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綱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應站在國家振興的高度,大力提倡創新教育,鼓勵學生創新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創新環境,引導學生勤于觀察、勤于積累、大膽想象,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長足發展,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怎樣教會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社會,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以下就作文教學如何營造環境淺談幾點:
1.在“戶外”觀察中拓寬視野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戶外”觀察生活,開闊眼界。如教《廣西侗鄉風雨橋》一文,教師先將學生帶到附近河道上的橋上觀察,引導學生觀察橋的內部結構,色彩變化以及周邊環境。習作中,由于學生對橋有了較深刻的印象,大大激發了習作欲望。不少學生以《我愛家鄉小橋》為題,描繪出一座座形象逼真、形式多樣的橋梁。
2.在“教材”中抓住興趣
興趣是學生寫作的內驅力。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必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激發學生寫作文的欲望。如教《黃果樹的風光》一文時,先向學生介紹黃果樹瀑布的地理位置,喚起感知欲望,接著讓他們邊看彩圖邊聽朗讀感受黃果樹瀑布的迷人風光,體味自然美,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感情自然升華——由愛自然風光到愛祖國,激發其習作興趣。不少學生以《我愛家鄉XX》為題,寫出了一篇篇贊美家鄉的好文章。又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通過閱讀感染啟發,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動、震撼和啟迪。邱少云為了整個潛伏部隊安全和這次戰斗勝利,他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了讓學生能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所經受到的煎熬,從而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想自己平時不小心被燙傷時可能會跳起來或大叫,感到特別疼痛的情形,而邱少云被烈火燒了半小時,卻一動不動,一聲不吭,這需要多么堅強的意志啊!繼而教育學生決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英勇斗爭的歷史,要以烈士為榜樣,克服學習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課后,我讓學生以《當遇到困難時》為題來習作,不少學生寫出了富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3.在“活動”中引來活水
在習作前,教師有目的地編排一些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寫出自己活動中的過程以及活動方法和感受。如筆者教學《爸:回來了》的習作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段:
請一個學生面對大家做“見到爸爸回來了” 的動作表情,其余學生仔細觀察他的動作、表情。
師:誰來說說剛才這位學生的面部表情?
生:十分開心,滿面笑容……
師:你是怎樣理解“迎”的?
生:看見爸爸回來了非常高興,就撲了上去。
這樣把“迎爸爸回來了” 放到實踐表演中,讓學生對“迎”的理解變得豐富細致、印象深刻,寫出的習作就真實、生動了。
4.在“情景”中誘發興趣
有意創設生動、活潑的情景,是誘發學生習作的重要途徑,能使學生對所描寫的事物感到新奇有趣,從而誘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比如,教師準備要學生寫《挑山工》讀后感,那么教師可先用“沉痛”語調把學生帶入意境中,講完后即放《國際歌》激發學生情感,這樣學生完全沉浸在對挑山工的同情中,教師這時即可誘發學生感受,使得學生寫起來就充滿真情。
用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是誘發學生習作興趣的好方法。如教學《媽媽的愛》《可貴的沉默》《一束鮮花》課文后,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我們應該愛自己的父母,怎么愛,付諸行動。可開展一些活動,如“我給媽媽過生日” “為媽媽洗一次腳”,讓學生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母親節”來臨之際,讓學生以“感恩母親”為主題寫一篇作文——《給媽媽的一封信》,讓他們體會父母辛勞,從而感情得到升華,懂得自己應該為父母分擔責任,要主動承擔收拾房間、洗衣、做飯、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進而樹立對班級、對社會的責任感。
5.在“音樂”中啟發欲望
音樂陶冶著聽者的情操,音樂也是情感的藝術。教師可根據寫作題材的需要,可選擇相應的音樂來渲染氣氛,把學生帶進寫作的美妙想象中,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如指導學生寫《我的老師》時,先讓學生深情地歌唱《校園里的燭光》這首歌曲,激情涌起時,對辛勤園丁的工作也更加理解了,筆下老師的形象更豐滿、感人。又如教《校園小景》習作課時,將《美麗的校園》這首節奏明快、愉悅的歌曲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由愛校園的情感催動寫作過程,學生自覺在音樂氣氛中構思習作,寫出了一篇篇主題鮮明、富有生機的好文章。
6.在“生活”中捕捉寫作契機
農村沒有公園,沒有游樂場,但有的是土地、田野及勞動的實踐體驗。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體驗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教育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引導他們捕捉習作契機,寫出富有生活氣息的作文。如《我學會了生爐子》《捉蛐蛐》等,都富有典型的農村氣息。
以上是筆者在習作教學實踐中創設習作新環境的一點體會,談之與大家共勉。
(作者單位:湖南省澧縣大堰垱鎮蘭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