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珍秀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教師通過數學教學的情境媒介,巧設適當情境,變抽象為形象,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這無疑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幼兒感悟數學(發現數學)
生活即教育,教師應讓幼兒置身于生活化的數學情境中,引發幼兒自主操作、探索,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并讓他們從中感悟數學在生活中的有趣與有用。例如,在數學活動“生活中的數字”中,我用十分驚奇的口吻問:“我們的寢室、活動室里怎么會有這么多數字?瞧,錄音機、電視機、風扇、空調的遙控器上有許多數字,體溫計上有許多數字,手機、電話上有用許多數字。不知道什么地方還有數字?這些數字會有什么用處?”我的有效提問使幼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起來,他們用明亮的眼睛尋找著、發現著,還相互交流著:衣服上有數字,表示大小;晨檢袋上有數字,表示學號;圖書上有數字,表示頁碼;鐘面上有數字,表示時間;尺子上有數字,表示刻度;食品袋上有數字,表示生產日期、保質期、重量等。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導幼兒在有意無意間以各種感官感受來自生活中的種種數學信息,能消除幼兒對數學的陌生感,讓幼兒在尋找中親近數學、感悟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二、創設“游戲化”情境,讓幼兒體驗數學(理解數學)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深受幼兒喜愛。倘若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有趣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即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會使整個教育過程極富情趣。如“小鬼當家的游戲”,讓家長給孩子10元,幼兒用家長給的錢設計不同的購物方案,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幼兒別出心裁地設計了這樣一份清單:吃的——果凍一袋6元,薯條一包3元,牛奶糖一包1元:玩的——陀螺一個2元,小賽車一輛3元,托馬斯一輛5元;用的——乒乓球拍一副4元,皮球一個6元。然后帶領幼兒去超市購物,幼兒頗感興趣。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幼兒切實感受到數學很有用,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給我們帶來樂趣。
三、創設“情節性”情境,讓幼兒探索數學(學習數學)
將活動過程設計成能引起幼兒興趣的生動情節,讓幼兒置身于情節中去探索數學,便能激發幼兒自發地學習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例如,在數學活動“自然測量”中,我將黑貓警長的故事貫穿于活動的始終,讓幼兒扮演他們喜歡的“黑貓警長”的角色,在破案的情節中巧妙地引入自然測量的內容,學習自然測量的方法。我在第一個“案發現場”設置了“神秘腳印”的情節,讓幼兒猜猜這到底是誰的腳印,腳印有多長等。隨后,我引導幼兒利用木夾、木棒等自然物進行測量。這時,幼兒情不自禁地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探索著,測量腳印的長度,思考著為什么同樣一個腳印木夾的測量次數多而木棒的測量次數少。我只是提醒幼兒測量時要從腳印的一頭開始量,每一次量完都要做個記號,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數一數共有幾個記號,并用數字記下來。我在第二個“案發現場”設置了另一個“神秘腳印”,剛才發現用木夾和木棒測量同樣的腳印,結果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這又一次激起了幼兒的測量欲望。于是我啟發幼兒探索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我請幼兒拿出木夾與木棒這兩種測量工具進行比較,這兩種工具一樣長嗎?長的工具量的次數多還是短的工具量的次數多?幼兒小心翼翼地進行檢驗,用木夾和木棒測量起自己的腳印來,還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的腳印用木夾測量7個多一點,我用7+表示;用木棒測量5根少一點,我用5-來表示。”可見,幼兒發現了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就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幼兒在富有情節的情境中探索,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經驗而不感到枯燥無味。
四、創設“問題性”情境,讓幼兒解決問題(應用數學)
思源于疑,要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創設問題性的情境來啟迪幼兒的智慧,活躍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相應問題,并從中體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例如,在數學活動“7以內數的守恒”中,我創設問題情境:“小猴家種了許多豆子,我把黑豆和紅豆分別一個接著一個排,仔細觀察兩種豆豆的數量一樣嗎?哪排多,哪排少,為什么?”幼兒一看便說黑豆多。我接著問:“到底是不是呢?”這時有一些幼兒伸出小手數了數說一樣多,都是7個。然后我又及時追問:“同樣是7顆黑豆和紅豆,一顆緊挨一顆地排,黑豆竟然比紅豆長了一大截。為什么兩種豆豆的數量一樣,排成隊后會有長有短呢?”幼兒反復操作、比較,明白了黑豆大所占的位置多,排的隊就長;而紅豆占的位置小,排的隊就短。經過一次次的操作和探索,幼兒獲得了這樣的經驗:比較物體的多少也要看它們的數量,不能只看其所占空間的大小或者排列的長短。
總之,借用數學情境對幼兒的學習來說就格外生動而有意義,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使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大大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四都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