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巖
古人云:“視思明,聽思聰。”現代電教媒體所傳輸的信息具有新穎,形象多變的特點。所以,運用現代電教媒體,并結合其他教具直觀演示,發揮其形象化、具體化的優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興趣正濃”中認識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同時,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有利于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目的。下面,結合《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實例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媒體感知,寓教于新
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多側重于教師如何教的問題,片面強調教師的傳授作用。現代教學方法則側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教師在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的活動中,運用一定的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重視形成學生對知識的需要和學習興趣。贊可夫強調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布魯納強調“內在動機”的作用;斯卡特強調“教學的積極情感背景原則”。那么如何使這些“內在誘因”、“內在動力”、“積極情感”活躍起來呢?就要從學習伊始,把學生引入鮮明、形象的情境中。
例如:在教學伊始,教師便打開錄音機,在悠揚的鋼琴曲中飽含感情的地朗讀,創設出一個優美的意境,使學生在悠揚的旋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到黃山,去領略那里秀麗的風光,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繼爾,學生在美妙的音樂和富于激情的朗讀中,認真地閱讀,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不知不覺地感覺了新知,喚起學生“新”的內部動因,積極情感也在悄然興起。
二、媒體操作,寓教于活
學生通過媒體感知,會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但觀看和聽的時間長了,學生的思維又要產生“滑坡”,這就要求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由初步的媒體感知,再到學生動手操作。把所學的知識寓于活動之中。《黃山奇石》這篇文章線索分明,在寫法上也有規律可循。本文“仙桃石”和“仙人指路”寫法相同,“猴子觀海”和“金雞叫天都”的寫法相同。在教學中,教師先具體講解“仙桃石”和“猴子觀海”,再讓學生按照總結的學法去自學“仙人指路”和“金雞叫天都”,達到教是為不教的目的。
但學生在自學“金雞叫天都”一段時,會遇到這樣一個難點,即找不準它的具體方位。這個難點的突破教師采用學生動手先試畫,再用幻燈的抽拉片,邊演示邊口述出文章中描寫“金雞叫天都”位置的句子,學生就會找出“金雞叫天都”原來就在天都峰對面。這樣突破難點,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通過師生共同動手操作,直觀地把所學的知識客觀地變為眼前的現實。
三、媒體升華,寓教寓趣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理解詞句,在講解黃山各種奇石之前先整體觀察,在具體講解時再重點觀察。如“陡峭的山峰”中“陡峭”一詞的理解,從字面上看,二年級學生很難理解出它的含義。但如果把它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再結合對錄相畫面觀察“猴子觀海”石所處山峰的樣子,學生就會明白“陡峭”一詞的真正含義了。這樣既將低了教學的難度,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媒體訓練,寓教于樂
在《黃山奇石》一課知識的鞏固及靈活運用檢查這一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在總結、討論本課寫法后,用微機打出一組關于鞏固、運用本課表達方式的練習題,用搶答、討論后答等形式檢查學生對本課重、難點的掌握,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魯迅曾說過:“意美以感新,音美以悅目,形美以感目。”現代電教媒體不愧為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成功地塑造了“教學環節中的美”,使學生在“趣”中學習獲取知識,在“樂”中受到思維訓練,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