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段彩彬++朱紅陽
【摘要】如今,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就業形勢也越發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大學生的就業焦慮癥。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就是指大學生對可能無法實現的就業計劃會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當然適度的焦慮有助于學生的發奮圖強,產生積極的正能量。然而,不適當的交流會讓人產生交焦慮的心理,從而影響學生的前進,只有進行適時的調整,才能不斷獲得成功。本文就大學生產生就業焦慮的因素展開分析,然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焦慮 影響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13-02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就會不斷加劇,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情緒,就業焦慮就是越來越多畢業生會產生的負能量情緒。在對289名畢業生進行調查時,可以得到,輕度焦慮為18.52%,中度焦慮為3.03%,重度焦慮為0.67%。因此,我國大學生就業焦慮普遍存在,在總體上呈現中等偏高的趨勢。根據相關文獻的調查分析研究,焦慮、抑郁的情緒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這對高效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學生就業焦慮影響因素
1.外在客觀方面
首先是社會方面。隨著畢業人數的增多,社會就業政策卻沒有很好地進行完善,從而使得就業質量與結構出現了極度不平衡的狀態,在學校中仍然出現了大量的性別和學校等級之間的不平等。比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畢業生就業機率大、選擇方向多,邊遠地區的畢業生相對選擇少、就業質量不高。究其原因,會發現就業市場秩序的混亂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社會關系、輕視人才等擇業觀念使得部分優秀畢業生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經過調查,有38%的學生認為社會就業機會少,使得就業變得很困難。
其次是學校方面。如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學校的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現象,大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理論知識存在著不一致的現象,這就使得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著不適應。在大多數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并不存在就業的相關課程,擇業指導不到位、方法較為單一,從而使得高校的就業指導僅僅停留在形式層面。
最后是家庭方面。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方面時,往往會結合經濟條件、父母的期望、家庭環境等。通過有關專家的研究,在民主型且親子關系較好的家庭中,大學生出現就業焦慮的程度較低。然而,在父母期望較高的家庭中,大學生出現就業交流的程度較高。因此,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缺乏正確的擇業觀教育,也會使大學生出現一定的就業焦慮癥。
2.內在主觀方面
除了外在的客觀方面,大學生的個體因素也會使其出現就業焦慮的現象。在內在主觀方面中,學生的人格特點、情緒管理能力以及社會交流能力等,都會讓學生對自身的就業產生無形的壓力。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如果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對就業形勢和自身的能力往往具有樂觀的態度。然而,一些大學生會過分地認為就業很困難,而且過分地貶低自己的能力,這就使得學生不敢參與就業競爭。大多數畢業生出現就業焦慮就是由于其心理素質較低,缺乏挫折教育,在研究的就業壓力形勢下,不能將壓力轉換成前進的動力,就演變成了就業焦慮。2012 年又有學者對 442 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其研究結果也表明:“消極情緒與就業焦慮呈正相關(P=0.358),也就是說個體自身的消極情緒越嚴重,就業焦慮越明顯。而積極情緒與就業焦慮呈負相關(P=-0.24),即積極情緒越高揚,就業焦慮會越淡化。
二、大學生就業焦慮的應對對策
1.外在客觀方面
首先,社會政府要利用自己的職能加強監管,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政府要大力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平等文明的就業環境。除此之外,社會要不斷增加就業機會和崗位,從而在根源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問題。
其次,學生要不斷加大對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指導,從而加強學生對就業的競爭力。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以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優化教學模式和結構的基礎上,為社會培養一批有一批合格且優秀的畢業生。
最后,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父母應給予子女無限的支持,在降低自身期望的同時,提供給子女一些必須的就業經驗。大學生在畢業期間,父母應時刻關注子女的心理變化情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畢業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敢于競爭,引導大學生學會正確對待就業焦慮,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中的挫敗。
2.內在主觀方面
在面臨日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應客觀地分析就業形勢,要運用SWOT分析法正視自身的優缺點,從而正確確定自身的就業方向,培養自身積極的就業心態。與此同時,畢業生要努力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基礎上,要理性地分析就業形勢,從而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準確定位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當然,在遇到畢業就業挫敗時,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通過情緒放松的方法改善自身的就業焦慮因素。
三、總結
本文從外在客觀方面和內在主觀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焦慮影響因素,從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應對對策。就業焦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社會的整合,過度的焦慮則會引發畢業生的心理問題。因此,面對大學生的就業焦慮狀況,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從而緩解就業焦慮問題,實現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群,岳曉東.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J].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與管理,2008(04).
[2]劉天明.大學生就業焦慮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