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媚
【摘要】推動中高職課程有效銜接的總體思路是通過頂層設計,確定統一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經濟特色設置各自的課程目標,從而確定課程結構和課程類別,調整課程內容,完善課程實施,構建相互關聯有機銜接的課程體系。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學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中職 高職 有效銜接 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151-02
一、培養目標的有效銜接
了解計算機行業市場對中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在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的要求,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統一培養目標。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制定具體培養目標。提高人才的適應性、避免人才與市場的脫節。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應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職業能力包括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三個方面。
一般職業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其次,掌握基本能力。最后,擁有正確的基本態度。
專業能力是從事特定職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既是對本行業人員的行為規范又是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計算機專業人才對相關程序或數據進行操作的過程中,不能忽略相關法律法規,對作品的版權應保持嚴肅、謹慎的態度;不能蓄意破壞和損傷他人的計算機系統設備及資源等。
職業綜合能力也被稱為“關鍵能力”,是實現職業理想應具備的素質,包括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職業能力是隱性的,需要通過討論、模擬和實踐等方式滲透到課程內容中,引導學生培養職業能力的意識,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拓展職業能力、滿足工作崗位需要、適應產業升級和地方經濟發展。
二、課程結構的有效銜接
必修課程是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專業知識體系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等因素編訂的每一名學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對于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選修課程是為了拓寬學生的興趣、充分展示學生的魅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選修課程豐富了職業院校的課程種類,不僅使課程設置更加靈活、全面、有特色,而且有利于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平臺。
理論課程是根據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選擇特定的內容按照學科的邏輯體系制定的課程,更關注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有利于知識體系的構建。然而,理論課程較少考慮學科之間的聯系,導致課程內容反復出現。實踐課程關注社會實際和需求,是為了更好地獲得直接經驗,通過老師或師傅的引導,結合調查、訪談、研究、操作和勞動等方式將己獲得的知識運用在實際活動過程中。
三、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
中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缺少統一的課程標準,也未建立統一的避復機制,這樣必然會導致課程內容的重復或脫節。
中高職課程內容,超過三分之一相同或相近,中高職院校、教師受有限交流平臺的束縛,從而導致大多數高職教師缺少對中職學校教學內容的了解,甚至出現部分高職教師照本宣科,缺乏對教材的整理和分析,造成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從而對升學失去興趣和信心。
為了使課程有效銜接,首先,必須明確中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中高等職業教育在知識、態度、能力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對癥下藥”。其次,按照中高職具體層次要求編制進階式知識與職業技能。最后,創造有利環境使教師的主觀意識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積極探索新途徑,降低課程內容的重復。教師對教科書有三種態度:忠實、適應、創生。
四、課程實施的有效銜接
(一)搭建中高職教師交流平臺
課程實施的有效銜接首先需要搭建中高職教師交流平臺,教師對課程的實施效果對教學效果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一方面可通過論壇、會議、培訓的形式搭建中高職教師交流平臺,另一方面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創造中高職教師交流機會。中高職教師通過對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評價等方面的溝通“知己知彼”,從而對課程的實施做出調整,使計算機專業課程更有效的銜接。
(二)實施分類教學
針對不同生源,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中職畢業生與普通高中畢業生應分開教學。結合中職畢業生的學習特點,課程實施課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討論和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尋找解決途徑,體會成功的喜悅。普通高中畢業生理論知識相對扎實,但缺乏職業技能。因此,在課程實施中應側重于職業技能的傳授。高職院校可將教室一分為二,在理論知識學習結束后及時進行實踐,能逐步提高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高原,曹嘩,馬四順.中高職課程銜接制約因素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