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雁鳴
【摘要】小學階段是孩子身心發育關鍵階段,是培養價值觀、養成良好習慣、塑造人格品質的最佳時期,然而日益凸顯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本文首先說明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及目標,然后分析了小學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闡述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滲透方式。
【關鍵詞】小學課堂 心理健康 學生 教師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16-02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及目標
1.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點
當前我國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呈現出兩個顯著的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隨年齡增加而加重的特點。這主要是由于現在獨生子女人數眾多,父母超出范圍的寵愛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當前的社會環境較為復雜,尤其是小學生容易受到不良網絡環境的影響;我國的教育體制依然存在弊端,小學生課業負擔重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消極和厭學的心理。第二個特征是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在我國大多數小學中,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需要開設專門的課程,而不能通過現有的課程做到無形中的滲透教育,但是心理健康課程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開展起來并不盡如人意。
2.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期目標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潛能,培養優秀品格,促進人格健全發展。具體表現為:使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提高自信,增強調控情緒、適應環境的能力,能積極面對各種問題,樂觀應對挫折,形成良好的習慣、健康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困境,健康成長。
二、小學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教學方式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1)懲罰,尤其是在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懲罰某位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2)教師經常安排課堂測驗使學生感到緊張和焦慮;(3)教師的課堂提問方式不當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4)教師拖堂使學生產生學習疲勞;(5)教師滿堂灌輸、死記硬背的單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能力等都產生不利影響;(6)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通過口語還是書面語,教師是否精確無誤、清楚明白、生動直觀地呈現教學信息。對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學習興趣、言語的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2.學生自身及同伴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1)課堂教學中,學生自身的生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2)課堂教學中,學業成績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3)課堂教學中,同伴尤其是同桌的性別、學業成績、行為等均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從學業發展來看小學4—6年級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心理健康的角看,必須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健康同伴關系的形成和學生的社會化問題。
3.課堂教學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1)不良物理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果上課時教室內外有噪音對學生聽課注意力產生不良影響。(2)不良心理環境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地成長。如果同學之間只講競爭、不講合作的班風對其同伴關系產生不良影響。
4.教師個人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1)教師上課時的健康狀態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2)教師對待學生和教學的態度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3)教師的個性特點,如與學生的親和力、偏愛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滲透方式
1.語文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是具有先天的優勢的,因為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能使得小學生盡快融入課堂學習,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其次是要充分利用云紋課本的資源來滲透心理健康,可利用的素材是十分廣泛的,如利用《小馬過河》、《守株待兔》等課文及典故教授學生一些道理及品德,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來吸引小學生參與到課文的學習中,培養他們的自我感知能力,從而滲透進心理健康的內容。再次,利用語文課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他們大多都是情感外露,并且自制力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充分給他們傾吐心聲、宣泄情緒的機會,在傾吐和宣泄中引導學生去反思。
2.數學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與語文課的生動活潑不同,數學課本身便是嚴肅謹慎的,可以說數學課如果利用教學內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合適的,這樣一來就要在教學方法上著手。比如在學習中可以采取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形成互相幫助的氛圍,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并強化友誼,這十分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3.體育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體育課通過一系列的體育運動能夠達到消除憂郁、焦慮等消極心理情緒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盡量做到因材施教,去發掘適合每個學生的不同的體育項目,這樣學生便能夠在體育活動中得到自信和放松,并起到強化體魄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還有很多,我們也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實踐,不斷提高我們的育人水平,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我們應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孫綿濤,康翠萍,康力華.我國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因素分析[J].教學與管理, 2010(02) .
[2]孟祥林.互動課堂的困境與師生行為邊界分析[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1) .
[3]陳啟新,雷國營,覃軍,劉立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狀況調查報告[J].中小學校長,2012(04).