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下面就結合本人執教的《麋鹿》(第二課時)的幾個片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鏡頭一】
學習單:
(1)小組合作:模仿講解員,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
(2)方法提示:組長先進行合理分工,介紹的時候可用課文中語句,也可自己組織語言,注意:要點要講清,語言要流暢,儀表要大方。
(3)學習時間:5分鐘。
生1: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這里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請跟隨我們的導游一起進入園區。
生2:游客們,大家好,請看,出現在我們前方的就是麋鹿,傳說它是神仙姜子牙的坐騎呢。你看,它的角長得像鹿;臉長得像馬;蹄子長得像牛;尾巴長得像驢,所以它也俗稱“四不像”。
生3:大家請繼續跟著我往前走,你看,麋鹿體形較大,一般雄性體重可達250千克。它的角型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站立時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麋鹿是沒有角的,體型也比較小。它的毛色會隨著季節而發生變化,夏季是棕紅色的,冬季變成棕灰色。各位游客,現在我來考考大家:你知道麋鹿為什么會長成這樣嗎?
生4:麋鹿是一種草食性哺乳動物,喜歡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覓食,隆冬季節也不例外。它的繁殖能力很低,懷孕期達九個半月,而且每胎僅產1仔。
生5:據考證,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麋鹿,所以中國是麋鹿的故鄉。而在漢朝以后,麋鹿逐漸減少,最后銷聲匿跡。1865年,在北京南郊發現少量麋鹿,可隨著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麋鹿在國內再次絕跡。后來麋鹿在國外繁殖,1986年,終于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評析:先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活動。為了確保“先學”的效果,教師的指導必須做到:要求,內容、方法、時間。這張學習單中的學習任務十分明確,即抓住外形、生活習性,來介紹麋鹿。因為這項學習任務比較繁雜,所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完成任務,特意加進了方法的提示:①合理分工;②可結合課文語言,也可自行組織語言。對介紹提出的三點要求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表達特點。對于學習時間,也有明確規定。有了這些“方向標”,學生有的放矢,積極地合作,很好地完成了這一學習任務,其中還不乏精彩之作。
【鏡頭二】
師:(出示一段改寫后文字)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并與課文進行比較,同桌討論:哪段文字更好?好在哪里?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些同學有非常好的做法,即把課文中多出的部分畫了出來,這樣更利于比較。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但是有一個問題,咱們在評價哪個句子好的時候,不能簡單地說“具體、生動”等詞,要能結合具體詞句,說清楚它好在哪里,這樣聽的同學才會心服口服。
師:說得真好啊!同學們,這就叫“抓住事例,有理有據呀”!
評析:課堂教學的順序,不能完全由課前的預設排定,在“還學于生”的課堂里,我們更需要順學而導,跟著學生的學情走,去因勢利導,才能真正解決教材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復雜而多變,許多情況難以預料,上面片段中,我通過觀察學生的自主學習,發現了一些“教學點”,于是及時把好的做法向全班介紹,提醒學生注意不足之處,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在學生能達到這一要求時,通過評價讓學生再次明確談感受的要求。這樣做才是順學而導,導在要害處、教在點子上,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鏡頭三】
學習單:
(1)默讀課文5~7自然段,用“_____”劃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用“﹏﹏”劃出體現麋鹿數量的詞語,用“△”標出體現地點的詞語。
(2)從麋鹿傳奇的經歷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把感悟寫在文字的旁邊。
(3)學習時間:5分鐘。
評析:這張學習單的設計是在聽取同年級組兩位老師執教后制訂的。對于麋鹿“傳奇經歷”這一部分內容,兩位老師采用的方式分別是:①默讀課文,填寫表格;②給出時間,練習復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前者的做法讓學生填表耗費了大量時間;后者的做法讓學生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
怎樣讓學生自主、探究,又高效率地完成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呢?我經過思考確定了這樣的學習任務:三種不同符號,找出三個重要內容,由此學生對麋鹿的傳奇經歷有了清晰的認識。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單獨條線的交流跳躍性太大,不能讓學生形成“面”的印象,于是我臨時加入進去,和學生配合著說,交流結束后,學生抓住“時間、數量、地點”這三個關鍵要素,對麋鹿的傳奇經歷有了清晰的認識,為之后介紹麋鹿打下了基礎。選擇這樣的方式,符合“精教”的理念:學生會的不教,他能說明的不重復,在他們有困難的地方因勢利導。
語文課要走向生本,要以學定教,更要順學而導;要不失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忘老師的主導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開發區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