良的思想情況會讓員工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過程中,
二、企業政工思想工作的對策分析
(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
企業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樹立起一定的原則和思想,建立起以人為本的核心性的工作理念,將企業的思想政治發展當成是企業發展的重點內容和關鍵性內容。企業員工是為企業工作的主要對象,也是構成企業發展的造血細胞,因此這些人的工作關系直接關系到企業發展的命運,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不斷的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給企業的發展帶來自己強有力的力量。在企業的發展進程過程中,以人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注每一個人的發展,關注企業的發展狀態,讓企業能夠盡快的走上適合于自己發展的道路,在對員工進行思想政治培養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員工的思想狀態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化的分析,讓企業能夠盡快的走上適宜自己發展的道路。
(二)不斷提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性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企業的管理制度也逐漸的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以及企業經濟效益的取得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企業需要有創新力的人才,需要員工的思想和思維能夠不斷的與時俱進,不斷的關注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的前進,在工作中有積極的態度,有向上的心理,還能夠有看待問題的新眼光。探究出適宜企業發展的工作的方式,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讓企業也能夠因為自己的工作走向越來越輝煌的明天,自己對企業有越來越多的貢獻,思想積極才能讓行動更加積極。
(三)企業政治思想教育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當前的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還面對著非常多的考驗,在此基礎之上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建立起以人為本的原則,并且企業還需要努力的建設起一支有素質的工作隊伍,不斷的培養起有理想和有知識以及有道德的工作人員。在我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指揮下,要想讓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更多的進步,要想突出工作的實效性就需要在企業的整個體制深化改革過程中,找到企業思想改革的契合點,以此對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升華,突出企業發展的有利措施。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以群眾的利益為重,在企業的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去群眾的需要進行尊重,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解員工的需要,了解員工存在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解決黨內問題為關鍵,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當中要心系人民的利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目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困境與相關對策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也日益的強大,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的機會,但是內部管理會伴隨著規模的增大出現各種問題,希望本文的敘述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啟偉.論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J].山東社會科學,2014.14(5):189-192..
[2] 郭懷峰.探討企業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與生產經營管理的結合[J].求實,2014.14(z1):202..
[3] 任衍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轉型時期的重要性[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2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