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是取得班級民主、和諧的一種方法,它是辯證思想和美學思想的體現。班主任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所學校是否具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壞,而班主任面對的是活潑可愛的學生、性格各異的教師和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如何處理好這諸多關系呢?下面,我就此談點兒體會:
一、更多地去了解學生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就必須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這充分說明,“了解人”是“教育人”的基礎和前提。作為班主任,要對全班充滿愛心,尊重學生人格,處處以誠相待,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
要教育好學生,就得了解學生。從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順利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條件。在開始執行班主任工作任務的時候,就應當了解這一班學生的情況。班主任工作能否有成效,很大程度取決于對學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只有掌握了學生的思想狀況、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情況,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管理和教育。
二、管理者和參與者相結合
班主任既是班級的管理者,又是班級中的一員,對班級管理工作的好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須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嚴格要求,以身作則,用自己完善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做到教育人、服務育人。影響學生成長和班級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會和學校,學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中,家長的生活方式、一言一行無不給孩子在道德品質、思想行為方面打上深深的烙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社會對他們的影響、對班級管理工作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班主任應廣泛的聯系家庭、社會以及學校內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補充,形成對班級學生進行綜合管理的合力網絡。
三、班級的“強”、“柔”管理
國有國法,校有校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集體,必要的班規班紀是應該制定的。只有鐵的紀律,才能使一個班集體統一步調、共同進步。然而,對參差不齊的學生來說,任何規定不可能完全符合情理,所以班主任要在不影響他人、不違反紀律和學習的情況下,靈活處理,正面引導,使其限制在有益的限度內,從而變弊為利。
四、讓反思成為習慣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其實是“好將難求”。一員好將,定能帶出一支強有力的常打勝仗的隊伍,班主任就是一個班級之將。做一個好班主任,要帶出一個好班級,絕非易事。除主、客觀上的努力外,還須經常反思自己各方面的工作,及時調整和改進教育教學、管理方法。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為我們留下了這句誓言。同樣,在當今的教育事業中,也要把“教育”與“思考”,特別是“反思”結合起來——“經驗加反思等于成長”。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門領導科學,又是一門領導藝術。許多東西貴在總結、貴在反思。經常反思自己的管理行為和教育理念,對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反思是一種良好的教學習慣。能否堅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是一個教師進取心、責任心、勇氣和意志力的表現,是教師能否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好教學新理念的決定性因素。同樣,作為一名班主任,為適應新形式的需求,我們在忙碌、扎實地做好工作之余,更應該意識到反思對于我們工作的重要性,讓反思成為班主任的一種習慣,重新審視自我、升華自我,盡可能減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取得工作的主動權,從而更自覺、更科學、更出色地把班級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