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佩
【案例背景】
我是一名從事體育教學不久的體育老師,在教學方面經驗缺乏,教學手段也比較匱乏,在管控課堂方面缺乏經驗,但是我喜歡嘗試不同的方法去管理我的課堂從而維持秩序。我作為一年級的體育老師,剛來到學校,覺得學生非常可愛,可是萬萬沒想到他們對學校還沒有概念,不懂得學校的規章制度,按照原來在家的習慣處理事情,更多的是依賴老師,所以在管理上我覺得非常吃力。漸漸的我發現低年級的孩子只要有一點獎勵,他們的精神狀態就會立刻變好,我認為只要能好好利用獎勵的方式,肯定能將之轉換成體育運動的動力。
【案例描述】
記得那是周五放學前的最后一節體育課,我伴著預備鈴聲走進教室。這時一群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老師老師,是不是上完這節課我們就放學啦?”“老師,他用尺子打我。”“老師老師,他搶我的東西。”……鈴鈴鈴,上課鈴聲響起了,教室還是亂哄哄的,我試著喊了幾遍“稍息,立正”,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小孩子們還是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由于是最后一節課了,我也比較疲憊,索性把雙手插到口袋里,“咦,這是什么?”原來是一根棒棒糖。這時一個想法就冒出來了:可不可以利用這根棒棒糖作為獎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于是我把這根棒棒糖高高舉起來,大聲地說:“同學們,這是什么呀?想不想得到它?”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棒棒糖,我想要,我想要!”“想要可以,但是老師只會把這根棒棒糖給我喜歡的小朋友,我喜歡的小朋友一定是聽到上課鈴聲響起來,立刻安靜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小朋友聽后像是著了魔一樣,立刻安靜下來走向自己的座位并且站得筆直,用渴望的眼神看著我手里的棒棒糖。班上最調皮的幾個“奧特曼”也安靜下來,并且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這時我暗自竊喜:真是一幫“小吃貨”,既然他們能表現好,我得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上一節好課。于是我就晃晃棒棒糖說:“這根棒棒糖可是隔壁班一個小粉絲送給老師的,我不會這么輕易就送給你們的,除非哪個小朋友這節課能一直表現得像現在這樣子。”孩子們的目光還是沒有離開棒棒糖,各個舉手示意。
整節課在一根棒棒糖的誘惑下順利結束,平常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的小朋友明顯少多了,亂插嘴的小朋友看看手里晃動的棒棒糖也都閉上了自己的嘴巴,班主任看到了也覺得不可思議,當我舉起手里的棒棒糖時,我倆都笑了。
好景不長,棒棒糖用了兩次之后,我發現孩子們開始對我手里的棒棒糖不感興趣了。他們會說:“怎么又是棒棒糖,媽媽說我不能吃糖,而且就一個我肯定得不到。”小朋友喜歡新鮮事物,老師也不能死板地光用一種獎勵。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們對老師脖子上的口哨非常有興趣,總是有學生在課堂上對我說:“老師,你的哨子吹得好響啊,能不能借我吹吹。”
學生對哨子感興趣,第二天我就帶了幾只小哨子來到班級,舉起手中的哨子說:“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樣在課堂上吹哨子,帶領學生把路隊走好呢?我想選出我們班最優秀的小朋友在隊伍前面吹哨子帶隊,并且可以擁有老師送他的哨子。”學生聽了非常有興趣,迅速站得筆直,隊伍排得很齊,生怕自己沒有被老師看到,出乎意料的是學生不僅對哨子感興趣,對拿到哨子后的工作也非常在意。
【案例反思】
如一根棒棒糖、一只口哨這樣的東西,其價值也就一塊錢,能讓一個班的學生都非常在意,而為之努力,我覺得它的價值已經超越了東西的本身,已成為學生規范習慣的一種動力。低年級的學生心里想的就是得到獎勵的東西,不知道為什么老師會設置這種獎勵,所以老師在給出獎勵的同時還要強調是什么原因獎勵,要讓孩子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做得好就能得到獎勵。“棒棒糖”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在體育教育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年輕教師在課堂往往不知道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能在課堂中融入一些“棒棒糖”教育會事半功倍。
運動動機對學生的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行為起著動力和定向的作用。獎勵則可以促進運動動機的培養與激發。所以在設置獎勵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視和利用學生的各種需要。好動、好玩與好勝是兒童的天性,它們驅動學生嘗試各種體育活動,并在活動中得到滿足。只要我們老師可以了解孩子們的這些特點,仔細觀察他們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需要,以獎勵的形式去滿足他們,達到激發學生體育活動興趣,滿足其鍛煉的欲望并獲得運動帶來的快樂,就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參與運動的目的。
在分發獎勵的過程中,會發現受到獎勵的學生非常興奮,甚至在今后的課堂上都很開心、很自豪。他們會想:我在體育課上是獲得獎勵的人,我應該表現更好,再次得到獎勵。而那些沒有獲得獎勵的學生則是對準備的獎勵非常渴望,時刻注視著老師的動向,這種狀況不恰恰是一節好課的基礎嗎?所以作為一名“機智”的低年級老師,一定要創設符合孩子需求的獎勵,激發學生運動動機,實現人人參與運動、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