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梅 王學蘭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對遵醫囑行為的影響。方法 從該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挑選160例,按入院編號的先后順序將其分成兩組,80例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80例干預組實施健康教育,統計兩組患者的遵醫囑行為、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干預組患者的遵醫囑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35.26±2.80)分,對照組評分為(26.01±3.6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給予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作用顯著,可提高遵醫囑行為,改善生活現狀,增強總體療效,值得借鑒。
[關鍵詞] 健康教育;糖尿病;遵醫囑行為;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a)-0156-02
近年來,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病發率持續上漲,甚至演變為臨床常見的危險性病癥。調查報告顯示[1],糖尿病患者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控制血糖指標,若能根據醫囑按時用藥、飲食、運動,可將血糖指標維持在穩定范圍內,規避并發癥。下面,為有效判定糖尿病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將該院健康教育160例患者的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挑選160例,按入院編號的先后順序將其分成兩組:80例干預組由35例女性、45例男性組成,年齡段45~81歲,平均(65.3±1.8)歲;疾病史1~9年,平均(4.3±0.5)年;70例2型糖尿病,10例1型糖尿病;80例對照組由36例女性、44例男性組成,年齡段46~82歲,平均(65.4±1.9)歲;疾病史1~10年,平均(4.4±0.4)年;71例2型糖尿病,9例1型糖尿病。入選標準:160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不存在意識、行為障礙;排除標準:嚴重性疾病、精神異常等患者。2組患者的疾病類型、男女例數等基礎性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8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實施臨床上的基礎性護理,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癥治療,并做好糖尿病知識的基礎性講解,提高治療配合度;80例干預組患者則實施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心理疏導 由于糖尿病是臨床上的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長時間的接受治療、服用藥物,極有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不利于治療方案的實施。因此,護理人員需于患者入院的第一時間了解心理特征,并根據潛在性心理特征制定疏導方案,幫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使其調整最佳狀態接受治療。
1.2.2 疾病知識講解 評估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并借助講座、宣傳欄、教育手冊發放等途徑講解糖尿病的病發原因、預防措施、治療方案等相關內容,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度及治療依從性。
1.2.3 飲食指導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合理控制飲食對于防止病情進展、預防并發癥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合理、科學的飲食不但能降低胰島素需求量,還可降低細胞負荷量。故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飲食習慣、病情變化制定飲食方案,嚴格控制食物的攝入總量,按時、按量的攝入豐富、多樣化食物,提高機體營養;叮囑患者以低鹽、低糖、低脂肪類食物為主,適當增加新鮮蔬果的攝入量。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在患者心功能允許的條件下,引導其攝入足量水,以改善血糖指標,加快康復速度。
1.2.4 運動指導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運動方案,以慢跑、散步、游泳等方式為主。叮囑患者至少運動1次/d,初次運動15 min,隨后根據機體的承受情況適當增加運動時間,最長不可超過40 min。當然,機體運動需于飯后2 h執行,以機體不過度疲勞為宜。并且,護理人員還需叮囑患者運動期間隨身攜帶卡片,明確標注自己姓名、聯系電話等,以備不時之需。
1.2.5 講解自我監測、胰島素的使用方法 認真、詳細的向患者講解血糖、血壓指標監測的正確方法,如:血糖指標監測過程中需格外注意的相關事項。同時,護理人員還需確保每位患者均充分了解糖尿病控制對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治療配合度;對于血糖指標良好控制的患者來說,需及時給予精神、物質上的鼓勵;對于血糖指標持續上升的患者來說,需積極找尋發生該現象原因,并及時調整方案,規避并發癥。另外,教會患者、家屬胰島素的正確使用方法,如:使用前期將其搖勻,隨時更換注射部位,清晨可于腹部注射,夜晚可于大腿上注射。通過這樣的方式注射胰島素,可加快胰島素的吸收速度,穩定血糖指標。
1.2.6 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糖尿病足、低血糖,給患者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需做好預防、護理工作,對于糖尿病足來說,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于每天晚睡前期溫水泡腳,保證足部清潔,防止感染;告知患者以柔軟、輕巧類鞋襪為主,晚睡前期觀察足部是否出現雞眼、碰傷、潰瘍等不良現象,及時修剪腳趾甲,預防劃傷;對于胰島素注射的患者來說,低血糖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叮囑患者、家屬禁止隨意減少、增加用藥劑量。若日常活動量增加,需立即減少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及時增加進餐量;認真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低血糖的發生原因、處理措施,增強防范意識。
1.2.7 出院前指導 患者出院前期,護理人員需叮囑其院外按時、按量的服用藥物,適當身體鍛煉。此外,告知患者按時回院復診,如:出院2~3個月后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若疾病治療期間血脂處于異常狀態,需2個月監測1次;若不存在異常現象,可每半年監測1次;每4~7個月門診檢查1次,便于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方案,提高生活質量。
1.3 判定項目
1.3.1 遵醫囑行為 標準:借助調查問卷的方式判定患者的遵醫囑行為,以合理飲食、按時監測血糖指標、按時用藥、按時復診、合理運動等項目為主,其中,遵醫率占80.0%以上,表明完全遵醫;遵醫率占50.0%以上,表明基本遵醫;遵醫率占比不足50.0%,表明不遵醫。
1.3.2 生活質量 標準:借助生活質量量表判定患者護理前、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平分,以生活能力、健康狀況、活動能力等項目為主,分數越高,質量越好。
1.4 統計方法
借助SPSS 14.0統計軟件處理文中數據,其中,遵醫囑行為屬于計數資料,用百分數的形式表示;生活質量評分屬于計量資料,用(x±s)的形式表示,組間比對分別實施χ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遵醫囑行為判定
調查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完全遵醫38例,占比47.5%;基本遵醫40例,占比50.0%;不遵醫2例,占比2.5%,總遵醫性為97.5%;對照組患者完全遵醫28例,占比35.0%;基本遵醫41例,占比51.3%;不遵醫11例,占比13.7%,總遵醫性為86.3%,兩組患者的遵醫性有區別,P<0.05。
2.2 生活質量評分判定
調查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為(19.95±3.40)分,對照組評分為(20.05±3.7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35.26±2.80)分,對照組評分為(26.01±3.6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多發性疾病,需終身接受治療。然由于該疾病的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患者需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再加上不了解糖尿病知識,使其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危害生命健康[2-4]。因此,疾病治療期間需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如:根據患者的心理特征、糖尿病基礎知識掌握度,制定個性化的疏導方案、健康教育方案,以在消除不良心理的同時,提高疾病治療配合度;根據患者病情、身體情況制定飲食、運動方案,可幫助患者提供機體營養、免疫力,加快病癥的康復速度;認真、詳細的講解低血糖、糖尿病足的發生原因、對患者健康的危害等相關內容,不僅能幫助患者更好的了解糖尿病,還可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識,預防并發癥。此外,患者出院前期做好相應的指導工作,叮囑患者按時回院復診,加快康復速度[5]。該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經由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后,無論是遵醫囑率,還是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基礎護理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臨床給予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作用顯著,可提高遵醫囑行為,改善生活現狀,增強總體療效,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利清.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電話隨訪的健康教育[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5):124.
[2] 郝娟芝,李健,樊建淑,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健康促進與教育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2下旬刊):7664-7665.
[3] 李兵暉,張超,張方華,等.情景式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應用[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4,8(3):167-170.
[4] 鄧偉中,蔡勝娣,吳麗萍,等.家庭醫生服務式健康教育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6,27(12):2039-2040.
[5] 張莉.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飲食保健,2016,3(11):138-139.
(收稿日期: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