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高度膨脹,迫切需要獲取高自我價值感,其自尊感強烈、敏感,成為困擾大部分大學生的問題。本文采用了人際信任量表、自尊量表和控制圈三個量表對291名的大學生進行調查,探討大學生的自尊、人際信任與控制感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自尊越高,人際信任度越高,控制感也越高;且自尊通過對控制感、人際信任的影響,在這兩者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控制感 自尊 人際信任 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17-02
一、相關概念闡釋
人際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對交往對象的言詞、承諾以及口頭或書面的陳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種概括化的期望。 自尊(Self-esteem)是指個體對自己通常持有的評價,表達肯定或否定的態度[1]。大量研究指出,高自尊水平的人更樂觀自信、易于接納自己,而低自尊水平則不然,且易產生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不利于心理健康。控制感(Control Loop),個體反映其看待世界、解釋世界的特定方式。研究指出,個體的不可控制感可能增加避免失敗行為,加大選擇自我保護的可能性。
二、問題提出
當代高校大學生由于不善處理人際關系而出現的偏激行為,屢見不鮮。在人與人間的信任,對自己的自我認識、自尊評價不客觀,對自我控制感、他人控制感缺少或過度等問題普遍存在。過往研究中,人際信任與自尊的關系研究有很多,這些研究發現自尊與人際信任的關系密切,而在其他研究中也發現控制感與自尊也存在密切關系,但對著三者關系進行探討的研究不多。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自尊、人際信任和控制感的研究,希望能探討三者間的關系,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機制,為大學生健康心理發展提供參考。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研究選取某大學四個年級學生為被試,樣本采用分層抽樣法,通過現場問卷發放、網絡問卷發放的形式收集數據。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Rotter的人際信任量表(ITS)、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和Pauthus的控制圈量表(SOC)。
ITS的分半信度分別為0.76,重測信度為0.56,3個月后重測信度為0.68。SES信效度測量得a系數分別為0.77和0.88。SOC包含個人實力、人際間控制與社會政治控制三組量表,這三個子量表的a信度值為0.78, 0.77,0.81,一個月后分量表的重測相關大于0.90。
四、數據分析
本研究對象選取廣東醫科大學學生,共派發350份問卷,有效問卷291份,問卷有效率為93.14%,男生118人,女生173人,四個年級分別占比為26.71%、31.51%、25.34%、16.44%,年齡為20.27±1.92歲。
(一)差異研究:通過SPSS軟件計算得出,男生的自尊水平顯著比女生高(t=-1.17*,P<0.25),這與以往研究者得出的結果一致;在人際信任及其因子上的水平不同性別有顯著差異(t=-0.64**,P<0.05),在控制圈的及其因子的水平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t= -0.66*,P<0.05)。
(二)相關研究:根據統計軟件的計算,自尊與人際信任的得分上有顯著的正相關(t=0.13*,P<0.05);且自尊與人際量表的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因子上表現為非常顯著的正相關。人際信任與控制圈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t=0.320**,P<0.05),自尊與控制圈,及其控制圈的三個因子都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t= 0.519**,P<0.05)。
(三)對自尊進行中介檢驗
由于自尊與人際信任、與控制圈呈顯著相關,所以分別對他們進行中介檢驗。
第一步,首先以自尊為自變量,以人際信任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自尊與人際信任的回歸分數P=0.026<0.05,調整R方為0.014,兩者存在線性關系。
第二步,以控制圈為自變量,以人際信任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控制圈與人際信任的回歸分數P=0.000<0.01,調整R方為0.099即控制圈與人際信任存在線性關系。
第三步,以控制圈為因變量,以人際信任和自尊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自尊與控制圈的回歸分數P=0.000<0.01,調整R方為0.267,即自尊與控制圈存在線性關系。
通過對自尊與人際信任、控制圈與人際信任、自尊與控制圈的依次檢驗發現其均存在相關關系。如果把自尊納入回歸方程中,控制權對于人際信任的回歸系數較少到不顯著的程度,因此自尊其部分中介的作用。由此,我們得到中介模型圖1如下:
五、結論與討論
(一)大學生的自尊水平與人際信任水平呈顯著正相關,且自尊能對人際信任做出顯著正向預測,與以往研究就結果相一致。高自尊個體更能接納自我,相信自己能力,從而更開放地與人交往,對他人的防范和戒備較少,人際信任度較高[2]。他們看待問題的視角更為積極,這使得他們更善于應對環境的壓力。相反,低自尊個體缺乏對自己的信心,與人交往時更傾向于保護自己,防備心強,因而人際信任水平低。
(二)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與控制感水平呈正相關,且控制感能正向預測預人際信任感。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個性發展以及成才的關鍵時期 。良好的控制感,能預測有良好的人際信任感,而擁有良好的人際信任感的大學生,處理事情時更可能用積極的方法。相反,自我感覺自己控制能力弱的大學生,在人際信任評價上得分低。
(三)自尊與控制圈的個人實力、人際控制感因素相關較弱,但自尊也能顯著地正向預測控制圈的得分。劉成偉在其研究中提出,高自尊的個體傾向于更高地評價自己,良好的自我認同使其通常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個人實力、人際信任的得分高的人,認為可憑借個人努力控制事情結果,對外部因素依賴少,人際信任度低。反之,外控性的人更偏向于依靠他人等外部力量來獲取獲得成功,所以他們對他人有較高的信任,人際信任度高。
(四)控制圈中的個人實力、人際控制和社會政治控制感能夠直接影響人際信任,也可以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人際信任。自尊在這里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尊與人際關系、控制感均有正相關聯系,但大學生們可以適當通過提高自尊,來改善人際關系,增強自我的控制感。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身邊人的情況,也有利于讓我們得到更客觀的他人反饋,從而肯定自己提高自尊。這是個良性循環,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六、展望
(一)人際信任、自尊、控制圈等量表本土化程度弱
雖然本研究使用的量表信、效度較高,至今仍也被沿用,但均來自國外,量表未能更多地考慮到我國社會文化對被試的影響。今后在量表開發上應更注重結合本國文化的量表。
(二)研究深入不夠,更多協同因素有待考究
本研究對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自尊、控制圈做了相關、回歸和中介效應的研究,大學生的家庭教養因素、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等在日后的研究能被納入考量,從而更好地了解大學生自尊對人際信任與控制感的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Delory Paulhus.Sphere-Specific Measures of Perceived Contro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4: 1253- 1265
[2]閆博,劉香,段晶晶.醫學生自尊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簡介:
葉凱音(1991-),女,廣東人,碩士在讀,廣州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