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述志
摘 要: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高中都踐行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強化全員全納意識,探求德育德化的道路,著力創新德育載體,以特色的校園文化和高效課堂找準德育的落腳點。因此,英語教育工作者要寓德育于日常英語教學之中,在傳授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走全員全納之路,行德育德化之策。
關鍵詞:德育環境;德育課堂;德育情境;德育異同;拓展途徑
一、創設自由平等的德育環境
培養優秀學生要遵循成人、成學、成才之規律,即教育學生先做好人、成人,然后再讀好書、成學,最后品學兼優、成才。德育德化、全員全納意識培養是學生成人、成學、成才的前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讓德育德化、全員全納,必須有一個濃厚的育人環境,必須讓學生在學習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體會自由、平等、誠信、友善、互助、合作等一系列價值觀。要踐行讓學生改變老師,亦師亦徒,合作務實的教學思想。教師要關心、接納和尊重每一位學生,要運用好表揚和批評,過分夸大表揚的功能作用,可能就是對某些學生的放縱、姑息,不能達到激勵作用,反而會使學生的虛榮心理放縱,經受不起挫折。恰當的批評可以讓學生警醒,讓學生明晰,讓學生耐挫。
二、組織互助合作的德育課堂
教師在推行翻轉課堂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團結、合作,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把班上學生按照思想道德、考試成績、表達能力、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起一個帶有目標性的名字作為本組學生的努力方向和紀律約束。教師要制作好微課,利用好平板電腦,學案要簡單明了,問題設置科學規范,學生不懂的問題先讓其討論交流,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在筆記、展示、作業、互動、探討、生成、評價、分享等方面努力,才能學有所成。
三、創設全員參與的德育情境
道德知識、情感價值觀是抽象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利用班班通、電子白板等現代教學手段、利用動感的PPT、動畫片、電影、游戲等有效的學習方式, 讓學生體驗樂趣、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枯燥無味的純語言學習讓學生對學習厭煩,比如學生學習英語單詞,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領讀,讓學生背誦、默寫,倒不如讓學生進行“單詞接力”,因為小組學生全體參與會記得更牢固。德育德化要的是“潤物細無聲”的長期感化,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找準機會適時、適度、適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內化自己的道德意識。
四、關注中西文化德育的異同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美文化滲透在英語課本的每個單元中,我們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通過粗略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學會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外來文化和影響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鑒賞能力。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利用東西方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為載體進行德育滲透。
如高中英語必修Book 1 Unit4 topic 是Holidays and Festivals, 主要內容是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以介紹英國的兩大傳統節日Easter和Christmas為主。在完成了本單元教學任務后,以“那么對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最重要的節日是什么呢?”來作為過渡。學生就會順理成章地得出答案——Spring Festival。接著將重點引向傳統節日背后的歷史及文化根源,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領悟傳統文化教育、愛國教育、民族意識教育。
五、拓展德育的途徑
德育要關注四個走向:一是從“知本”走向“能本”。課堂教學不應僅僅留在知識傳遞的層面,要通過知識,將生命、生活、時代、社會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的能力。二是從課堂走向課程。三是從課內走向課外。要從生硬的課內教學走向形式多樣的課外社會實踐。四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在這“互聯網+”的時代,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全面實施網絡德育。利用動畫片和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角度感受、體驗、辨別、生成。
教師要根據高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走全員全納之路,行德育德化之策,遵循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要踐行抓德育促教學的教育原則,讓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學業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何安平.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四川省通江縣民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