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

摘 要:為了解決在校學生之間普遍存在的“嘲笑”問題,教師和家長應該多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多給孩子一些正面引導,鼓勵他們克服羞怯、自卑心理,逐漸樹立自信,積極樂觀地融入班級生活中來,讓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陽光少年。
關鍵詞:嘲笑;自我價值;認同
我之前帶的一個班上有嘲笑同學的情形。經常被嘲笑的是個轉學過來的女孩子,個子不高,有些胖。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課不怎么舉手發言,因為嘴里總是被零食“占著”;布置的作業沒有按時交過,有時能拖好幾天;還有一個我不喜歡的毛病——頂嘴。我找了空閑,在班上叫出幾個孩子,男女生都有。我問他們為什么對那個女孩如此排斥,出乎我的意料,我聽到了她那么多的“劣跡”,實在感到詫異。一個女孩子怎么會如此不討人喜歡?我給女孩的母親打了電話,她母親說她也不太了解這孩子,在家一點委屈也受不得,動不動就哭,還有撒謊的毛病。掛了電話,我在校園內考慮這件事,孩子的身心發展恐怕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釋得清楚的。一方面,我覺得女孩缺少自信;另一方面,女孩的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怪不得她會受此冷遇。但我認為,這些狀況的發生,責任不全在她,家長對其缺少關懷也是很大的原因。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呵護和關注,很多家長借口工作忙,忽視了孩子的需求,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一、班級內嘲笑行為原因探究
被嘲笑可能是每個孩子都有的經歷,嘲笑會給其心靈留下創傷。因為嘲笑讓我們感覺到鄙視、降格和輕慢,無法獲得某種程度的認同。他們極有可能對負面意見和批評變得更加脆弱和敏感,他們可能體驗到缺憾和自我懷疑。
孩子到一定年紀后便開始通過對比別人來衡量自己,也開始打量和評判同伴。孩子需要尋找自我定位,缺少自我定位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嘲笑的傷害。孩子對嘲笑的看法和反應常常取決于他們的自尊心,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通常更加果敢而自信,而自卑的孩子則更容易遭受傷害。
招致嘲笑的幾大因素是:外表、能力(體能和智力)、身份(種族、宗教和文化)、舉止、家庭環境、財產、觀點、姓名、感情和朋友。其中,外表是高年級以下的孩子被嘲笑得最多的原因。孩子的眼光在外表的差異性上非常大,因此導致了基于外表的嘲笑。身高、胖瘦、牙箍、衣著等都是被嘲笑的對象。同伴的歡笑和掌聲就是一種變相的獎賞,孩子需要在社交圈中獲得一個“位置”,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的“位置”。
二、嘲笑發生的心理基石—自卑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被嘲笑的導火索,比如挖鼻孔、吃相不好等,家長要在家里幫助孩子克服這些毛病。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卑,自尊心強的孩子通常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對他人的成就同樣感到自豪。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點,對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有清醒的認識,能夠對自己的行為,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能夠接納,他們的處事態度是“我認為我行”,他們激勵自己“把成功進行到底”,對自我有正確的評價。自卑的孩子通常認為自己無法獲得成功,對自己有負面的看法和認識,自我認識越是消極,自信心也越差。他們害怕嘗試新鮮事物,迎接新挑戰時猶豫不決,害怕承擔風險,一旦犯了錯誤,常常感到痛苦,通常沒有安全感,懷疑自己的能力,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可能比較害羞或者表現咄咄逼人,他們很難為自己大聲喝彩,甚至很難相信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他們可能會貶低別人,來謀取心理平衡。
三、指導家長克服孩子自卑心理的若干建議
(1)教導孩子不用事事都爭第一,鼓勵竭盡全力,但不用追求盡善盡美。
(2)實事求是地褒揚孩子的成績、才能和成就,最重要的是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
(3)當他們犯錯誤的時候,予以包容和鼓勵;向孩子灌輸責任意識,適當的家務能讓孩子有成就感。
(4)不要試圖遮擋所有可能的不適或傷害,過度保護會向孩子傳達“他不行”的信息,這將使他產生自卑感。
(5)幫助孩子恰當地表達憤怒,憤怒郁積于心,將使孩子產生自卑。
(6)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恰當地提出期望。過高的期望將使孩子產生消極的看法,應對孩子表現出關愛和尊重。
(7)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自尊的環境。
班主任應該密切地關注學生日常的交往,多了解他們為什么排斥個別人,開導他們對同學要友善,試著打開心扉去接納同學。家長平時則要多關心孩子,不要動輒打罵,要盡量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苦惱和需要;平時多與老師聯系,共同督促他們進步,使每個孩子都越來越樂觀、自信。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安寧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